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高频考点速记第一章 职业理念

上传人:【**** 文档编号:87474741 上传时间:2019-04-0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高频考点速记第一章 职业理念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高频考点速记第一章 职业理念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高频考点速记第一章 职业理念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高频考点速记第一章 职业理念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高频考点速记第一章 职业理念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高频考点速记第一章 职业理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高频考点速记第一章 职业理念(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职业理念内容简介本章主要考查教育观、学生观及教师观,要求考生能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价教育现象,能够针对我国中学教育职业理念中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和探索。本章内容主要以客观题和材料分析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考生需重点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理解“以人为本”的涵义,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第一节 教育观高频考点提要1素质教育观的基本要求;2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高频考点速记一、素质教育观的基本要求(一)教育观教育观是人们对教育所持有的看法。具体地说就是人们对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教育要素及其属性和相互关系的认识,还

2、有人们对教育与其他事物相互关系的看法,以及由此派生出的对教育的作用、功能、目的等各方面的看法。(二)素质教育观1定义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素质教育观认为,教育活动应当指向入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发展,使人的整体品质、全面素质得到提升。即先天的生理素质及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2内涵(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整个中华人民共和国所有公民索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教育法规定公民“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

3、发展的教育全面发展,这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部分。实施素质教育就是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的有机结合,来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立足于人的个性的教育。它在承认人与人在个性上存在差异的基础上,从差异出发,以人的个性发展为目标,实质上是一种个性发展的教育。(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3外延素质教育是连贯的、全方位的、全过程的教育活动。素质教育不是对特定阶段、特定学校提出的要求,而是对各级各类学校提出的要求。(三)素质教育观的产生与发展1素质教育

4、观的产生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界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末提出的一个概念。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价值观念,其初衷在于纠正“应试教育”现象:中小学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大学教育过分专业化等。应试教育把教育活动的评价环节作为教育目的所在,把人的素质的某个方面作为全部,教育活动本身和教育培养对象被严重扭曲。因此,应试教育不仅背离了我国的教育方针,也不利于培养社会进步与发展所需的人才。素质教育观扭转了应试教育观,把教育目的重新指向人本身,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2素质教育观的发展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中小学要从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

5、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术和身体心理素质”。1996年3月由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九届人大一次会议和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都强调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要“实施全面素质教育”。1999年1月13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发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决定的产生标志着素质教育观已经形成了系统的思想。2006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

6、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这标志着素质教育已经上升到法律层面,成为国家意志。(四)中学素质教育1中学素质教育的一般性质中学素质教育的一般性质是指国民素质教育的形式,与其他层次、形式相同的性质。中学素质教育强调教育的基础性,即中学素质教育培养受教育者作为国家公民的基础素质。中学素质教育应当对中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和面向全体中学生的教育。2中学素质教育的特殊性中学教育包含初中阶段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中学素质教育是顺应初中学生、高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二、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一)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1国家政策保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

7、是一项事关全局、影响深远和涉及社会各方面的系统工程。2推进新课程改革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新课改带来的教学转变可以总结为:(1)教学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3学校管理、课外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素质教育的途径除了课程之外,还包括学校教育活动中的管理活动,校外、课外教育活动及班主任工作。其中,班主任工作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1)学校管理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需要学校管理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2)课外、校外教育活动除学校的正式课程

8、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外,还有各种课外、校外教育活动。(3)中学班主任工作在学校教育中,班级是有组织地开展素质教育活动的基层单位。其中,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教育者和管理者。因此,班级素质教育开展的效果,取决于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和教育方法。(二)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1发挥教师的作用素质教育的成败,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师要成为素质教育者,就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掌握素质教育观,激励每一位教师以全身心的投入去实现自己的教学追求。同时要提高教师师德素养。2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改革的目标中,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9、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3积极开展实践活动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包括德、智、体、美等各育。三、素质教育观的运用(一)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受升学考试的影响,当前初中教育和高中教育仍以应试教育为主,阻碍了素质教育的推进。素质教育观与应试教育观存在着巨大差别。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差别 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教育对象主要面向少数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面向所有学生教育目的偏重知识传授,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心理教育和生产劳动教育智育、德育、体育、美育、

10、心理教育和生产劳动教育全面进行能力培养只重视技能训练,忽视能力培养重视各种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以死记硬背和机械重复训练为主,使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启发式、探究式教学,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学生评价筛选性评价,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甚至唯一标准发展性评价,评价方式多元,评价主体多元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较难,过于偏重学科体系,忽视综合性及应用性内容。存在着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忽视实践等同题降低教学内容的深度和难度,弱化学科体系,重视综合,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经验、联系实际教育着眼局限于学校注重发展性,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二)素质教育的实施障碍1对素质教育的误解素质教育是面向所有学

11、生的教育,但有观点认为学生个体存在差异,因此面向全体的教育是不可能的。这种观点也是违背素质教育观的,是对素质教育观的误解。2沉重的课业负担国家之所以强调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因为过重的课业负担会严重损害儿童少年身心健康,影响学生的成长。当前课业已经成为学生的“负担”,阻碍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 2星期二的早上,天上下起了鹅毛大雪。王老师走进教堂,笑容满面地对同学们说:“大家看,外面的雪景多漂亮!今天这节语文课让我们一起走进雪的世界,好好玩一下吧!”学生们欢呼雀跃,奔向门外。他们有的堆雪人,有的打雪仗,有的在讨论雪花的形状、特点,王老师也和学生一起观雪、玩雪,即兴吟诗作对下课

12、时间快要到了,王老师召集大家说:“下午作文课的任务是写一篇记叙文,我相信大家能够出色地完成任务。”后来,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感受,写出了一篇篇精彩的作文。第二节 学生观高频考点提要1“以人为本”的学生观;2有差异学生的共同发展;3构建良好师生关系。高频考点速记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概念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1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3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13、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2、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一)“以人为本”的教育内涵3、 教育活动中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4、 1“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内涵5、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6、 2“以学生为本”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延展7、 “以人为本”思想贯彻在教育活动中,就是“以学生为本”,因为教育活动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独立的个人。以人为本作为教育活动中的一种学生观,也可以从三个维度去理解:8、 首先,坚持以人为本,必须面向全体学生。9、 其次,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学生作

14、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10、 最后,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11、 (二)“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12、 学生观是指教育者对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性质、地位、特征和具体实践活动的基本看法与认识。学生观在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支配着教育者的行为,决定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或师生关系),教育者的教育活动是在一定的思想认识基础之上展开的,而这种思想认识的核心就是学生观,换句话讲,有什么样的学生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师生关系,教育者会依据已有的学生观来展开教育工作,并产生相应的教育结果。科学合理的学生观有助于建立和谐的良性师生关系,有助于高效地开展教学实践,自然也就会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13、 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14、 以人为本学生观要求把学生置于教育活动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需求,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把学生真正的当做“人”来开展教育,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不以教师的个人意志去支配学生,按照学生的成长规律开展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15、 (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16、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认识的主体、时间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17、 (2)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18、 学生作为个体,具有主观的意志,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并非简单的被动接受知识,而是经过自己的考量之后做出的判断。1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公务员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