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月考(5月)语文试卷

上传人:【**** 文档编号:87472991 上传时间:2019-04-0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8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月考(5月)语文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重庆市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月考(5月)语文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重庆市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月考(5月)语文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重庆市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月考(5月)语文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重庆市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月考(5月)语文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重庆市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月考(5月)语文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月考(5月)语文试卷(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重庆市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月考(5月)2018.5语文试题卷共8页,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满分为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一切传统都是过去的东西,但并非一切过去的东西都是传统。可是,过去确系传统的一个重要特征,我们不能离开过去与现在的关系而谈传统。传统都有其“原本”,原本是传统的始发言行。传统的始发言行有其特定的原初行动者、特定的受动者,还有其特定的叫作参照系的现实环境。在传统的原本中,所有这些都是特定的、不能代替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进展,原本逐步地被认为是具有权威性的、天经地义的、带有信仰性质的东西而为

2、群体所接受,成为凝聚群体的力量,这样,原本也就逐步地形成为传统。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传统逐步形成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远离原本的过程。这里所说的远离,是指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当时的参照系已消失而成为过去。这样,传统在形成过程中就取得了相对独立于原本所处的参照系以及原初说话人、原初受话人的自主性。正是这种远离或自主性,打破了原本的限制,扩大了原本的范围,丰富了原本的含义。这里的关键在于解释。在新的参照系之下对原本作新的解释,这就是传统远离原本的原因。任何一个写下来的作品,一旦公之于世,它就是向广大的人群说话,不仅是向同时代人说话,而且是向后来人说话。作为受话人的读者不仅有同时代人,而且有后来人。读者可

3、以对写作的原本作出各不相同的回应,这些回应都是根据读者自己所处的参照系对原本所作的新解释。可以说,传统的原本在形成为传统的过程中,不断地参照变化了的环境。在后来的一连串读者面前展开一系列不断更新的世界。写作的原本是如此,行动的原本也是这样。传统的行动痕迹往往出乎原初行动者的始料之所及,自有后来人的评说解释。这样看,传统形成的过程本身便是一个传统不断更新、不断开放、不断壮大的过程。传统本来就具有两面性,它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既因新的参照系与之相摩擦而不断更新自己,又因其偏执性而抗拒摩擦,力图使自身永恒化。可以说,传统既是摩擦的结果,又是对摩擦的抗拒。那种把传统一味看成凝固不变而无更新的观点是错误

4、的、不符合史实的。因此,在对待传统的问题上,我们应当根据新的参照系,对旧传统作出新的评价和解释,这样才能使传统展开为有生命的东西。(选自张世英(我看国学传统与现代),有删改)1. 从原文看,下列对“原本”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原本是传统的具有特定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参照系的始发言行。B. 原本指权威性的、天经地义的、带有信仰性质的凝聚群体的东西。C. 原本是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参照系已消失并成为过去的过程。D. 原本指有自主性的相对独立于原初参照系、说话人、受话人的传统。2. 下列各项,不属于分析“传统远离原本”原因的一项是( )A. 在新的参照系之下对原本作新的解释,这就势必造成传

5、统不断地远离原本。B. 读者对写作原本作出各不相同的回应,根据所处参照系对原本作出新解释。C. 因有后来人的评说解释,传统的行动痕迹往往出乎原初行动者始料之所及。D. 传统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因新参照系的作用而具有更新与抗拒的两面性。3. 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 传统原本中的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参照系都是唯一的、不能代替的。B. 因时间推移和历史进展,传统远离原本后就自然丧失了原本的特征。C. 过去是传统的一个重要特征,但传统内涵却在新参照系下发生突变。D. 在对待传统问题上,我们应当根据新的参照系作出新的评价和解释。【答案】1. A 2. D 3. D【解析】1.

