江西省抚州市七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有答案

上传人:【**** 文档编号:87553554 上传时间:2019-04-0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0.5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抚州市七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有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江西省抚州市七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有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江西省抚州市七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有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江西省抚州市七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有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江西省抚州市七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有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西省抚州市七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有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抚州市七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有答案(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抚州七校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联考高二语文科试卷 答案1A(B“在其他家族的家风失传后”于文无据。C强加因果关系。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孟子的著述,不是孟母家教的内容。)2B(“论证曾氏家风三大特征的互相传承和发展关系”错,文章列举曾氏父子瓜田除草的故事,是为了论证曾氏家风的耕读的特征,不是为了论证孝悌、修身、耕读的互相传承和发展关系。)3D(“这说明普通家庭或困难家庭更容易形成优良的家风”推理无依据。)4B(B项,“小说巧妙地运用插叙手法”错误,从文中来看,文章从娘对纪臣的教训开篇,“你爹活着的时候拧着你耳朵要你好好学,你死活不上心,现在你见谁家还用这些盆盆罐罐

2、?你是不是嫌我死的晚了?一天到晚不挣钱瞎鼓捣”,然后引发下文对“黑陶冯”的回忆,可见小说运用的是倒叙而非插叙。)5顽皮任性。小时候疯跑打架,不用心学艺,后来又负气进城。有理想有责任感。要做大师,干出点事来,给孩子立榜样。执著坚毅。尽管母亲打骂、妻子回城、街坊邻居议论他精神不正常仍然干自己的。6黑陶冯既是纪臣爹的名号,代表技艺高超;又是纪臣历经辛苦烧制出的黑陶作品题号,代表民间工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故事的线索。纪臣负气进城、辞工建窑、遭遇娘打骂妻回城等事件都由之引起。在黑陶冯最辉煌时不黑心敛财,在黑陶冯这一祖传技艺濒临失传时冲破阻力苦心挖掘,分别突出了父子二人的高尚品德,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

3、出主题。既表达了对具有重义轻利美德的父亲的赞美,也表达了对主人公坚毅执著地挖掘、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精神的钦佩和赞扬。(答到三点给6分)7(3分)B (从材料二图中曲线看似交叉的地方可以发现,二者并非一定要达到平衡相等后才出现超过的现象,因为曲线是几年的总体统计,不是均衡发展的。另外,从材料二图中可看出最后数字阅读开始高于纸质阅读,而非低于.)8(5分)AC ( B项说法绝对,未来“数字阅读将会逐渐取代纸质书阅读”过于绝对;D项曲解文意,依据材料三,“相辅相成”只是“应该”这样,一种推测,不能表明二者具有“共赢共损”的关系;E项以偏概全,材料一只说明了“数字阅读的发展情况”,材料三只说

4、明了“纸质书阅读的发展情况”。)(对一项2分,对两项5分)9(4分)纸质书阅读有仪式感,带给人愉悦感。纸质书阅读是精神体验,是一种文化基因,积淀于人的意识深处。受倡导阅读实体书理念的影响。纸质书阅读多是深度阅读,能增加内涵,塑造良好价值观。(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10、A11 D管仲为春秋时法家代表人物.12、D(“接受任命就不能推辞”错)13、(1)然后秉持要点把握根本,守着清静无为,保持谦虚柔弱的态度;这就是国君治理国家的方法。(要、清虚、南面、判断句、语句通顺各1分)(2)孔子说:“读了诗经三百篇,派他出使到国外去,不能独当一面应对进退,虽然学了很多又有何用呢?”(使、专对、多、奚以为、

5、语句通顺各1分)参考译文:儒家这个流派,大概出自于古代的司徒官。他们帮助国君,顺应自然,宣明教化。涵泳于六经的文章当中,特别注意仁义之间的事务,远宗尧舜的道统,近守周文王、武王的礼法,尊崇孔子为师表,加重他们言论的重要性,在各派道术当中最为崇高。孔子说:“如果对别人有所称赞,就一定先对他有所试验。”唐尧虞舜的兴隆,商朝周朝的盛世,孔子的德业,是已经经过试验而有成效的。但是迷惑的人已经失去了(儒家经典中)精深微妙的道理,而邪僻的人又追随时俗任意曲解附会经书的道理,违背离开了圣道的根本,只知道以喧哗的言论博取尊宠。后的学者依循着去做,所以五经的道理就乖谬分离,儒学就逐渐的衰微的;这就是那些邪僻的儒

6、着所留下的祸患啊。道家这个流派,大概出于古代的史官。他们连续记载成功失败、生存灭亡、灾祸幸福、古今的道理。然后知道秉持要点把握根本,守着清静无为,保持谦虚柔弱的态度;这就是国君治理国家的方法。(这想法)符合于尧的能够谦让,易经上所说的谦虚,一种谦虚可以得到四种好处;这就是他们的长处。等到狂放无守的人实行道家学术,那么就断绝了礼仪,抛弃了仁义;认为只要用清静无为,就可以治理好国家。法家这个流派,大概出自于古代的法官。他们奖赏很有信用处罚必然施行,辅助礼仪制度的推展。易经上说:“先王用很严明的刑罚整饬法律。”这就是他们的长处。等到刻薄的人实行法家的学术,那么就不要教化,舍去了仁爱,专门用刑法,而想

