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化学二轮复习微专题5语言描述类问题的答题思路与规范专题集训(含答案)

上传人:【**** 文档编号:87396840 上传时间:2019-04-0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高考化学二轮复习微专题5语言描述类问题的答题思路与规范专题集训(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9高考化学二轮复习微专题5语言描述类问题的答题思路与规范专题集训(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9高考化学二轮复习微专题5语言描述类问题的答题思路与规范专题集训(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9高考化学二轮复习微专题5语言描述类问题的答题思路与规范专题集训(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9高考化学二轮复习微专题5语言描述类问题的答题思路与规范专题集训(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高考化学二轮复习微专题5语言描述类问题的答题思路与规范专题集训(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高考化学二轮复习微专题5语言描述类问题的答题思路与规范专题集训(含答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微专题5语言描述类问题的答题思路与规范专题集训1.亚硝酸钠固体含量的测定:已知:5NaNO2+2KMnO4+3H2SO45NaNO3+2MnSO4+K2SO4+3H2O现称取4.000 g待测亚硝酸钠固体,溶于水配成250 mL溶液,取 25.00 mL溶液于锥形瓶中,用 0.100 0 molL-1酸性KMnO4溶液进行滴定,实验所得数据如表所示:滴定次数1234KMnO4溶液体积/mL20.6020.0220.0019.98(1)KMnO4标准溶液应盛放在如图所示的滴定管(填“甲”或“乙”)中。(2)判断滴定终点的方法是 。解析:KMnO4溶液具有强氧化性,能腐蚀橡胶管,所以不能用碱式滴

2、定管。答案:(1)甲(2)滴入最后一滴KMnO4溶液后,溶液颜色由无色变为浅红色,且半分钟内颜色不改变,说明达到滴定终点2.工农业废水以及生活污水中浓度较高的N会造成氮污染。工业上处理水体中N的一种方法是零价铁化学还原法。某化学小组用废铁屑和硝酸盐溶液模拟此过程,实验如下:先用稀硫酸洗去废铁屑表面的铁锈,然后用蒸馏水将铁屑洗净。(1)除锈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2)判断铁屑洗净的方法是 。解析:(1)铁锈的主要成分是Fe2O3,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2)若没洗净,则表面可能会有稀硫酸,因此可以检测最后一次洗涤液中是否含有S,或者检测最后一次洗涤液的pH。答案:(1)Fe2O3+6H+2F+

3、3H2O(2)取少许最后一次洗涤液,滴入12滴Ba(NO3)2溶液,若不出现白色沉淀,表示已洗净(或测最后一次洗涤液的pH,若为7,则说明铁屑已洗净)3.某同学设计如图装置,用过量浓硫酸与铜反应制取SO2,并探究SO2与Na2O2反应的产物。(1)写出烧瓶中生成SO2的化学方程式: 。(2)写出实验现象:细铜丝表面: 。实验过程中,烧瓶内液体始终保持澄清,并 。(3)欲使反应停止,应进行的操作是 。烧瓶中液体冷却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解析:(1)烧瓶中铜与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SO2的化学方程式为Cu+2H2SO4(浓)CuSO4+SO2+2H2O。(2)实验现象为:细铜丝表面有气泡产生,

4、细铜丝溶解;实验过程中,烧瓶内液体始终保持澄清,并逐渐变为蓝色。(3)欲使反应停止,应进行的操作是先抽拉粗铜丝使细铜丝与浓硫酸脱离接触,再撤去酒精灯;浓硫酸具有吸水性,烧瓶中液体冷却后,溶液中水减少,使CuSO4结晶析出,CuSO4为白色固体,故烧瓶中液体冷却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有白色固体生成,溶液变为 无色。答案:(1)Cu+2H2SO4(浓)CuSO4+SO2+2H2O(2)细铜丝表面有气泡产生,细铜丝溶解逐渐变为蓝色(3)先抽拉粗铜丝使细铜丝与浓硫酸脱离接触,再撤去酒精灯有白色固体生成,溶液变为无色4.(2018贵州贵阳适应性考试)焦亚硫酸钠(Na2S2O5)为白色或黄色结晶粉末或小结晶

5、,其性质活泼,具有强还原性,是常用的食品抗氧化剂之一。制备该物质的反应方程式为Na2SO3+SO2Na2S2O5,某研究小组利用该反应在实验室制备焦亚硫酸钠并探究其有关性质。请回答下列问题:(1)采用如图装置制取Na2S2O5,装置中有Na2S2O5晶体析出。装置中盛放浓硫酸的仪器名称为;滴加浓硫酸前需要将装置内的空气排净,这样操作的目的是 。从装置中分离出Na2S2O5晶体可采取的操作方法是;装置的作用是 ,盛装的试剂为。(2)检验Na2S2O5晶体在空气中已被氧化的实验方案是 。解析:(1)装置中盛放浓硫酸的仪器名称为分液漏斗;因焦亚硫酸钠具有强还原性,为防止制得的产品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

