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二 ---精校解析Word版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87291513 上传时间:2019-03-31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二 ---精校解析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二 ---精校解析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二 ---精校解析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二 ---精校解析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二 ---精校解析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二 ---精校解析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二 ---精校解析Word版(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二第一学期期末复习(二)语文卷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没有错误的一组是A. 按捺(ni) 契合(q) 载体(zi) 青苔(ti)B. 脊梁(j) 蕴藉(ji) 漂染(pio) 字帖(ti)C. 角色(ju) 静谧(m) 说客(shu) 肖像(xio)D. 停泊(b) 质量 (zh) 氛围 (fn) 拙见(zhu)【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字音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要找规律,结合词义、词性、运用场合等记忆。A项,按捺(ni)n;C项,说客(shu)shu,肖像

2、(xio)xio;D项,停泊(b)b。故选B。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这亘古未有的壮举,像一柄锋利的匕首,直刺不共带天的死敌。B. 不成功绝不罢休,别指望谁能推着你走。人生路漫漫,上帝给予我们一双勤劳的双手,就是要你自己去努力,自己去把握每一次机遇。C. 现在除非把这件事合盘托出,再添上些枝叶,或者可以激怒于他,稍助一臂之力。D. 原来,那农妇的孩子某天骑脚踏车返校途中,经过关渡站,不慎被机车撞倒,机车骑士当场逃逸。见其双目失明后,她道出个中缘委。【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字形辨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辨析字形当然要从字音和字义上下功夫。形近字虽然字形相

3、近,但却有细微的区别,这细微处就是辨析的关键。有些形近但读音不同的字,可以通过读音的不同加以辨析。相连字形的考核主要考核形近字和音近字,试题的内容有两字词语,三字熟语和成语。A项,不共带天不共戴天;B项,绝不罢休决不罢休;C项,合盘托出和盘托出。故选D。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长春长生疫苗事件警示我们:只有完善药品安全标准体系,加大市场监管力度,才能阻止劣质药品甚至有害药品登堂入室。B. 次一章将考察全世界整个生物界中的“生存斗争”,那是依照几何级数高度繁生的不可避免的结果。C. 汉末魏晋,英雄和名士截然不同,但也不乏相通之处。名士们纵然放浪形骸,不拘礼节,英雄们

4、又何尝把礼教和舆论放在眼里?D. “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之日,就是人类自己灭亡之时”,这种说法虽然太极端,但绝不是骇人听闻,人类至今安全的原因之一,就是它的奥秘还不为人所知!【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对词语(包括成语)的正确理解和运用能力。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这类题要综合考虑分析词语(包括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要联系句子语境思考辨析选用。常见的词语(包括成语)错误使用类型有望文生义,对象误用,断词取义,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色彩不明等。本题要求选出“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A项,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达到很高的水平。此句的陈述

5、对象是“劣质药品甚至有害药品”,对象使用不当。B项,考察:细致深刻地观察。实地观察调查。此句使用第二个义项含义,使用正确。C项,“纵然”表假设,根据语境,该处表已然,应用“固然”。D项,骇人听闻:指发生的事是事实(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结果使人吃惊害怕;耸人听闻:指故意说夸大或惊奇的话,使人听了震惊。此处应用“耸人听闻”。故选B。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如果企业依规要求寄件人出示有效身份证件,并对所寄物件进行验视,必然会增加企业成本,延迟运行效率。这种制约企业效率的规范,在快递企业眼里自然不受待见。B. 为进一步提升政府公信力和政务服务水平,加快推进政务诚信,发挥政府在社会信用

6、体系建设中的表率作用,实施意见将公务人员“未按公开承诺内容履职的行为”等信息纳入政务失信记录。C. 俄能源部长诺瓦克在会谈中称,输送至欧盟的天然气将得到保障,“不会受到威胁”。基辅方面也表示,目前过境乌克兰自俄至欧的天然气“一切如旧”。D. 据此间媒体报道,官司缠身的法国极右翼政党国民阵线主席、2017年总统候选人玛丽娜勒庞目前正受到当局的税务稽查,其中欧洲议会“空饷门”的涉案金额或高达700万左右欧元。【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A项,搭配不当

7、,“延迟运行效率”改为“降低”;B项,成分残缺,宾语残缺,“推进政务诚信”改为“推进政务诚信建设”;D项,不合逻辑,去掉“左右”。故选C。5.概括下面材料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个字)工信部部长苗圩在昨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要进一步落实好今年提速降费各项措施,在移动流量的资费上,除了取消流量漫游费,还要降低移动流量每G每个月的资费水平,这两项措施加在一起,到年底前要比去年下降30%以上。苗圩还表示,要继续推动家庭宽带和企业宽带费用的下降。北京青年报记者随后从运营商处获悉,对于流量漫游资费的取消,预计工信部很快会统一披露时间表,相关的工作将统一进行部署。对于即将到来的通信降费最新举措,有业内资深