7、要达到治理国家的目的;至于残害了最亲近的人,伤害恩义刻薄了应该亲厚的人。墨家这个流派,大概出于古代掌管宗庙的官职。他们住在茅草盖顶,以采木为椽的房子里,所以注重节俭;奉养年老更事致仕的人,所以主张兼爱;以大射礼选拔人才,所以崇尚贤人;尊崇鬼神尊敬祖先,所以崇敬鬼神;顺从四时做事,所以不相信命运;以孝道宣示天下,所以崇尚同心同德;这就是他们长处。等到眼光浅短的人实行墨家学术,只看到节俭的好处,因此就反对礼节;推广兼爱的旨意,却知道分别亲疏远近。纵横家这个流派,大概是的出于古代的外交官。孔子说:“读了诗经三百篇,派他出使到国外去,不能独当一面应对进退,虽然学了很多又有何用呢?”孔子又称赞蘧伯玉的使

8、者说:“使者呀!好使者呀!”说一个使者应该权衡事情的利害得失做适当的处置,只接受出使的命令而不接受应对的言辞,这就是他们的长处。等到邪恶的人实行从横家的学术,那么就崇尚欺诈,而背弃了应该遵守的诚信。易经上说:“天下(学问)的途径虽然不一样但是归趋是相同的,思虑虽然很繁杂但是目标一致。”在各家的学者,各自推崇他们学说的长处,用尽了智慧和思虑,阐明他们学说的要旨。虽然各自有偏见短处,但是综合他们的主要归趋,发现他们也都是从六经分支出的。假使让他们遭遇到圣明的君王,能折中采用他们的主张,他们都可以成为辅佐的人才啊。孔子说过:“礼仪散失了要到乡野去寻找。”在距离圣人的时代很久远了,圣人的道术残缺废弃,

9、没有地方再去加以追求了,采用他们各家的学术不是胜过去乡野找得好吗?如果能修明六经的学说,观察参考这各家言论,舍弃短处取用长处,就可以通达治理国家的各种方法了!14(5分)AB(C项,“情感表达含蓄而委婉”错,“竞美”“触邪”直白表达对李明府的称颂。D项,“诗人感慨自己没有陶潜的好酒量”错,这里承接首联,以“陶潜”比李明府。E项,在李明府治下,桐庐境内政清讼简,安宁和谐,众人竞相赞美。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15(6分)侧面烘托,“讼堂寂寂”“门前晓鸦”,写出讼堂空闲寂静的环境,侧面烘托出李明府是位治理有方的县令。用典,”五柳”即五柳先生,诗人以陶治比李明府表现李明府不慕荣利、忘怀得失

10、的高洁品行。(每点3分,其中手法1分,分析2分其他说法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16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3)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17D(不一而足:指同类的事物不止一个,而是很多,无法列举齐全。符合语境。海阔天空:形容大自然的广阔。也比喻想象或言谈议论等漫无边际,无拘无束。此处运用准确。“作壁上观”原指双方交战,自己站在壁垒上旁观。后多比喻站在一旁看着,不动手帮助。使用正确。义结金兰:高兴地成为结拜兄弟姐妹。应改为“喜结伉俪”。国色天香:原形容颜色和香气不同于一般花卉的牡丹花。后也形容女子的美丽。使用对象错误。“半青半黄”指农作物还没有长好,青

11、黄相接。比喻时机还没有成熟。望文生义。故选D。)18B(A项,语序不当。“幼稚”与“落后”应互换位置,这样才能与前面的“先进和成熟”照应;C 项,不合逻辑。“昨日晚上”应改为“当日晚上”。D 项,语意重复,“携起手来”与“联袂”重复,保留其一。)19C(A“华诞”错,B态度生硬D“足下”是对朋友的敬称) 20因而难以实现道德教育的目的(因而难以提高道德教育的效率)(2分)只有回归现实生活(1分)而是对现实生活进行引导(2分)21存在问题:“因此”前后的内容不构成因果关系,结论过于绝对。不爱吃蜂王浆等食品的人,血液中的白细胞不一定会越来越少,身体免疫力不一定也越来越差。(3分)正确结论因此,血液

12、中白细胞少的人应该多食用蜂王浆等食品。(3分)22【写作指导】立意角度参考:赞同: 对于善举给予物质的奖励和接受奖励是一种有益于社会进步的激励机制; 子贡拒绝奖励,无形中抬高了道德标准,而过分地抬高道德标准,使一般人达不到,不利于倡导更多的人踊跃做好事,反而会毁掉社会正义。 反对: 孔子支持子路受重礼,这就对人类“自私、贪婪”的本性起到怂恿的作用;而对子贡赎人而不取钱的行为大加鞭达,是对人类“利他” 行为的遏制,也是对人性的遏制。这样做的结果,只能让自私的人明目张胆的自私,而道德高尚的人反而不能抬头。社会风气由此变坏。做好事要报酬,好人便打了折扣.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出发,历史地客观地分析: 故事中的子路和子贡分别为人民和国家做好事,人民和国家对于他们的善举给予了回报,对他们个人而言无论是否接受这样的回报都是无可厚非的。当然做了好事而不求回报显得品德高尚;子贡赎奴隶不要钱,也并没有堵塞别人行善之路. 一切为着国家和百姓的利益付出而不图回报的行为都应该受到赞赏。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