6、故滴加浓硫酸前需要将装置内的空气排净;装置中饱和亚硫酸钠溶液与二氧化硫反应生成焦亚硫酸钠晶体,故分离出Na2S2O5晶体可采取的操作方法是过滤;装置的作用是吸收多余的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环境,故应盛装NaOH溶液。(2)若Na2S2O5晶体在空气中已被氧化,则应该生成Na2SO4,可检验样品中是否含有SO42-,即取少量Na2S2O5晶体于试管中,加适量水溶解,滴加足量盐酸,振荡,再滴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Na2S2O5晶体在空气中已被氧化。答案:(1)分液漏斗防止制得的产品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过滤处理尾气,防止空气污染NaOH溶液(2)取少量Na2S2O5晶体于试管中,加适量水溶解,

7、滴加足量盐酸,振荡,再滴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5.(2018山西第一次适应性考试)实验室以绿矾(FeSO47H2O)为铁源制备补血剂甘氨酸亚铁(NH2CH2COO)2Fe。有关物质性质如下:甘氨酸(NH2CH2COOH)柠檬酸甘氨酸亚铁易溶于水,微溶于乙醇,两性化合物易溶于水和乙醇,有强酸性和还原性易溶于水,难溶于乙醇实验过程:.配制含0.10 mol FeSO4的绿矾溶液。.制备FeCO3:向配制好的绿矾溶液中,缓慢加入200 mL 1.1 molL-1 NH4HCO3溶液,边加边搅拌,反应结束后过滤并洗涤沉淀。.制备(NH2CH2COO)2Fe:实验装置如图(夹持和加热仪器已省略),

8、将实验得到的沉淀和含0.20 mol甘氨酸的水溶液混合后加入C中,然后利用A中的反应将C中空气排净,接着滴入柠檬酸溶液并加热。反应结束后过滤,滤液经蒸发结晶、过滤、洗涤、干燥得到产品。回答下列问题:实验中(1)检查装置A的气密性的方法是 。(2)装置A中所盛放的药品是(填序号)。A.Na2CO3和稀H2SO4B.CaCO3和稀H2SO4C.CaCO3和稀盐酸(3)确认C中空气排尽的实验现象是 。(4)加入柠檬酸溶液一方面可调节溶液的pH促进FeCO3溶解,另一个作用是。解析:(1)关闭弹簧夹,从长颈漏斗注入一定量的水,使漏斗内的水面高于具支试管中的水面,停止加水一段时间后,若长颈漏斗与具支试管

9、中的液面差保持不再变化,说明装置不漏气。(2)装置A为固液不加热型,并且是随开随用,随关随停的装置,应选择块状不溶于水的固体CaCO3,酸只能选择盐酸,若选择硫酸,生成的CaSO4微溶于水,阻碍反应的进行。(3)C中充满CO2后,才进入D中,所以D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即可说明C中空气已排尽。(4)由题干可知,柠檬酸有强还原性,易被氧化,可保护二价铁不被 氧化。答案:(1)关闭弹簧夹,从长颈漏斗注入一定量的水,使漏斗内的水面高于具支试管中的水面,停止加水一段时间后,若长颈漏斗与具支试管中的液面差保持不变,说明装置不漏气(2)C(3)D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4)防止二价铁被氧化6.某小组在验证反应“F

10、e+2Ag+Fe2+2Ag”的实验中检测到Fe3+,发现和探究过程如下。向硝酸酸化的0.05 molL-1硝酸银溶液(pH2)中加入过量铁粉,搅拌后静置,烧杯底部有黑色固体,溶液呈黄色。(1)检验产物取上层清液,滴加K3Fe(CN)6溶液,产生蓝色沉淀,说明溶液中含有。(2)针对“溶液呈黄色”,甲认为溶液中有Fe3+,乙认为铁粉过量时不可能有Fe3+,乙依据的原理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针对两种观点继续实验:取上层清液,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红,证实了甲的猜测。同时发现有白色沉淀产生,且溶液颜色深浅、沉淀量多少与取样时间有关,对比实验记录如下:序号取样时间/min现象3产生大量白色沉淀;溶液

11、呈红色30产生白色沉淀,较3 min时量少;溶液红色较3 min时加深120产生白色沉淀,较30 min时量少;溶液红色较 30 min 时变浅(资料:Ag+与SCN-生成白色沉淀AgSCN)对Fe3+产生的原因作出如下假设:假设a:可能是铁粉表面有氧化层,能产生Fe3+;假设b:空气中存在O2,由于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可产生Fe3+;假设c:酸性溶液中N具有氧化性,可产生Fe3+;假设d:根据 现象,判断溶液中存在Ag+,可产生Fe3+。下列实验可证实假设a、b、c不是产生Fe3+的主要原因。实验可证实假设d成立。实验:向硝酸酸化的溶液(pH2)中加入过量铁粉,搅拌后静置,不同时间取上层清液滴加KSCN溶液,3 min时溶液呈浅红色,30 min后溶液几乎无色。实验:装置如图。其中甲溶液是,操作及现象是 。(3)根据实验现象,结合方程式推测实验中Fe3+浓度变化的原因: 。解析:(1)K3Fe(CN)6是检验Fe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