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管理的思考与实践

上传人:n**** 文档编号:87392760 上传时间:2019-04-04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1.0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管理的思考与实践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教学管理的思考与实践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教学管理的思考与实践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教学管理的思考与实践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教学管理的思考与实践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学管理的思考与实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管理的思考与实践(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管理的思考与实践,几点思考,1、教学工作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工作学生成长;,2、学生成长不仅是成绩的提高,还有品德的 养成体艺的发展;,3、提高教学效率教学管理的核心。,教学时间能否支撑学生体艺的发展?,观念的转变,一、从追求平均分,向追求指标(人头)的转变;,1.平均分的考量仅仅是考量教师教的如何,而 忽视学生学的如何。这是一个教育观问题。,2.平均分的考量会引导教师为提高本学科的平 均分而教,不会考虑学生学科平衡发展问题。,3.追求指标(人头)关注点在于学生,教师要关注 各层次学生学的如何。,4.追求指标(人头)会引导同一教学班的学科教师 形成利益共同体,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 全面成长

2、。,观念的转变,一、从追求平均分,向追求指标(人头)的转变;,二、教师间单打独斗,向合作共赢的转变;,1.同一学科的教师永远不可能是一个水平的, 但学生总是希望得到高水平的教学质量。,2.备课组的捆绑,对本学科教学负责,实现学 科教师的同步走。,观念的转变,一、从追求平均分,向追求指标(人头)的转变;,二、教师间单打独斗,向合作共赢的转变;,三、完成教学任务,向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转变;,完成教学任务是从教师角度来考量的,我讲完了。,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从学生接受角度来考量的。,观念的转变,一、从追求平均分,向追求指标(人头)的转变;,二、教师间单打独斗,向合作共赢的转变;,三、完成教学任务,向课堂教

3、学有效性的转变;,教学管理工作者的角色定位,1.工作定位:细化、指导、协调、监控、评价;,2.做行动的思考者;,3.角色定位:为教师的成长搭建平台。,甘做阶梯,为老师唱赞歌。,要有容人之心,广纳群言。,让教师有心灵上的减负有成功感,有满足感。,明晰学校教学行政管理架构,教务处职能:,教科室职能:,1.教学常规管理;,2.教学质量监控;,3.教师教学业绩评价;,1.教育科研(课题申报、管理);,2.校本教研;,3.教师专业发展;,4.各级各类公开课开设及评价;,5.教师专业素质评价(教师业务档案建立);,明晰学校教学行政管理架构,教务处工作,一、引导教师合作共赢:班级捆绑制度,班级捆绑:各科完成

4、协同率问题,班级捆绑:科任教师受学生欢迎程度,班级捆绑:班主任的统筹、协调能力, 科任教师的配合、执行能力,班级捆绑:各科完成协同率问题,班级捆绑:各科完成协同率问题,班级捆绑:科任教师受学生欢迎程度,班级捆绑:科任教师受学生欢迎程度,班级捆绑:班主任的统筹协调能力,科任的配合执行能力,二、提高教学质量: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一)有效教学的理念,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 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 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关注教学效果、效率和效益,关注可测性与量化,教务处工作,1、

5、教学准备策略 教学目标的确定与阐述、教学材料的处理与准备(包括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 利用)、主要教学行为的选择、教学 组织形式的编制、教学方案的形式。,(二)有效教学的策略,二、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2 、教学实施策略 主要教学行为:直接指向目标和内容 辅助教学行为:直接指向具体的学生和教学情景 课堂管理行为:为教学顺利进行创造的条件,确保单位 时间效益,(三)课堂有效教学研究的主要目标,二、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1、有效益:为学生终生发展负责,2、有效率:提高投入与产出比率,3、有效果:学生学习后发生了进步,(四)课堂教学目标的叙写,4、表现情况指学生学习之后预期达到的最低 表现水准。,二、有

6、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1、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2、行为动词必须是可测量可评价的、具体而 明确的。,3、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 限制或范围,为评价提供参照的依据。,空间向量的数量积(1),1.掌握数量积的定义、性质 和运算率;,2.掌握类比推理在数学学习 中的应用,领略数学严谨、 系统、基础、实用的魅力;,3.提高数学建模能力,激发 探究学习的兴趣,培养锲而 不舍的钻研精神。,(四)课堂教学目标的叙写,二、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二、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五)目标导引教学,指向教学目标的教学流程设计,达成教学目标的学习行为设计,回归教学目标的教学评价设计,空间向量的数量积(1

