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word论文】审美是人生的节日【美学专业论文】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8732187 上传时间:2017-09-2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word论文】审美是人生的节日【美学专业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最新word论文】审美是人生的节日【美学专业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最新word论文】审美是人生的节日【美学专业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最新word论文】审美是人生的节日【美学专业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最新word论文】审美是人生的节日【美学专业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word论文】审美是人生的节日【美学专业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word论文】审美是人生的节日【美学专业论文】(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审美是人生的节日摘要:审美为何是人生的节日?美的问题有几个层面?“美在关系”说是谁提出来的?他的理由是什么?中国古代是否有“美在关系”说的命题?形成美的根源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呢?作为美的关系的系统包含哪些内容?文章对这些问题作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关键词:审美;美在关系;人生节日审美如今成为一个很普通的词,因为我们每天都在审美。当我们翻开书本,在读小说的时候,是在审美。当我们走进电影院,观看电影的时候,是在审美。当我们打开电视,观看电视剧的时候,是在审美。当我们来到香山,看春天的桃花,秋天的红叶,是在审美。当我们来到街心花园,看那绿树红花,也是在审美。那怕你在自己的家里,看着墙上的挂历的图

2、画,也是在审美。但是我们是否珍惜这样的时刻呢?是否意识到自己是在审美呢?我告诉大家,审美是人生的节目。这是人生中值得珍惜的时刻。我们要慢慢地来欣赏这人生中的审美时光。我们为什么说审美是人生的节日呢?首先我们要弄清楚节日是什么概念?节日是一个时空关系概念。那么这个时空关系有何特点呢?节日意味着与非节日的区别,意味着从凡庸的世界进入一个新奇的世界。节日起码有几个特征:1)人生不能没有节日。没有一个民族是没有节日的。节日是民俗。民俗是民族的精神文化遗产。人是民俗的动物,是文化的动物。因此节日对于人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像空气与水那样不可缺少的东西。没有节日人是受不了的。所以人们要制定各种节日。2)节日的

3、另一个特征是氛围感。人处在节日中,就进入一种兴奋的欢乐的氛围中,甚至处于心醉神迷的境界,这是另一个世界,一个超越功利的世界。3)节日的第三个特征,或者说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它的精神自由和它对现成世界的正规性、压抑性、永恒性、不可改变性的消解,对于变动性、未完成性的肯定。如果说非节日是由当权者统治的话,那么节日属于另一个世界、属于平民的狂欢,自由精神统治一切。可以犯规。可以出格。可以反常。可以颠三倒四。可以不顾等级的规定。可以摆脱一切刻板的条文。这是一种乌托邦世界,一种超越时空的艺术世界。因为节日是这样一种时空关系,特别有利于美的呈现,从而成为形成美的根源的一种时空关系。人置身于节日的氛围中,处于

4、兴奋的、忘我的、全身心投入的状态,对于对象物最为敏感,最具有感受力和想象力,而且最少功利的考虑,所以在节日的时空里,最具有形成美的根源的条件。我们从这样一个角度,把审美理解为人生的节日。如果我们考察一下中国古代诗词,就会发现描写节日的诗词特别多。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你讲了半天审美是人生的节日。那么“审美”又是什么呢?美是什么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问题。从古至今有各种各样的回答,但至今仍然没有一个答案是大家都同意的。 “美是什么”的问题有三个层次的含义:第一层次,审美对象,如我们说黄山、西湖、桂林山水的风景是美的,这仅指美的对象而言;

5、第二层次,审美素质,如我们说事物的对称、和谐、秩序、节奏、声律,多样统一、黄金分割是美的等,仅指美的素质;第三层次,美的本质、美是什么?这时候我们问的是美的根源在哪里?这是对美的本质的哲学探讨。如回答美是客观的;美是主观的;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美是无功利的判断;美是评价;2美是自由的象征;美是真与善的统一;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美是人化的自然;美是关系;等等。总之这第三个层次是对美的哲学追问。我们今天所要讨论的是第三层面问题。一、狄德罗的“美在关系”说今天我们讨论的“美是关系” ,是法国十八世纪启蒙主义思想家狄德罗(D.Didero,t17131784),在他的论文美之根源及性质的哲学研究中正式提