6、 试题分析:A项是“原本”内涵的正确的表述。B项据原文“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进展,原本逐步地被认为是具有权威性的、天经地义的、带有信仰性质的东西而为群体所接受,成为凝聚群体的力量,这样,原本也就逐步地形成为传统”可知,B项表达的是“原本”形成的传统的内涵。C项把“原本”的属性搞错了。C项的表述简化为“原本是过程”,据原文“传统逐步形成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远离原本的过程。这里所说的远离,是指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当时的参照系已消失而成为过去”可知,“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当时的参照系已消失而成为过去”的过程是“传统”的形成过程,而非指“原本是过程”。D项原文是“原本是传统的始发言行”,传统是原本的丰

7、富、更新和壮大。D项的表述曲解了原文的意思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2. 试题分析:D选项中,新参照系的作用有两种:一是摩擦,二是抗拒摩擦。摩擦作用使传统更新,因而是“传统远离原本”的原因;但是传统“抗拒摩擦,力图使自身永恒化”,使得传统力图保持原本的最初本质特征,尽可能地不远离原本,所以“抗拒”不是“传统远离原本”的原因,故选择D项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3. 试题分析:A项中“唯一的”,原文表述为“特定的”,与原文不相符。B项原文是说“远离,是指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当时的参照系已消失而成为过去”,所以消失是指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当时的参照系的消

8、失,而不是 “原本的特征”丧失。C项“突变”概括错误。原文说“传统形成的过程本身便是一个传统不断更新、不断开放、不断壮大的过程”,因而传统内涵在新参照系下发生的是“渐变”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荀子的遗憾与忧伤孙守名一个雨后初晴的早晨,荀子信步走至淄水河边,面对汤汤流水,浩然长叹。他头颅硕大,目光如炬,布衣草屦,步态稳健。顺着河畔那条幽僻的小径,他静静地走着,苦苦思索着人生的意义。他遍观宇内,搜罗群象,脑海里渐渐形成“人性本恶”的想法,于是声声叹惋回荡在淄川长空阔天。荀子内心深处波涛阵阵,一种神

9、圣不可遏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陡然升起。就在行走于淄水河畔的那个清晨,他写下了卓绝千古的劝学,以不容置辩的口吻劝勉人之向善。荀子勤勉好学,手执古卷孜孜以求。晨昏相继,他总是手捧诗经尚书春秋礼记吟哦诵读,那些让他痴迷的竹简已然破旧不堪,但他总是耐心地重新穿绳相结。荀子不单读书,且深谙读之高妙,他认为尚书是政事的记录,诗经是心声之归结,礼经是法制的前提、各种条例的总纲,因此他说读书要从读诗经开始而终止于礼经,这样才能达到道德之顶峰。礼经敬重礼仪,乐经讲述中和之声,诗经尚书博大广阔,春秋微言大义,这些经典已经将天地间的大学问囊括其中,只要尽力去读,便可成为高尚之人。书简上的每一个字都在闪烁真理的光芒,这

10、让荀子兴奋异常,他废寝忘食,熟读成诵,潜心揣摩,终成一代儒学大家。荀子之前的那个时代也让他陶醉其中,那个弹瑟的瓠巴是哪里人?是否生有异相?他的瑟到底有多少根琴弦?他就那么不经意间一挥手,琴声就如清风流星四处飘散,惊得水中的鱼儿浮出水面,静静倾听。这是怎样的一个乐师呀!今天,哪个乐坛圣手能像他那样令我们心生羡慕和嫉妒?那个弹琴的伯牙在荒野是否已然遇到了樵夫钟子期?“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钟子期是在听到什么样的乐曲发出如此的感叹?子期死,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的知音传说,高山流水的绝唱,为什么荀子没有向我们娓娓诉说?不对,荀子明明也在寻找知音,寻找那个识贤用才的君上。他曾

11、两度到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游学,借以推行主张,多次担任过列大夫的祭酒。但一个小小的学官与治国经邦的愿望相差实在太大,于是他愤然离去,带着满腔豪情前往秦国,拜见秦昭王。面对威严的秦王,荀子有点心悸,但他并不畏形于色,只是神态自若地把选贤能明赏罚,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的政治主张和盘托出。秦昭王听得有点倦怠,长长地打了个呵欠,婉言辞绝。荀子的内心沉入万丈深渊,从威仪赫赫的宫内走出,抬头便看到了阴霾的天空,灰蒙蒙的大幕让他感到身心交瘁。荀子无奈地离开秦国,前去楚国。楚王听完荀子的一番陈述,感到有些茫然,何去何从,他犹豫不决。望着眼前这位风尘仆仆的说客,楚王感到一丝怜悯,言不由衷地让荀子去就

