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导学】2018新课标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教案:必修2_第20讲_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上传人:【**** 文档编号:87553550 上传时间:2019-04-0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师导学】2018新课标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教案:必修2_第20讲_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名师导学】2018新课标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教案:必修2_第20讲_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名师导学】2018新课标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教案:必修2_第20讲_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名师导学】2018新课标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教案:必修2_第20讲_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名师导学】2018新课标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教案:必修2_第20讲_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师导学】2018新课标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教案:必修2_第20讲_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0讲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夯 实 基 础【P98】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基础梳理】背景(1)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2)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内容大中小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和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实行余粮收集制和食物分配制。评价合理性:对粉碎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武装干涉,保障苏维埃政权在军事上的胜利起到重要作用。不合理性: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农民牺牲太多;不符合俄国国情,战争结束后没及时变更,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重难突破】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1)积极作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

2、俄在险恶的战争环境和物资缺乏的特殊条件下被迫采取的带有军事性的非常措施,在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实行这种政策是必要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仅保证了苏俄红军、工人和城市居民获得最低限度的粮食供应,而且体现了无产阶级在特殊形势下同农民结成的军事政治联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在短期内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成为扭转战局的一个重要的因素。(2)消极作用从理论上看,这些措施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排斥商品货币关系,采取单纯的军事行政手段,急于超阶段地直接实行社会主义,它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从实践上看,实行余粮收集制,严重地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工农联盟行将

3、破裂;“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导致苏俄在1921年出现了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真题演练】【例1】发生在1920年苏俄的现象有(C)A私营企业纷纷涌现B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扩大C政府禁止买卖粮食D农民积极参加农业集体化运动【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紧扣时间“1920年”进行分析。1920年,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上实行余粮收集制,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外,其余粮食以极低的价格交售给国家,故C项正确。A、B两项发生在1921年实行新经济政策后,故排除。农业集体化运动发生在1929年之后,与题干时间不符。二、新经济政策【基础梳理】背景(1)经济遭战争严重破坏。(2)国内战争结束后

4、,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引发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内容农业:以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农民在交纳粮食税后,剩下的粮食可以自由支配。工业:解除中小企业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个别企业政府以租让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贸易:改变国家垄断贸易的做法,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分配:废除实物配给制。作用: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重难突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1)内在联系:战时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都是无产阶级政权实施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措施,具有明显的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性质,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对立。(2)在目的方面:前者是集中力量应付战争,后来

5、借此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后者则是恢复和发展生产,在此基础上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3)在内容方面:前者取消商品和货币关系,按共产主义原则分配产品;后者则是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基础。(4)在成效方面:前者有利于集中力量战胜敌人,但战争结束后引起社会混乱;后者则促进经济恢复和发展,进一步巩固苏维埃政权。(5)经验教训方面:事实证明,前者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后者则是符合苏俄国情的社会主义正确探索。【真题演练】【例2】对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列宁曾说:“增加财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和唯一的基础只有一个,这就是大工业。如果没有资本主义的大工厂,没有高度发达的大

6、工业,那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而对于一个农民国家来说更谈不上社会主义了。”这一思想(B)A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B是列宁对新经济政策的理论阐释C说明列宁对资本主义完全认同D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列宁主张利用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经济,以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这符合新经济政策的理论,故B项正确。新经济政策废除了国家贸易垄断制,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以强制性手段来管理经济不同,排除A项;列宁主张部分恢复资本主义,并不是完全认同资本主义,C项错误;D项是斯大林模式的意义,与题意不符,排除。三、斯大林模式【基础梳理】(1)背景:1922年底,苏联成立;斯大林的领导地位确立;新经济政

7、策被取消。(2)表现工业政策:优先发展重工业,由农业和轻工业为其发展提供资金。经济体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建立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经济体系。农业政策: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组织集体农庄。(3)特点: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4)评价功绩: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了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日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重

