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速记第五章 中学生发展心理

上传人:【**** 文档编号:87474649 上传时间:2019-04-06 格式:PDF 页数:16 大小:230.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速记第五章 中学生发展心理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速记第五章 中学生发展心理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速记第五章 中学生发展心理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速记第五章 中学生发展心理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速记第五章 中学生发展心理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速记第五章 中学生发展心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速记第五章 中学生发展心理(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第五章第五章 中学生发展心理中学生发展心理 内容简介内容简介 本章主要介绍中学生发展心理的相关知识,主要以单项选择题、简答题和材料分析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考生应重点掌握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理论、特点与规律;掌握中学生的情绪特点,正确认识中学生的情绪,主 要包括情绪表现的两极性、情绪的种类等;掌握中学生良好情绪的标准、培养方法,指导中学生进行有效的 情绪调节。理解人格的特征,掌握人格的结构,并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塑造良好人格。了解弗洛伊德的人格 发展理论及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理解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了解情绪的分类,理解情绪理论, 能应用情绪理论分析中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

2、的特点, 掌握性心理的特点,指导中学生正确处理异性交往。 第一节第一节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中学生的认知发展 高频考点提要高频考点提要 1中学生感知觉发展的特点; 2中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 3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4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5中学生智力发展的特点; 6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7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与教育。 高频考点速记高频考点速记 一、中学生感知觉发展的特点一、中学生感知觉发展的特点 ( (一一) )感觉的发展感觉的发展 1感受性和观察力进一步发展。青少年的视觉感受性在不断提高,精确区分各种颜色和色度的能力也 在不断增加。 2各种感觉能力接近甚至超过成人水平。 ( (二二) )

3、知觉的发展知觉的发展 1知觉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提高。 2知觉的精确性和概括性发展起来。 3少年期学生开始出现逻辑知觉。 4初中阶段,少年期学生的空间和时间知觉有了新的发展。 2、中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中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 3、 (一)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的发展和深化 2 4、 1无意注意不断发展和深化,兴趣爱好逐渐稳定。 5、 2有意注意占有优势地位。 6、 3注意特征存在个体差异。 7、 (二)注意品质的全面发展 8、 1注意稳定性提高,但发展速度相对较慢。 9、 2注意广度接近成人。 10、 3注意分配能力还不够成熟。 11、 4注意转移能力缓慢增长。 三、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三、中学生记忆发展

4、的特点 第一,记忆的容量日益增大,短时记忆广度接近成人。 第二,对直观形象的材料记忆要优于抽象材料,对图像记忆要优于词语。 第三,中学生能主动选择记忆方法,有意记忆逐渐占主导地位。 第四,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记忆逐渐成为主要的记忆手段。 第五,抽象记忆的发展速度较快,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四、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四、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1青少年的思维能力迅速得到发展,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处于优势地位。 2在整个中学阶段,形式逻辑思维逐渐发展,占据主导地位。 3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 五、中学生智力发展的特点五、中学生智力发展的特点 (一)智力水平得到飞跃性提高,智力发展进入关键期。 有关研究表明,

5、初中二年级到高中二年级是中学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期。 (二)智力基本达到成熟。 (三)各方面智力发展不等速,并存在个体差异。 六、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六、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了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他认为,认知发展是一个建构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 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 (一一) )认知发展的机制认知发展的机制 1图式 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 2同化和顺应 皮亚杰认为图式的变化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来完成的。同化就是个体将环境因素纳入已有的图式 3 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顺应就是个体改变自己的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就本质而言,同化主要是 指个

6、体对环境的作用,顺应主要是指环境对个体的作用。 3平衡 平衡是指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较高的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 ( (二二) )影响个体认知发展的因素影响个体认知发展的因素 皮亚杰提出,以下四个基本因素对个体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1成熟,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成熟是发展的必要非充分条件,它为 形成新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2练习和经验,皮亚杰把经验区别为物理经验和逻辑数理经验两种,前者主要作用于物体,由个体对 物体的个别动作(如摸、触、推等)获得物体的特性(如物体的体积大小,物理重量等)。后者指理解动作与动 作之间相互协调

7、的结果,由此形成的就是逻辑数理经验。 3社会性经验,指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包括社会生活、文化教育、 语言等。 4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皮亚杰认为,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是智力发展的内在动力。 ( (三三) )认知发展的阶段认知发展的阶段 皮亚杰将个体的认知发展(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四 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2前运算阶段(27岁) 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有如下主要特征: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 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单性思维,认

8、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思维不具有可逆性 等。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一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多向思维,思维可以逆转,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 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概念。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另一个特征就 是出现了去自我中心主义。去自我中心主义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 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 (1)认识命题之间关系。 (2)进行假设一演绎推理。 4 (3)具有抽象逻辑思维。 (4)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 七、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与教育七、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与教育 维果斯基,前苏联心理学家。他

9、强调人类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 是在人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并借助语言实现的。 (一)维果斯基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2心理发展观 3内化学说 4教育和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 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水平,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维 果斯基特别提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 教学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决定着儿童发展的内容、水平

