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微生物学笔记

上传人:n**** 文档编号:87403858 上传时间:2019-04-04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915.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卫生微生物学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卫生微生物学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卫生微生物学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卫生微生物学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卫生微生物学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卫生微生物学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卫生微生物学笔记(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负责整理者:李江恒同组者:童柏铭 黎智斌 潘永帅 周守林注:“ ”标记的为必须掌握的重点 “ ”标记的为掌握和注意的知识点 “()”括号内的为解释说明作用,多了解即可 其他未做任何标记的为熟悉或了解知识点 卫生微生物学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卫生微生物的发展史(了解)一、启蒙时期对病原的认识包括文明古国对病原的认识、卫生学的启蒙和早期对微生物的认识。二、微生物学的初创和奠基时期(一)、微生物的发现:17世纪,荷兰人列文虎克利用自制显微镜,第一次看到微小生物,开创了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微生物的先河。(二)、微生物学学科的形成:巴斯德和郭霍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巴斯德的成就: “巴氏消毒法”应用于各种食

2、物和饮料消毒; 发现并根除一种侵害蚕卵的细菌,拯救了丝绸工业; 意识到许多疾病由微生物引起,建立了微生物理论。郭霍的成就:创用了固体培养基,从环境和病人标本中分离纯化培养和鉴定细菌,为病原体的发现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手段。三、近代与现代微生物学时期包括疾病预防的卫生学起源和卫生学学科的形成。 第二节 卫生微生物学的定义一、定义(掌握)卫生微生物学(sanitary microbiology):是研究微生物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以及应对方略的科学。二、卫生微生物学定义的范畴(掌握)广义从上讲,卫生微生物包括存在于自然界的所有微生物,包括致病微生物(较少)和非致病微生物(较多);从狭

3、义上讲,卫生微生物不包括引起传染病流行的病原微生物;卫生微生物的定义是广义的。三、卫生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熟悉)(一)、研究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分布消长规律1.空间分布2.时间分布3.不同环境的消长规律4.不同环境中的种类分布5.不同环境的生存能力6.不同环境的致病能力(二)、环境因素在微生物传播疾病中的作用(三)、研究卫生微生物的检验技术和方法检验的目的:对微生物进行定性、定量、来源分析检验方法:浓缩(提高检出率)、免疫学(增强特异性)、各种标记(增加能见度)、分子生物学方法(增加准确度)。(四)、研究和制定卫生微生物标准为卫生微生物监督工作提供理论依据。(五)、研究利用微生物解决卫生学问题1、

4、微生物检测环境污染:沙门氏菌致突变试验(Ame test)检测污染物的致突变性;发光细菌检测污染物的急性、毒性。2、微生物治理污染-环境生物技术 第三节 卫生微生物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理解)一、卫生微生物学与医学微生物学卫生微生物学与医学微生物学的区别(熟悉)二、卫生微生物学与环境微生物学(有交叉)环境微生物学:研究自然环境微生物以预防,控制,治理环境污染为目的卫生微生物学:研究人体外环境中(包括体腔环境)微生物,预防和控制人群疾病三、卫生微生物学与其他预防医学学科包括环境卫生学、食品卫生学、流行病学相关知识并为这些学科打下了基础。 第四节 卫生微生物学的应用及其研究前景(了解)1.在感染性疾病

5、控制和治疗中的应用;2.在感染性疾病预防中的应用;3.在生物病原性突发事件中的应用;4.在制定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服务中的应用;5.在应对生物危害和恐怖中的应用;6.在科学发展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第二章 微生物生态 第一节 基本概念与研究范畴一、基本概念、生态学(ecology;掌握):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从宏观到微观一般可分为10个层次。(一)、生态系统(了解)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空间内存在的各种生物体所组成的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的环境因子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具有一定功能和独立性的动态复合体系。生物圈是地球表面全部生物以及与之相关的自然环境的总称,包括水生物

6、圈、地上岩石生物圈和大气生物圈。(二)、微生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microbial ecology;掌握):是在微生物学和生态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交叉学科,为生态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微生物与其生态环境、微生物群体之间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学科。生境(了解):是指微生物能够在其中生存并执行其特定功能的微小环境,又称微环境。可理解为微生物的“住址”p 龛(了解):不但包含了生物生存的空间概念,还蕴含着功能作用以及在不同温度、湿度等环境变化中的位置。可理解为微生物的“职业”二、研究范畴(略) 第二节 微生物生态学的基本概念一、 微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熟悉)(一)、限制因子定律限制因子定律

7、(law of restriction factor)又称最小因子定律,适用于“稳定状态”的环境,其核心是:任何生物的总产量或生物量决定于所存环境中该生物生长所需的数量最少或浓度最低营养因子。数量最少或浓度最低是指其含量与微生物需要量之比所占的百分比最低。当其中某物质可利用的量最接近于所需的临界最小量时,这种物质就成为限制因子。在考虑限制因子时,不仅要注意其在微生物环境中的浓度,还应关注这种因子是否能被微生物获取。(二)、耐受性定律耐受性定律(law of tolerance)是指在一个生态环境中,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消长不但取决于营养,而且受各种物理、化学因素等其他因素的影响。生态因子在数量和

8、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均会影响生物的存亡,生物对这些生态因子所能耐受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的范围称为耐受限度。耐受性定律的优点是:考虑营养因素的同时也考虑了其它生态因子,可以解释微生物对环境因子耐受范围的宽窄与其分布广泛性的关系和一个生态环境中微生物优势种形成的原因。(三)、综合作用定律综合作用定律(combined law)是指一种生物或生物类群的存在和繁殖取决于综合条件,任何一种接近或超过耐受性限度的条件可以说是一种限制性条件或限制因的因子。其核心是一个生物或一群生物的生存和繁殖取决于综合环境。各种因子不孤立,是相互联系的。若一个因子能增加另外一个因子对生物的生态效应,称为增效,反之,称为减效。