12、任兰陵令。就这样,荀子来到兰陵,内心有点悲哀和凄凉。一番周游没有取得理想的结果,心里着实有些不甘,但同时又有点庆幸,就先在兰陵实现自己的治国之梦吧!这天夜晚,他开始规划宏伟蓝图,召官员,约下吏,制条例,定规章。第二天,他骑着头小毛驴,穿街走巷,遍访百姓,风餐露宿,行走无踪。兰陵,这个在中国版图上并不起眼的古镇遍布了荀子的足迹。荀子治理有方,再加上风调雨顺,几年下来,士民殷富,明礼知方,四面八方的百姓如水之归海,纷纷前来,争相归附。这让楚王感到威势大减,很不舒服。公元前二百三十八年,一纸令下,荀子免官。失望的荀子回家闲居,在悲愤和绝望中离开了尘世。荀子时代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流走,这位孔孟之后的儒学

13、大师、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带着遗憾和忧伤,带着满腹经纶和惊世才华,带着治国方略和容颜憔悴,凄然而逝。而今山东临沂苍山县兰陵镇东南、运女河西岸的一座古冢成为他灵魂的栖息地,墓碑四周,田野空旷。朔风惊寒,酷暑连天,这座古墓就那样静静地毫无声息地堆在那儿。荀子连同他的思想早已埋在荒烟寒波之中,萋萋的荒草和茂盛的庄稼似乎在诉说着一个久远的故事。远方的枯树枝干上,一只乌鸦仰头望天,声声凄厉的悲鸣似乎倾诉着我们对这位思想者的不公(选自世界华人周刊有删节)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荀子作为儒学大家,主张人性本恶,但不妨碍他作劝学以劝人向善,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

14、影响。B. 本文艺术手法多样,为了表现乐师的高超技艺,用比喻突显琴声悠扬,用鱼儿的反应侧面烘托,还用直抒胸臆赞美乐师。C. 作者善用环境描写,如“阴霾的天空”“灰蒙蒙”等用词,烘托出荀子政治理想受挫后内心的苦闷和精神的疲惫。D. 荀子政治理想的落空跟当时各国国君不重视他的为政理论有关,也因为他虽有政治理想但缺乏实际处理政事的才能。5. 第三段作者写高山流水的绝唱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6. 赏析结尾划横线句子。【答案】4. D 5. (1)内容上:表现荀子对识贤用才的知音的渴望,强化作者对荀子渴求知己赏识而不得的境遇的同情,深化主旨。(2)结构上:为下文荀子寻找识贤用才的知音做铺垫,与荀子一生未

15、找到知音形成对比。(3)效果:典故,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章的文化性。 6. (1)内容:凄清的景象更好烘托出作者对荀子渴望遇合明君实现政治理想而终无所成的不公命运的同情,情景交融表现主旨更深刻。(2)结构:结尾我们对荀子的不公照应题目荀子的遗憾与忧伤。(或结尾思想者与开头荀子的思想者形象形成首尾照应)结构更严谨。(3)手法:以景结情,余韵悠长,更能引起读者深思。【解析】4.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这是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比较多,有内容的概括,有语言的品味,有技巧的分析,还有主旨情感的体悟。答题之前,考生需要先浏览几个选项,明确每个选项

16、考查的方向,然后有针对性的分析。D项,“也因为他虽有政治理想但缺乏实际处理政事的才能”错误,从文中来看,荀子有实际处理政事才能,文章第五段提到“荀子治理有方,再加上风调雨顺,几年下来,士民殷富,明礼知方,四面八方的百姓如水之归海,纷纷前来,争相归附”。5.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第三段作者写高山流水的绝唱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段落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作答。首先明确第三段所写的内容,这一段写到高山流水这一绝唱,写到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相知相识,结合下文来看,“荀子明明也在寻找知音,寻找那个识贤用才的君上”,由此可知,高山流水这一绝唱其实是表现了荀子对能够了解自己赏识自己的知音的渴望,荀子渴求知音而不得,作者荀子的这一遭遇表示同情,这些都属于内容上的作用。从结构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