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望浏宁四县2019年高三3月调研考试 数学(文科)试题(解析版)

上传人:【**** 文档编号:87303594 上传时间:2019-04-01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362.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长望浏宁四县2019年高三3月调研考试 数学(文科)试题(解析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湖南省长望浏宁四县2019年高三3月调研考试 数学(文科)试题(解析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湖南省长望浏宁四县2019年高三3月调研考试 数学(文科)试题(解析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湖南省长望浏宁四县2019年高三3月调研考试 数学(文科)试题(解析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湖南省长望浏宁四县2019年高三3月调研考试 数学(文科)试题(解析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南省长望浏宁四县2019年高三3月调研考试 数学(文科)试题(解析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长望浏宁四县2019年高三3月调研考试 数学(文科)试题(解析版)(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湖南省长望浏宁四县湖南省长望浏宁四县 2019 年高三年高三 3 月调研考试数学(文科)试题月调研考试数学(文科)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共 60.0 分) 1.已知全集,则 = = |2+ 2 0 = ( ) A. B. | 2 0| 2 0 【答案】C 【解析】解:全集, = = |2+ 2 0 = | 2 0 或 = | 0 故选:C 全集,先求出集合 M,由此能求出 = . 本题考查补集的求法,考查补集定义、不等式性质等基础知识,考查运算求解能力,是基础题 2.已知 i 是虚数单位, 是 z 的共轭复数,则 的虚部为 (1 + ) = 1 1 + () A. B.

2、C. D. 1 2 1 2 1 2 1 2 【答案】A 【解析】解:由, (1 + ) = 1 1 + 得, = 1 (1 + )2 = 1 2 = (1 )( ) 22 = 1 2 1 2 , = 1 2 + 1 2 的虚部为 1 2 故选:A 把已知等式变形,再由复数代数形式的乘除运算化简得答案 本题考查复数代数形式的乘除运算,考查复数的基本概念,是基础题 3.某中学 2018 年的高考考生人数是 2015 年高考考生人数的倍,为了更好地对比该校考生的升学情况, 1.5 统计了该校 2015 年和 2018 年的高考情况,得到如图柱状图: 2 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 与 2015

3、年相比,2018 年一本达线人数减少 B. 与 2015 年相比,2018 年二本达线人数增加了倍 0.5 C. 2015 年与 2018 年艺体达线人数相同 D. 与 2015 年相比,2018 年不上线的人数有所增加 【答案】D 【解析】解:设 2015 年高考考生人数为 x,则 2018 年高考考生人数为线, 1.5 由,故选项 A 不正确; 24% 1.5 28% = 8% 0 由,故选项 B 不正确; (40% 1.5 32% ) 32% = 7 8 由,故选项 C 不正确; 8% 1.5 8% = 4% 0 由,故选项 D 正确 28% 1.5 32% = 42% 0 故选:D 作

4、差比较可得 本题考查了概率分布直方图,属中档题 4.中国古代词中,有一道“八子分绵”的数学名题:“九百九十六斤绵,赠分八子做盘缠,次第每人多十 七,要将第八数来言” 题意是:把 996 斤绵分给 8 个儿子作盘缠,按照年龄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分绵, . 年龄小的比年龄大的多 17 斤绵,那么第 8 个儿子分到的绵是 () A. 174 斤B. 184 斤C. 191 斤D. 201 斤 【答案】B 【解析】解:由题意可知,数列为等差数列, 公差为,以第 8 个儿子为首项, = 17 = 8 8= 996 , 81+ 8 (8 1) 2 17 = 996 解得, 1= 184 故选:B 由题意可知

5、,数列为等差数列,公差为,以第 8 个儿子为首项,即可求出答案 = 17 = 8 8= 996 本题考查了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的应用,属于基础题 3 5.已知椭圆的离心率为 ,则实数 m 等于 2+ 42= 1 2 2() A. 2B. 2 或C. 2 或 6D. 2 或 8 8 3 【答案】D 【解析】解:椭圆,显然且 2+ 42= 1 0 4 当时,椭圆长轴在 x 轴上,则,解得; 0 4 1 4 1 1 4 = 2 2 = 8 故选:D 利用已知条件判断 m 的父亲,然后分类讨论求出 m 的值即可 本题考查椭圆的简单性质的应用,注意椭圆的两种情况,考查计算能力 6.若 l,m 是两条不同的

