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文章2月完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8731508 上传时间:2017-09-2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2.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评论员文章2月完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评论员文章2月完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评论员文章2月完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评论员文章2月完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评论员文章2月完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评论员文章2月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评论员文章2月完(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民日报评论员:保持清正廉洁,恪守为政底线五论学习胡锦涛在十七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讲话本报评论员2012 年 01 月 19 日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是共产党人的做人之本;洁身自好、克己奉公,是领导干部的从政之基。胡锦涛同志在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高度,从应对新形势下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出发,强调保持党的纯洁性,必须大力保持党员、干部清正廉洁。这一重要论断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着力点,一以贯之地体现了我们党反对腐败的决心与信心,是对各级党委、政府和纪检监察机关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部署,更是在新形势下保持党的纯洁性先进性的严肃要求。党的纯洁性同一切腐败现象是根本

2、对立的。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生命根基和本质要求。消极腐败现象与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水火不容,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愿背道而驰,严重损害了党的纯洁性。一些国家和政权垮台的事实也反复证明,如果腐败得不到有效治理,就会丧失人民信任和支持,就有亡党亡国的危险。清正廉洁是保持党的纯洁性的基本要求。从保持党的纯洁性的高度来看,我们党经受考验、化解危险,最根本的是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而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就要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正因如此,在 90 多年来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防止和反对党员干部腐化变质,始终注

3、意保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当前,我们党员干部队伍的主流是好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但也要看到所面临的不少新情况新问题,有的党员干部为政不廉,无视廉洁自律要求,少数人利用职权谋取非法利益,腐败现象在一些领域依然易发多发,党员领导干部违纪违法问题仍然严重。当前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呈现出成效明显和问题突出并存、防治力度加大和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并存、群众对反腐败期望值不断上升和腐败现象短期内难以根治并存的总体态势,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依然艰巨。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是保持党的纯洁性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要守住清正廉洁的底线,保持党的

4、纯洁性,必须严格执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经常对照这些规定进行自查,凡是规定不准做的事项绝对不能做,在任何情况下都稳得住心神、管得住行为、守得住清白,做到一尘不染、一身正气;必须坚决查办腐败案件,健全及时揭露腐败机制,加大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的力度,努力遏制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势头;必须加强警示教育,通过加强案件剖析和案件通报工作,使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从中吸取教训、引以为戒。“政者,正也 ”。恪守清正廉洁的为政底线,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必须把反腐倡廉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既扎实抓好各项长期性、基础性工作,又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坚定信心、扎实工作,不

5、断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人民日报评论员:领导干部要有历史担当换届之际说政德之一本报评论员2012 年 02 月 06 日随着地方各级领导班子换届,一大批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陆续走上新的领导岗位,形成新的领导集体。时代有新要求,人民有新期待,新班子如何造就新气象?首要一点,是自觉树立从政道德,也就是胡锦涛总书记强调的“常修为政之德” 。老百姓中流传一段话:“有德有才,大胆使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坚决不用” 。群众为何如此看重政德?因为作为政德主体的领导干部,不同程度地掌握着党的领导权和国家权力。一般人无德,影响再大也可想见;主政一方的领导干部失德,则会损害社会进步、危害人

6、民利益、贻害党的事业。人无德不立,官无德不为。一个领导干部是否有政德,看的是他对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是真心拥护,还是虚与委蛇;对中央决策部署是认真执行,还是阳奉阴违;在大是大非面前是清醒坚定,还是模糊动摇;对人民群众是满怀真情,还是感情淡漠;在急难险重任务前是挺身而出,还是临阵退缩;在矛盾纠纷问题前是迎难而上,还是明哲保身;对个人名利是淡泊处之,还是热衷追逐;在道德操守上是慎独慎微,还是言行不一。概言之,看他能否正确处理是与非、公与私、真与假、虚与实的关系,把握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说到底,看他是否能有共产党人的历史担当。今天的中国,正处千年未有的大变革中,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挑