9、某一生态因子的减弱对生物生长不利,但可有另外一生态因子的增加而得到补偿的生态效果,称为补偿作用。二、微生物生态演化的自然选择与适应(了解)(一)、适应性:是指生物能适应在一定时间内的环境波动或剧变以保证其本身生活和生存的能力。适应性是微生物进化中最重要的因素,其是基因型和环境因子作用共同的结果,其中以基因型为主。适应性分为遗传适应性和表型适应性。(二)、变异性:是指同种生物世代之间或同代之间在形态、生理等方面所表现的差异。其意义是有利于适应变化剧烈的新环境。不遗传的变异与进化无关。(三)、选择性:自然选择是自然环境决定的,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其所保存的变异对生物本身有利;人工选择是以人的意志为主

10、,是较快的过程,所保存的变异只对人类有利。三、微生物与生物环境相互作用的生态规律(熟悉)(一)、互生:是指二种可以单独生活的生物,当它们共同生活在一起时,相互有利或者一种生物生命活动的结果为另一种生物创造了有利的生活条件。互生包括偏利互生(对甲有利,对乙无利也无害)、互利互生(彼此互相有利,专性)和互惠互生(彼此互相有利,非专性)(二)、共生:指两种微生物生活在一起,但两者之间互无伤害,也互无补益,各自互无影响的关系。(三)、寄生:是指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体的体表或体内,从中摄取营养物质而进行生长繁殖,并在一定条件下杀死或伤害另一种生物。前者为寄生物,后者为宿主或寄主。种类:1.专性寄生物

11、:寄生物对寄主一般有害,寄生物离开寄主不能生活专性寄生物。2.兼性寄生物:寄生物离开寄主可以营腐生活不死亡。(四)、拮抗: 指两种微生物共同生长,其中一种微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某种代谢产物或改变环境条件(温度、)而抑制或杀死它种微生物的现象。分为非特异性拮抗和特异性拮抗。(五)、捕食: 一种生物捕食另一种生物的现象。如原生动物捕食细菌、真菌、藻类等。(六)、竞争:二种微生物生活在一起,为争夺食物、空间等而发生的斗争。四、微生物生态的平衡与失调(了解)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取决于病原微生物和机体的各种微环境状态(一) 自然环境中微生物的生态平衡与失调在特定的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群落相继更替的过程称演替

12、,其本质是不断发生平衡失调和建立新的生态平衡。(二) 人体环境中微生物的生态平衡与失调菌群失调指在原生态环境内正常微生物群发生种类、总菌数和各种群落成员的活菌数的异常变化。其诱发因素主要有:1射线照射;2使用抗生素;3外科手术等。 第四节 微生物生态学的应用及研究前景(了解)一、 微生物生态学的应用(一) 、在病因研究中的作用疾病的发生归结于病原宿主环境的生态失调以及影响这一生态平衡的因素。(二)、在认识疾病本质中的作用(三)、在疾病防治中的作用(四)、在环境污染预防与控制中的作用1、对有机物的降解2、对金属的转化3、对污染物的降解与转化4、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5、微生物监测二、微生物生态学研究

13、前景(略) 第三章 卫生微生物学研究和检测方法 第一节 卫生微生物学检测特点及基本原理一、 卫生微生物检测的特点(熟悉)1.检测的对象多:病原微生物+非致病和条件致病微生物,特别是能反映环境、食品、健康相关产品等样品卫生质量的卫生指示微生物。2.检测的范围广:标本的来源不仅局限于人体,也来源于空气、水、食品等环境。3.检测的方法更敏感:可以检测环境标本中数量很低的致病微生物。4.定量测定和分型检测:可以探明感染性疾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流行情况等。二、卫生微生物检测的基本原则(采集、保存、运送、检测)(一)、样品的采集原则(掌握)总原则:生物安全 代表性/针对性 防污染 防杀菌 细标记基本原则

14、: 1、生物安全:防人员感染 防标本和环境的污染2、注意采样的代表性:影响因素包括:采样量 采样部位 采样时间 采样的随机性和均匀性 以及按批号抽样 3、注意采样的针对性:样品种类 恰当时间 采样量4、避免采样时外界微生物对样品的新污染:所有采样用具、容器需严格灭菌,并以无菌操作采样。5、避免采样时对微生物的杀灭作用和引入新的抑菌物质:如容器是否有消毒剂的残留,或使用刚烧灼未冷却的采样工具。6、注意保护目的微生物7、注意对样品的详细标记:包括:样品名称、编号、采样量、采样时间、采样者、检测项目。(新食品国家标准采样方案分为二级(危害较大的微生物)和三级(危害较小的微生物)两种)(二) 、样品的

15、运送原则(掌握)1、 尽快送检:采集的样品应在规定的时间内(一般不超过34小时)送到实验室。2、保护待检微生物:如温度调节、加入保护剂和去除其他不利于待测微生物生存的因素(如pH、蛋白质、抑制剂、抑制非目的微生物、渗透压和气体)3、根据生物安全规定妥善包装待运输的标本4、遵循完善的样品交接制度:送往实验室的样品,必须附有样品送检单,实验室收到样品应按送检单逐项核对,检查样品是否符合检验要求,确证无误方可签收待检。(三)、实验室检验原则(掌握)1、具有相应的实验室硬件设施2、具有合格的人员和采用标准/公认的方法3、加强实验室质量控制:a、仪器设备的校准和培养基及试剂的质量监控;b、消毒灭菌效果监控;c、实验记录与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职业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