6、出来的,他认为,在一切美的事物的共有性质中,必定有一种性质会使美呈现出来,这种性质的变化也会使美发生变化。他说:“总而言之,由于这种性质,美才发生、增加、变化无穷、凋谢、消失。 ”1(P128)那么这种“性质”究竟是什么呢?狄德罗回答说,这种性质就是“关系的概念” 。所以他的结论是美是关系。用他的话说:“不论关系是什么,组成美的,就是关系” 。他举了一个文学作品中的例子来论证他的“美是关系”的观点。法国剧作家高乃依写过一个剧本,描写的是公元前 600 多年罗马发生的战斗,其中荷拉士三兄弟为祖国的荣誉与敌人战斗,结果兄弟两人战死,一人假装逃跑。荷拉士的女儿匆匆回来向父亲老荷拉士报告情况,说她的兄

7、弟二死一逃,老荷拉士沉思着,然后愤怒地对女儿说:“他就死”(有的翻译成“让他死”),意思是为了保卫祖国,就让剩下的一个儿子也去战死吧。狄德罗说:假使一个人对高乃依的这个剧本毫无所知,对老荷拉士的回答也没有一点观念,我要是问他,你对“他就死”这句话,有何感想,那么由于被我问的这个人,既不知道“他就死”这句是怎么回事,也猜不透这句话是一个短语呢,还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也不知道这句话与全篇的关系,显然他将回答说:这句话既不美也不丑,假使我对他说,这是一个人被问到一个战士在战斗中应该做什么的问题,那么他就会感到这样答话的人有一种勇气,认为战斗中并不总是生比死好,他就开始对这句话发生了兴趣;假使我又进一步

8、说,那是一次关系到祖国荣誉的战斗,老人有三个儿子,两个已经战死了,他还剩下的唯一的儿子,也在逃跑中。这句话是老人对他女儿说的话,那么这句“他就死” ,就令听者觉得肃然起敬,觉得美。狄德罗说:“原来不美不丑的答话他就死,以我逐步揭露其与环境的关系而更美,终于成为绝妙好词。 ”狄德罗的意思显然是这句话与这个环境的关系,决定了这句话的美:如果换另一个环境,或放到另一个剧作者的剧作中,这句话就可能变成不美的,甚至是插科打诨的话。狄德罗在他的文化文中,罗列了对象物与各种关系的情形。例如,狄德罗说:“有些关系,我们认为是基本的:如关于男人、女人、幼童的高低关系。我们说一个小孩子美,尽管他矮;而一个美男子却

9、必须绝对高大;我们对一个女人就不大要求这种性质,一个矮小的女人,比一个矮小的男子可以承认是美的。所以我们为我们考虑存在物,不仅就它们自身考虑,并且还要考虑到它们的自然中,在伟大的全体中所占的位置。 ”2(P138)在西方美学史上,狄德罗的“美是关系”的理论,一直占有重要位置。这种理论合理性在于不是把美的事物孤立起来考察,而是放到各种关系中去考察,尤其是要放置到各种社会关系中去考察,这样不但提示了美的相对性质,而且提示了美的社会性质。狄德罗考察美的这种角度,直到今天仍然是真理性的成分,仍然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二、中国古代“美在关系”命题的提出3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美学家(至少是我还未发现)考察过

10、在中国古代是否也提出过“美是关系”相似的命题,或者有了它的思想幼芽。我发现, “美是关系”作为一种美学命题和思想幼芽,在中国古代,早在公元前 369前 286 年庄周的庄子天运中就有这种思想的萌芽。这就是“西施矉(pin)美”的故事:“西施病心而矉(皱眉头)其里。其里之丑人见之而美之,归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走。彼之矉美而不知矉之所以美。 ”所谓矉美,就是以西施皱眉为美态。西施春秋时期越国的美人,她皱眉也是好看的。丑人不知道这是一种特殊的关系组合,也去学西施皱眉,结果丑上加丑,把邻居都吓跑了。这里就包含了“美在关系”的思想。事情不止于此。早于狄德罗

11、2000 年前,即公元前 179公元前 122 汉高祖之孙淮南王刘安主持编撰的淮南子说林训中说:“靥(面+甫)在颊则好,在颡则丑。绣以为裳则宜,以为冠则讥。 ”2(P1216)这里实际上讲的就是“关系”的概念。酒涡长在面颊上,构成的是美的关系,要是长在额头上就是丑的关系。一般人的正常的酒涡因为与面颊构成了一种不可言说的动感关系,所以显得美。美的根源在对象物的关系中。 淮南子修务训还说:“今夫毛嫱西施,天下之美人。若使之衔腐鼠,蒙(虫+胃)皮,衣豹裘,带死蛇,则布衣韦带之人,过者莫不左右睥睨而掩鼻。尝试使之施芳泽,正娥眉,设笄珥,衣阿锡,曳齐纨,粉白黛黑,佩玉环,揄步,杂芝若,笼蒙目視,冶由笑,