7、),作业布置,二、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六)建立新型听课评课制度,1、课堂观察(重证据、量化和质化,关注学生 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双任务取向 ),2、网络评课,校本教研,一、校本教研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以科组为基本单位;,以科组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实施为载体;,以课堂教学研究为重点;,以教学案例研究为主要形式;,以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教科室工作,二、校本教研的实施原则,人本性原则,校本性原则,合作性原则,全员性原则,校本教研,三、校本教研的考核评价制度,1.以优秀科组评比为抓手,每学年对各科组校本 教研工作进行一次全面评估。,校本教研,2.将每个教师在校本教研中的工作纳入年度考

8、核,实现科组教研 “目标”的若干要素,组风:科组发展之魂,教学质量:科组工作的重头戏,校本教研:有效教学的抓手,专业化发展:科组的立身之道,教科室工作,1.教师文化(核心价值观) -观念文化 -制度文化 -课程文化 -合作文化 -精神文化 2.学科特色 3.凝聚力工程(感召力,影响力,凝聚力) 4.“大爱无疆,大智有道”先进事迹报告会,实现科组教研“目标”的若干要素,组风:科组发展之魂,教学质量:科组工作的重头戏,1.熟悉新课程的知识体系,制订课程规划,模块学习纲要 2.各种层次的学生均有所发展,制订实验班、普通班的 课程计划 3.课程开发(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课程要素性资 源开发) 4

9、.建立适合本学科教学的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 5.在年级阶段考试等学校考试中,追踪同类型班之间的 协同率、高分层、均分等 6.学科竞赛、高考、学业水平考试(非高考学科)成绩 达到全市排头兵位置,实现科组教研“目标”的若干要素,校本教研:有效教学的抓手,1、科组活动/备课组活动的考核制度 2、立项课题(每五年必须完成一个省级或市级立项 课题) 3、“有效教学”小课题(一学期或一学年各备课组 必须完成一个小课题) 4、每年发表论文(人均率 、参与率)指标:70,实现科组教研“目标”的若干要素,专业化发展:科组的立身之道,1、教坛新秀、教育能手、教育名师的阶梯发展 2、青年教师系列培训活动 3、骨干教师

10、专业发展规划,实现科组教研“目标”的若干要素,教育科研案例研究,案例是事件,是对教育教学过程中一个实际 情景的描述。案例讲述的应该是一个个的故 事,叙述的是故事产生、发展的过程,是对 事物或现象的共性的把握。,案例是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的事件。事 件只是案例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换句话说,事件还只是案例的基本素材,并 不是说所有的事件都可成为案例,能够称之 为案例的事件,必须要包含有问题在内,并 且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一、对案例的理解,教科室工作,案例是典型性的事件。除有“问题或疑难情 境”的基本要素外,还需有一定的典型性, 要能够从这个事件的解决中说明、诠释类似 事件

11、给读者带来这样或那样的启示。,案例是真实发生的事例。案例虽然展示的是 一个饶有趣味的故事,但案例与故事也有一 个根本性的区别,那就是故事可以杜撰,而 案例不能杜撰,它所反映的是真实发生的事 件,是事件的真实再现。,概括而言,案例是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 的真实发生的典型性事件。,一、对案例的理解,教育科研案例研究,二、案例 (课例)分析,确定课题 个人备课 集体讨论 修改教案 上课录像 观看录像 个人反思 集体总结 分析报告 上网共享,教育科研案例研究,科组实施案例研究过程简介,探究问题,1、制定案例研究的计划,2、案例研究的实施 :按如下四个步骤实施研究,1、制定案例研究的计划,2、案例研究

12、的实施 :按如下四个步骤实施研究,第一步:探究问题。每学期初,以备课组为单位, 在总结反思上学期教学工作的同时,组织听课调 研,发现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确定课题;,第二步:设计方案。根据所确定的课题,选定一 节课,先由2人进行个体备课,再由这两位老师在 备课组说课,最后由备课组集体讨论确定教案;,第三步:教学实践 。选定一人上课,科组全体老 师现场听课,并请电教中心进行随堂录像。,科组实施案例研究过程简介,第四步:教学反思。(1)将上课录像复制给执教 者及本科组所有老师,对照录像进行反思;(2) 科组进行评课,提出改进意见,由执教者形成书 面的教学案例;(3)根据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确定下阶段的研究课题。,将以上四个步骤循环往复进行,形成了我校 科研组开展教本教研的基本流程。,科组实施案例研究过程简介,谢 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职业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