7、战,执政党的领导干部,最大的政德就是历史担当。思想政治领域风云激荡,没有自觉的政治担当,如何能将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改革开放的坚定信心,熔铸到执政兴国的政治实践中?转型期中国矛盾不断积累叠加,没有自觉的社会担当,如何能攻坚克难化解社会问题、激流勇进突破发展瓶颈、不畏艰险推动改革大业?精神文化阵地百舸争流,没有自觉的文化担当,如何能凝聚社会共识、重振民族精神、建设文化强国?“文革”中小平同志曾两陷逆境,但他再度出来工作时,仍决然表示:“我出来工作,可以有两种态度,一个是做官,一个是做点工作。我想,谁叫你当共产党人呢。既然当了,就不能够做官,不能够有私心杂念,不能够有别

8、的选择” 。正是一代代共产党人的选择与担当,才会有社会主义中国开天辟地的伟业、改革开放中国激荡人心的篇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中国举世瞩目的辉煌。权既为民所赋,当为民所用,这是最深刻的为政之德、最根本的党性修养。一个干部被推选到领导岗位上,意味着个人的机遇,更预示着历史的责任。今年是小平同志南方谈话 20 周年,面对日益峻迫的“发展以后的问题” ,面对“四大危险”与“四大考验” ,我们党所承担的领导责任,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为繁重,这一代领导干部必须有更大的历史担当,考虑的不能只是眼前的平稳发展,更应有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倘若只计个人得失,遇到矛盾绕着走,碰到问题不敢抓,面对风险不敢闯,不敢作为做

9、庸官;倘若热衷表面文章,大张旗鼓弄虚,花团锦簇作秀,不愿作为做昏官;倘若在其位不谋其政,上不能利党,下无以益民,无所作为做懒官;甚至弄公权以谋其私,贪赃枉法,胡乱作为做贪官,则不仅损害党和政府形象,更会让人民丧失信心。有政德才会有政绩。全国已有 14 个省区市党委完成换届,今年还将有17 个省区市党委要进行换届,地方人大、政府、政协换届也将全面展开。各地选拔新班子时,要将政德作为重要标准;换届后的新班子,更该认真思考:为政之德如何修?人民日报评论员:是与非不容含糊换届之际说政德之二本报评论员2012 年 02 月 08 日我是谁?为了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对这些根本性、原

10、则性问题的回答,关系到抱有怎样的理想信仰、秉持怎样的根本宗旨、选择怎样的方向道路。在这些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旗帜鲜明地坚持“是” 、反对“非” ,是领导干部政德的基本要求。是与非的问题,说到底是如何认识党、如何认识人民、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问题。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了绝大多数人的政党。无论是革命、建设还是改革,90 年艰辛探索始终铭刻人民利益;无论是基本路线、基本纲领还是根本宗旨,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亿万群众。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才是坚定了是与非的选择,也才是把握住了最根本的政德作为执政党的领导干部,倘不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连封建社会的“清官之德”都不能比,

11、遑论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崇高信念。有人认为,谈理想太远、谈信念太玄、谈宗旨太泛,是非问题抽象、空洞、刻板。这种看法,反映的正是是非观的模糊。面对不同利益诉求,是站在少数人立场,还是站在大多数人立场?面对复杂发展局面,是着眼一时一地,还是着眼全局长远?对不良现象是站出来压下去,还是退避三舍明哲保身?对矛盾问题是说真话办实事,还是文过饰非敷衍塞责?是非问题并非“高高在上” ,政德问题更非“虚无缥缈” ,其实就体现在对一个上访者、一家拆迁户、一条排污管甚至一张购物卡的态度之中。也有人认为,时代条件变了,是非问题不再是“大是大非” ,而是“似是而非” 、 “似非而是” 。实际上,面对全球化、信