10、和速度等;另一方面也创造着最近发 展区。 第二节第二节 中学生的情绪发展中学生的情绪发展 高频考点提要高频考点提要 1情绪的概述;2情绪理论;3中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4中学生的情绪特点;5中学生良好情 绪的培养。 高频考点速记高频考点速记 一、情绪的概述一、情绪的概述 (一)情绪的概念 情绪一般指个体在其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情景中直接产生的心理体验和相应的反应。 (二)情绪的分类 1情绪的基本分类 我国古代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的七情说。但一般认为有四种基本情绪,即快乐、愤怒、恐惧 和悲哀。 (1)快乐 快乐是指一个人盼望和追求的目的达到后产生的情绪体验。 (2)愤怒 愤怒是指所追求的目的

11、受到阻碍,愿望无法实现时产生的情绪体验。 5 (3)恐惧 恐惧是企图摆脱和逃避某种危险情景丽又无力应付时产生的情绪体验。 (4)悲哀 悲哀是指心爱的事物失去时,或理想和愿望破灭时产生的情绪体验。 2情绪状态分类 情绪状态是指在一定的生活事件影响下,一段时间内各种情绪体验的般特征表现。根据情绪状态的强 度和持续时间可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 (1)心境 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和持久的情绪状态。 心境具有弥散性和长期性。心境的弥散性是指当人具有了某种心境时,这种心境表现出的态度体验会朝 向周围的一切事物。 心境的长期性是指心境产生后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主导人的情绪表现。 (2)激情 激情是一种爆发强烈而

12、持续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人们在生活中的狂喜、狂怒、深重的悲痛和异常的恐 惧等都是激情的表现。和心境相比,激情在强度上更大,但维持的时间一般较短暂。 激情具有爆发性和冲动性,同时伴随有明显的生理变化和行为表现。当激情到来的时候,大量心理能量 在短时间内积聚而出,如疾风骤雨,使得当事人失去了对自己行为的控制力。 (3)应激 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张和危急情况引起的情绪状态。 人在应激状态下常伴随明显的生理变化,这是因为个体在意外刺激作用下必须调动体内全部的能量以应 付紧急事件和重大变故。 2、情绪理论情绪理论 情绪理论主要试图解释情绪体验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关系。 3、 (一)詹姆士一兰格理论 4、 该

13、理论强调情绪的产生是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产物,认为情绪是内脏器官和骨骼肌肉活动在脑内引起 的感觉。即情绪是源于身体的反馈,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 5、 (二)坎农一巴德学说 6、 坎农认为,情绪并非外界变化的必然结果,情绪产生的中心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 的丘脑。情绪体验与生理变化是同时产生的,他们都受丘脑的控制。坎农的情绪学说得到巴德的支持和发展, 故后人称之为坎农一巴德情绪学说。 7、 (三)阿诺德的“评定一兴奋说” 8、 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情绪的评定一兴奋说,强调情绪的产生来源于大脑皮层 6 对情境的评估。阿诺德的评定

14、一兴奋说主要有三个主要观点: 9、 第一,刺激情境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从刺激出现到情绪的产生,要经过对刺激情境的评估, 情绪产生的过程是刺激情境一评估一情绪。 10、 第二,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组织的结果,大脑皮层的兴奋是情绪行为的最重要的 条件。 11、 第三,情绪产生的理论模式是,作为引起情绪的外界刺激作用于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通过内导 神经,经丘脑传到大脑皮层,刺激情境在此得到评估,形成一种特殊的态度。这种态度通过外导神经将皮层 的神经冲动传至丘脑的交感神经,将兴奋发放到血管或内脏,使纯粹的认识经验转化为被感受到的情绪。 12、 (四)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 13、

15、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提出,对于特定的情绪来说,有两个因素是必不可少:一是个 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醒,如心率加快、手出汗、胃收缩、呼吸急促等;二是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 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事实上,情绪状态是通过认知过程、生理状态和环境因素在大脑皮层整合作用的结果。 环境中的刺激因素,通过感受器向大脑皮层输入生理状态变化的信息;认知过程是对过去经验的回忆和当前 情景的评估,来自这几个方面的信息经过大脑皮层的整合作用,才产生了某种情绪经验。将上述理论转化为 一个工作系统,称为情绪唤醒理论。这个情绪唤醒模型的核心部分是认知。 14、 (五)拉扎勒斯的认知一评价理论 15、 拉扎勒

16、斯认为情绪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在情绪活动中,人不仅接受环境中的刺激事件对自 己的影响,同时要调节自己对于刺激的反应。在情绪活动中,人们需要不断的评价刺激事件和自身的关系, 有三个层次的评价:初评价、次评价、再评价。初评价是指人确认刺激事件与自己是否有利害关系,以及这 种关系的程度;次评价是指人对自己反应行为的调节和控制,它主要涉及人们能否控制刺激事件,以及控制 的程度,也就是一种控制的判断; 16、 再评价是指人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的有效性和适宜性的评价,实际上是一种反馈行为。拉扎勒 斯还强调这种评价通常是在无意识状态下发生的。 17、 (六)情绪的动机一分化理论 18、 该理论主要以伊扎德为代表,他的情绪动机一分化理论以情绪为核心,以人格结构为基础,论述情 绪的性质和功能。伊扎德认为,情绪具有重要的动机性和适应性功能,它是人格系统的组成部分,是人格系 统的核心动力。情绪体验是情绪系统与人格的其他系统相互作用的主要成分,对形成系统间的稳定和特定的 联结起重要作用。情绪特征主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公务员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