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速记第二章 中学课程

上传人:【**** 文档编号:87474740 上传时间:2019-04-0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速记第二章 中学课程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速记第二章 中学课程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速记第二章 中学课程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速记第二章 中学课程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速记第二章 中学课程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速记第二章 中学课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速记第二章 中学课程(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中学课程内容简介本章主要介绍了中学课程的相关知识,主要以单项选择题、简答题和材料分析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考生需掌握基本的课程类型及其特征,其中包括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显性课程、隐性课程等。了解不同课程流派的基本观点,包括学科中心课程论、活动中心课程论、社会中心课程论等;理解课程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儿童、社会以及学科特征等;了解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涵义和相关理论;了解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改革目标及其基本的实施状况。第一节 课程概述高频考点提要1课程的概念;2课程的类型;3课程理论流派。高频考点速记_一、课

2、程的概念“课程”指课业及其进程。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2、 课程的类型3、 (一)分科课程、综合课程与活动课程4、 从课程的组织方式来划分,课程可分为分科课程、综合课程与活动课程。5、 分科课程又叫做学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其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条理清晰的文化知识。6、 综合课程是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门以上学科领域而构成的一门学科。它由怀特海率先提出,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和内在联系,其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相关学科的整合,促进学生认识的整体性

3、发展并把握解决问题的全面的视野与方法。7、 活动课程,又称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是为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活动课程的代表是杜威。8、 (二)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9、 从对学生的学习要求的角度来划分,课程可分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10、 必修课程是指国家、地方或学校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公共课程,是为了保证所有学生的基础学习而开发的课程。其主导价值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体现对学生基本的要求。11、 选修课程是指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与发展方向,容许个人选择的课程,是为了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开发的课程。其主导价值在于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和发展学

4、生的良好个性。12、 (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13、 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来区分,可将课程划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14、 国家课程是根据所有公民基本素质发展的一般要求设计的,它反映了国家教育的基本标准,体现了国家对各个地方、社区的中小学教育的共同要求。15、 国家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确保所有国民的共同基本素质。它对政治方向的把握、教育方针的贯彻、培养目标的落实,起着决定性作用。16、 地方课程是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根据地方经济、特点和文化发展等实际情况而设计的课程,它是不同地方对国家课程

5、的补充,反映了地方社会发展状况对学生素质发展的基本要求。同时,地方课程对该地方的中小学课程实施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它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17、 校本课程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民主决策的过程,即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18、 校本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19、 (四)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20、 从课程的呈现方式来划分,课程可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21、 显性课程亦称公开课程,是指在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显性课程的主

6、要特征是计划性,这是区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主要标志。22、 隐性课程亦称潜在课程、自发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如师生关系、校风、学风等。隐性课程是伴随着显性课程而生的,没有显性课程也就没有隐性课程。3、 课程理论流派4、 (一)学科中心课程论5、 学科中心课程理论是最早出现、影响最广的课程理论。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和布鲁纳等是学科中心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要素主义、结构主义是其代表理论。6、 (二)活动中心课程论7、 活动中心课程幼教儿童中心课程或经验课程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杜威及其学生克伯屈。8、 (三)制约课程开发的因素9、 学生、社会及学科特征是制约学校课程的

7、三大因素。10、 1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11、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开发的影响12、 3学科特征影响课程的编制第二节 课程组织高频考点提要1课程目标;2课程内容: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3课程评价;4课程开发。高频考点速记一、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二、课程内容课程内容主要表现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一)课程计划1课程计划的概念课程计划,又称教学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2课程计划的组成课程计划的内容主要包括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及学年编

8、制和学周安排。课程设置就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任务、培养目标和修业年限来确定学校的学科和课程。这是制定课程计划的首要问题。(二)课程标准1课程标准的概念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学科的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2课程标准的结构第一部分是前言;第二部分是课程目标,这是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第三部分是课程内容;第四部分是实施建议。(三)教材1教材的概念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故人们常把教科书与讲义简称为教材。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依据课程标准

9、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通常按学年或学期分册,划分单元或章节。课文是教科书的主体部分。2教材的编写我国中小学教科书的组织结构一般采用螺旋式上升与直线式编写两种基本方式。3、 课程评价4、 (一)课程评价的涵义5、 课程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信息,采用各种定性、定量的方法,对课程的计划、实施、结果等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并寻求改进途径的一种活动。6、 (二)课程评价主要模式7、 1目标评价模式8、 目标评价模式首先由被称为“当代课程评价之父”的美国课程评价专家泰勒提出。这一评价模式是以目标为中心而展开的,是针对20世纪初形成并流行的常模参照测验的不足而提出的,是

10、在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9、 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10、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由美国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斯克里文提出。该评价模式是斯克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端而提出来的。该模式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11、 3CIPP评价模式12、 CIPP是指背景评价(Content evaiuation)、输入评价(Input evaiuation)、过程评价(process evaiuation)、成果评价(product evaiuation)这几种评价名称的英文第一个字母的缩略语。13、 4CSE评价模式14、 CSE即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

11、洛杉矶分校评价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udy of Evaiuation)的简称。该模式包括下面四个步骤:15、 第一,需要评定。16、 第二,方案计划。17、 第三,形成性评价。18、 第四,总结性评价。四、课程开发(一)课程开发的概念课程开发是指通过社会和学习者需求分析,确定课程目标,再根据这一目标选择某一个学科的教学内容和相关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实施、评价、修订,以最终达到课程目标的整个工作过程。(二)课程开发的模式1目标模式目标模式是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围绕课程目标的确定及其实现、评价而进行课程开发的模式。课程开发目标模式的代表人物是美国课程论专家拉尔夫泰勒。

12、2过程模式斯腾豪斯在1975年出版的课程研究与开发导论中,对目标模式的课程理论进行了分析批判,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过程模式的课程理论。3情境模式情境模式被视为既能包含目标模式,又能包含过程模式的综合化课程开发模式,是一种灵活的、适应性较强的课程开发模式。该模式的理论基础是英国著名课程理论家劳顿提出的“文化分析”理论。第三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高频考点提要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及目标;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状况。高频考点速记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一)基本理念第一,三维目标观,即教学的目标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第二,综合课程观,课程的设置要更加综合,体现整体性、开放性

13、、动态性,培养学生综合的视角和综合的能力,以适应科学技术既分化又综合的现实。第三,内容联系观,即课程内容的教学,要努力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与学生已有的经验相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使学习更有意义。第四,学习方式观,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创造性,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第五,发展评价观,重视学习的过程评价,通过评价发挥促进学习的作用,而不是检查验收的作用。第六,校本发展观,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发校本课程,增强学生的选择性,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特色发展。(二)核心理念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14、。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3、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4、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5、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6、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7、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8、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状况(一)课程结构1对课程类型的调整(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2综合实践活动课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二)课程实施1在学生观上,强调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2在学习方式上,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3教师观方面: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4教学行为方面: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在对待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公务员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