6、直线,m 垂直于平面 ,则“”是“”的 /() A. 充分而不必要条件B. 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 充分必要条件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答案】B 【解析】解:l,m 是两条不同的直线,m 垂直于平面 ,则“”可能“”也可能, / 反之,“”一定有“”, / 所以 l,m 是两条不同的直线,m 垂直于平面 ,则“”是“”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 故选:B 利用直线与平面平行与垂直关系,判断两个命题的充要条件关系即可 本题考查空间直线与平面垂直与平行关系的应用,充要条件的判断,基本知识的考查 7.如图在平行四边形 ABCD 中,对角线 AC 与 BD 交于点 O,且,则 = 2 = ( ) A

7、. B. C. D. 1 3 2 3 2 3 + 1 3 2 3 1 3 1 3 + 2 3 【答案】C 【解析】解:, = = 1 3 = 1 3( + ) = 2 3 1 3 故选:C 由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得:,得解 = = 1 3 = 1 3( + ) = 2 3 1 3 本题考查了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属简单题 4 8.在矩形 ABCD 中,若向该矩形内随机投一点 P,那么使与的面积都小 = 8 = 6 于 4 的概率为 () A. B. C. D. 1 36 1 12 1 9 4 9 【答案】A 【解析】解:由题意知本题是一个几何概型的概率, 以 AB 为底边,要使面积都小于 4, 由

8、于, = 1 2 = 4 0,0 0) () = 2. 函数图象上的两个动点,点,则当的最小值为 0 时,函数的最小值为 ()(,0) ()() A. B. C. D. 1 2 1 3 2 2 【答案】B 【解析】解 如图,显然的模不为 0, , 故当最小值为 0 时,只能是图中的情况, 此时,且 PA,PB 与函数图象相切, 根据对称性,易得, = 45 设, (0,0) 当时, , () = 2 , (0) = 0 2 = 1 0= 2 (,0) = , = 即, (2,) , 2 2= , = 1 当时,递增, 1() = 2 故其最小值为:, 1 根据对称性可知,函数在 R 上最小值为

9、 () 1 故选:B 首先根据数量积最小值为 0,得到相切且垂直,再利用切点导数为斜率,入手求得 a 值,问题得解 此题考查了数量积,导数,指数函数单调性等,综合性较强,难度适中 7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20.0 分) 13. 已知实数 x,y 满足不等式组,则是最小值为_ 3 + 5 0 2 + 4 0 + 2 0 ? = + 【答案】 13 【解析】解:作出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 3 + 5 0 2 + 4 0 + 2 0 ? 得到如图的阴影部分,由解得设,将直线 l:进行平 = 2 3 + 5 = 0 ? ( 11, 2) = (,) = + = + 移, 当 l 经过

10、点 B 时,目标函数 z 达到最小值, 最小值= ( 11, 2) = 13 故答案为: 13 作出题中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得如图的及其内部,再将目标函数对应的直线进行平 = 2 + 移,可得当时,取得最小值 = = 1 = 2 + 本题给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求目标函数的最小值,着重考查了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和简单的 线性规划等知识,属于基础题 14. 若函数的定义域是,则函数的定义域为_ = () 1 2,2 = (2) 【答案】 2,4 【解析】解:由题意知,即, 1 2 2 2 22 2 24 2 4 故答案为: 2,4 由题意可得,建立不等式,从而可得函数的定义域 2 1

11、 2,2 = (2) 本题考查函数的定义域及其求法,正确理解“函数的定义域是,得到”是关键, = () 1 2,2 1 2 2 2 考查理解与运算能力,属于中档题 15. 已知数列的前 n 项和为,当时,则_ 1= 1. 2 + 2 1= 2019= 8 【答案】1010 【解析】解:数列的前 n 项和为,当时, 1= 1. 2 + 2 1= 则, + 1+ 2= + 1 得:, + 1+ = 1 所以:, 5= 1= 3= = 2019= 1 , 2= 4= 6= = 2020= 0 故:, 2019= 2020= 2020 2 = 1010 故答案为:1010 首先利用递推关系式求出数列的通项公式,进一步利用求和公式进行求和 本题考查的知识要点: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求法及应用,数列的求和公式的应用,主要考查学生的运算能力和 转化能力,属于基础题型 16. 如图,在三棱锥中,PA、PB、PC 两两垂直,且, = 3. = 2 设 M 是底面 ABC 内一点,定义n,其中 = 1.() = (,) m、n、p 分别是三棱锥、三棱锥、三棱锥的体 积 若x,且恒成立,则正实数 a 的最小值为 . () = (1 2,) 1 + 8 _ 【答案】1 【解析】解:、PB、PC 两两垂直,且, = 3. =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