8、难突破】“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问题症结及其经验教训(1)主要表现:政治上:党政职权不分,以党代政;权力过分集中于个人;自上而下的干部委任制和终身制;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缺乏有效的人民监督。经济上: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2)问题症结:权力高度集中,下面缺乏自主权,不能调动生产者和生产单位的积极性;模式僵化,不能迅速适应和反映社会与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化,虽能在初期发挥积极作用,但在长期中却成为阻碍因素;经济上不能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政治上不能坚持现代民主与法制理念,从而

9、不能顺应时代潮流,不能与时俱进。(3)经验教训:实践证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没有现成的固定的模式,只有根据本国的国情和发展阶段,只有顺应时代潮流,只有尊重经济规律和政治文明,不断探索,反复实践,才能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真题演练】【例3】(2016全国)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B)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信息。材料的核心信

10、息是1932年以后美国人对苏联的关注增多了,因为这一时期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而美国深受经济危机的影响,美国人希望从苏联的建设中找到解决经济危机的办法,故选B项。A项错误,经济危机并未波及苏联,故排除。C项与美国农业生产的相对过剩矛盾,美国不需要考虑这一问题,故排除。D项与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矛盾,排除。【例4】下图所示为苏联某一时期社会结构的前后变化。它集中反映了(C)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B新经济政策的结果C斯大林模式的确立D赫鲁晓夫改革的后果【解析】本题的题眼在于题干几个阶层的比例变化。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通过农业集体化和工业化运动建立了单一的公有制,所以资产阶级和地主以及个体农户

11、基本或完全被消灭,集体农庄农户占了一半左右,工人阶级大幅度增加。故选C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题干中的“苏联”不符,排除A项。新经济政策实行时没有消灭资产阶级和地主,所以排除B项。赫鲁晓夫改革前已经消灭资产阶级和地主,排除D项。【例5】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政府在各地组建了数千个拖拉机站。每个站配备一批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农业并没有明显增产。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是(C)A农村缺少机械操作员B农业正在进行集体化C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D农庄没有土地所有权【解析】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由于资金困难、原料不足,苏联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把个体

12、小农经济改造为集体经济,并且要求短时间之内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从农民身上拿走的太多,而且也存在平均主义倾向,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因此,虽然农业领域机械化程度提高了,但是农业仍然没有明显增产。故选C项。【考点延伸】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的罗斯福新政有何异同?从中可得出怎样的基本道理?(1)不同点:背景不同:前者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脱离了生产力发展的实际,导致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后者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政府推行的自由放任原则所造成的恶果,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危机。措施不同:前者是恢复发展农业,部分地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实行自由贸易;后者是缩减农业,部分地控制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整顿金融。

13、手段不同:前者是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后者是强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特点不同:前者是在国营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强调市场经济,多种经济成分并举,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后者在保证私有制经济的前提下,强调计划经济,发展资本主义。(2)相同点:都取得了显著成效。(3)道理:无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制定和调整经济政策,都必须立足本国国情,从实际出发,符合本国生产力发展水平。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某种社会形态的专有物。它服务于经济的发展,并应为促进经济的发展而互相配合。【真题演练】【例6】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的罗斯福新政都是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的创举。两者的根本相同点在于(D)A都主张实行生产

14、资料公有制B都注重经济结构的平衡发展C都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D都注重从实际出发调整生产关系【解析】题干要说明的是苏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罗斯福新政两者作为创举的根本相同点,两者本质上都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所以D符合题意;美国不是公有制,A错误;二者没有注重经济结构平衡,B错误;苏俄一定程度上较之前弱化了国家干预经济,C错误。【他山之石】岳麓版不同说法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随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布尔什维克党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后来战争基本结束,情况不仅没有缓解,反而进一步加强。2“斯大林模式”:斯大林体制确立后,逐渐僵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搬这种体制,因此被称为“斯大林模式”。二战后南斯拉夫反对苏联控制,与苏联发生分歧。苏联加在南斯拉夫头上的罪名之一,就是南斯拉夫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不按照斯大林模式办事,“低估了苏共的经验”。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