12、目流眺,口曾挠,奇牙出,靥(面+甫)摇,则虽王公大人、有严志颉顽之行者,无不憚悇痒心而悦其色矣。 ”2(P1363)在这里,毛嫱、西施作为美女也是相对的,如果加在她们外面的装饰和自身的表现不同,与其本人构成的关系不同,那么在前一种情况下是丑的,在后一种情况下就是美的。我们不能说庄子 、 淮南子所写的是什么系统的理论,但是“美是关系”作为一个命题提出来了,并有了初步的结论,那就是美是随着关系的改变而改变的。要知道,庄子、刘安他们所写的要比狄德罗所论证的早了两千多年和两千年。情况不止于此。大约早于狄德罗 1000 年的唐代的柳宗元(773819),他所写的邕州柳中丞作马退山茅亭记一文中,以夹叙夹议

13、的笔调先描写自己与朋友游马退山的观感,而后笔锋一转说:“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 ”3这意思是说,美的事物不会单靠自身就会美的,风景不过是外在之物,即哲学上说的“自在之物” ,它必须与人发生联系,构成某种关系,美才会彰显出来。就像会稽山的兰亭的景色,如果不遇到王羲之,他写了兰亭序 ,对那里的景色赞赏不绝,那么那里的“清湍修竹”的景色,就被空山所埋没了。事物必须是与人相联系,必须与人建立某种关系,然后才有美。离开了与人的关系,就无所谓美。这里所说的“因人而彰” ,是很重要的。“彰”就是彰显,也可以引申为“唤醒” , “发现” 。在没有人的情况下,无论后来

14、被发现是多么美丽的景致,都停留在睡眠的状态中而毫无生气。法国作家萨特在为什么写作一文中说:“是我们使这一棵树与这一角天空发生关联;是我们使这颗灭寂了几千年的星,这一弯新月和这条阴沉的河流得以在一个风景中统一起来,是我们汽车和飞机的速度把地球的庞大体积组织起来。这个风景,如果我们弃之不顾,它就会失去见证者,停滞在永恒的默默无闻的状态之中。至少是停滞在那里;没有那么疯狂的人会相信它将消失。将要消失的是我们自己,而大地将停留在麻痹状态中直到有另外一个意识来唤醒它。 ”4萨特与柳宗元所说其命题其意思都十分相似。所谓“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就是萨特所说的正4是我们人把麻痹的世界唤醒;所谓“兰亭也,不遭

15、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 ,就是萨特所说的“这个风景,如果我们弃之不顾,就失去见证者,就停滞在永恒的默默无闻的状态之中” 。可以说,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就是中国古代的“美是关系”说。如果说在庄子和淮南子里,还仅仅限于对象本身的关系的话,那么在柳宗元这里,已经把关系扩大到主体与客体之间,所谓“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前四字说的是客体,后四字说的主体,客体有待与主体建立起契合的关系,才会有美的呈现。事情不止于此。与狄德罗差不多同时的清代小说家曹雪芹红楼梦也有同样的思想。贾宝玉对“稻香村”一景的批评。背山山无脉,临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峭然孤出,似非大观。由此可见, “美

16、在关系”的命题和理论,在中国古代早就提出,并有了初步的概括。虽然它以举例的方式提出,以点到即止的形式作出理论判断,但其意义应受到我们的重视。三、形成美的根源是一个复杂的“关系”系统我认为在充分评价庄子、刘安、柳宗元和狄德罗之后,我们还必须看到他们的不足。他们提出了“美是关系”这个总命题,在美与对象物的关系,美与人的环境关系方面都分析得比较到位,但是对于美的构成究竟需要几种(层)关系,这几种关系包含什么内容,这几种关系中又有什么联系,则远没有作出系统的研究。我觉得有必要对“美在关系”的理论进行再探讨。如果我们是从“关系”的观念入手去提示美的本质的话,那么我们就应该看到“美”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或者说形成美的根源是“关系”的复杂系统。那么,形成美的根源的“关系”究竟怎样的呢?要回答这个问题不是简单的。美是人类活动之一种,它的实现是人的一种创造,是多层面的整体关系的创造。多层面的整体性关系是形成美的根源。可以说,产生美的根源,如果加以解析,起码有三个层面,是三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哲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