12、息化的开放执政环境,处身利益诉求、矛盾问题交织互联的转型发展时期,是非问题更尖锐、更复杂。口号可以少喊,但群众立场不能动摇;信仰不靠形式,但自我要求不能放松;思想可以多元,但核心价值不能跑偏。不能坚守宗旨、坚定信仰、坚持真理,如何更敏锐地洞察具体问题、更深刻地体认群众利益,又如何头脑清醒、站稳脚跟,真正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是非问题直接体现政德,深刻决定着领导干部能否领导科学发展、能否切合民心民意、能否完成执政使命。现实中,那些“这也可以,那也可以”的“稀泥干部” ,那些“盯着位子、想着票子”的“禄蠹干部” ,那些“你算什么,他算什么”的“霸王干部” ,那些“拿点应当,贪点没事”的“蛀虫干部”

13、 ,作风不正、立场不稳甚至违法乱纪的背后,正是丧失理想信念、丢失原则立场,在是与非上的含糊和动摇,甚至触碰了政德底线。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命题,每一代人都要给出自己的回答。民主革命时期,无数党员以“实践其所信,厉行其所知” ,谱出“求真”篇章;改革开放之初,讨论真理标准、平反冤假错案,写下“求是”答卷。今天,领导干部只有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缚、不为权所动、不为欲所惑,在是非抉择中筑牢政德的基石,才能永远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人民日报评论员:公与私岂能混淆换届之际说政德之三本报评论员2012 年 02 月 10 日领导干部从走上岗位的第一天起,就面临着公与私的考验。正确处理公与私的关系,克己奉公、

14、一心为民,是对领导干部政德的基本要求。“政在去私,私不去则公道亡” 。领导干部手中掌握着权力,掌管着公共资源,公私分明、秉公用权,是起码的政治道德和为政职守;以权谋私、损公肥私,既为老百姓所不容,也难逃党纪国法的制裁。做人诚为本,政德廉为先。这些年来,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腐败现象,其根本特征就是以权谋私。个人与公家“彼此不分” ,合法与非法利益界限模糊,这种混淆公私,把职权当特权、用公权换私利的现象,不仅是导致腐败的重要诱因,更与我们党的性质宗旨背道而驰。当然,我们强调公私分明,并非否认个人正当权益。领导干部有正常的家庭生活,也有正常的社会交往,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领导干部的物质待遇和工作

15、、生活条件也应该逐步得到改善。但这种改善必须遵循法律、符合政策,绝不能“近水楼台先得月” ,拿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经营自己的安乐窝。“恋亲,但不为亲徇私;念旧,但不为旧谋利;济亲,但不以公济私” 。毛泽东同志为中国革命牺牲了六位亲人,在革命胜利后却为自己定下了与亲友交往三原则。有个人利益,不徇私方才难能可贵;有亲朋好友,持公心更显为政之德。所谓政德,关键的一点是看执政者如何对待手中的权力。如果一事当前,首先考虑亲朋故旧,或者小团体利益,把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凌驾于党和人民利益之上,那么无论如何也做不到公道正派,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执政为民。历史经验表明,一些政党或政治集团之所以人亡政息,一个重要原因在

16、于,执政后利用手中权力谋取个人或小集团私利,与人民群众尖锐对立,最终被人民所抛弃。我们常说,共产党执政,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我们党?在极其残酷的战争环境下,老百姓为什么拼死支持我们党?在经济环境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老百姓为什么拥护我们党?就是因为在 90 年的风雨历程中,我们谋求的不是党的私利,不是党员干部的特殊利益,而是“把人民群众的公共利益,摆在自己的私人利益之上” 。这是极其朴素的真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手中掌握权力的领导干部,更要时刻自省自警:热衷追逐个人利益或小集团利益,怎能兑现党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又如何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尔。 ”如果说公而忘私是崇高境界,那么公私分明就是领导干部的基本职业操守。换届之际,新的领导班子和成员,如何自觉抵御社会各种诱惑对权力的侵蚀,如何不为私欲所动,不为私情所困,自觉做到履行职责为公,行使权力为民,人民在注视,时代在考验。人民日报评论员:真与假衡量政治原则换届之际说政德之四本报评论员2012 年 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