8、分析人士指出,取消流量“漫游费”,受益人群覆盖范围将会非常广泛,“从月移动资费10元到月移动资费150元的用户,都可能成为受益者”。【答案】流量漫游费将取消,受益人群覆盖范围广泛。【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段的压缩能力。先分出语段的层次,再保留关键句剔除次要信息,逐步压缩。结合“对于流量漫游资费的取消,预计工信部很快会统一披露时间表”“取消流量漫游费,受益人群覆盖范围将会非常广泛”分析可知,流量漫游费将取消,受益人群覆盖范围广泛。6.仿照示例,从生活中任选某一事物,分别从正面和反面立意,写出两个对人生有警示作用的句子。 【示例】蜡烛正面:不惜流尽一生泪,只为照亮一片天。反面:站得

9、不端正的,必然泪多命短。【答案】圆规 正面:规规矩矩,从不越雷池半步 反面:永远规范别人,不规范自己。彩虹 正面:为让别人赏心悦目,献上自己七彩的人生。反面:只务虚而不务实,决定了它只能昙花一现。【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语言表达能力。解答好此题,首先要审视好被仿写句的特点,如句式,修辞等方面,再就是注意语意通顺、连贯。仿写句子比较重要的一点是形式上的约束性,这就要求我们弄清例句的句式、句型甚至语气,仿写时要注意句子结构形式的高度一致。结合题干提示“从生活中任选某一事物,分别从正面和反面立意,写出两个对人生有警示作用的句子”分析,注意明确选取的事物,然后结合正反两面立意。如可以选取圆规

10、、木偶、牛等。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李杜诗歌创作与从政关系之初论李白杜甫一生从政时间并不长,但被朝廷和地方藩府征聘任用却不止一次,断断续续分布于他们一生好几个时期。两人生活经历受此左右,成为一个起伏不定的过程。考察政治对于两位大诗人思想创作的正面推动和影响,有助于认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与政治的关系。中国诗歌的传统是“言志”。魏晋以后有“缘情”说出现,但士大夫仍一致认为情必须是高尚的情。因而缘情在很大程度上只能看作言志的补充,即所言之志必须是情感的真实流露。情志合一,它的最高层次必然与政治相通。这样,对中国诗歌而言,政治之渗入与否,跟诗歌是否达到高层次常相联系。就诗人而言,古

11、代诗人注定是在封建政治格局下生活,因而经常由封建政治赋予他们以理想与热情,构成他们与时代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诗歌所呈现的气象、风貌,也都与他们的政治介入有关。当士大夫自觉地承担起某种社会责任的时候,他的精神往往也相应地崇高起来。中国古代诗人可以不是政治家,但对政治必须有一种向心力,必须在政治方面有必要的体验和适度的介入。政治本身当然应该有它的积极内容。诗人当然也应该有良好的主观条件,鄙吝的人无论政治给他以怎样的拨动,也不可能有伟大的创作。但问题在于人的情志不可能恒定在一种状态下没有变化,即使是有高尚志趣的人,也不免会有松懈的时候。同样是杜甫,他可以高唱“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也可以低

12、吟“浅把涓涓酒,深凭送此生”。在不同时期,心情和志趣显然是有变化的。李杜一生追求,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在长途中就像一辆运行的机车,需要有动力补充。如何使李杜的用世之心,在关键时刻得到维系和加强,始终不倦地追求,执着地面对现实,仍然需要靠政治的强大摄动力,这在李杜的后期生活中表现得很明显。从诗人与社会的横向联系看,封建社会毕竟与资本主义社会不同。在中国封建时代尤其是它的前期,士大夫如果不卷入政治,一般就只有归向山林田园。穷乡僻壤的封闭,小生产者的狭窄天地,对他们的视野与情感,构成严重的限制和束缚,使他们与外部疏离,难得从时代生活中汲取创作的动力。甚至连诗歌创作,在死水一样的生活中也会变成多余。所以

13、中国古代诗人如果真正回归农村,杜门不出,创作上多数总是归于沉寂。有人对李杜离开朝廷后仍与各方面官员交游有微辞,似乎毕竟未能免俗,其实这种交游正是与外界保持联系的重要途径。否则就只有陷入闭目塞听、彻底缄默的境地。总之,如李杜之所作,笔力雄壮,气象浑厚,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丰富的社会内容、深刻的人生体验,乃至达到堪称通乎天地万物、包含古今的程度,它是绝不可能指望产生于一般的甚至封闭的环境之中。其酝酿和创作,非有一种巨大的政治背景,并连同诗人自身都被适当地卷入不可。(选自余恕诚唐诗风貌,有删改)7. 下列关于中国诗歌传统中情、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言志是中国诗歌的传统,时间上要

14、早于魏晋以后出现的“缘情”说。B. 缘情很大程度上是对言志的补充,所言之志必须是情感的真实流露。C. 情、志在士大夫看来,前者是诗人的自觉,后者则由封建政治赋予。D. 情志合一有层次之分,政治渗入与诗歌达到高层次有着密切的关联。8. 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段引领全文。首先概括李白杜甫一生的从政特点,点明两人生活经历受政治影响,从而交代本文的写作意图。B. 段从中国诗歌的传统谈起,强调政治生活关联着诗歌气象风貌的呈现以及诗人精神气魄、高度责任感的形成。C. 段先指出伟大的创作所必需的主观条件,接着以李杜为例,阐释了政治的强大摄动力对诗人创作的积极作用。D. 段将诗人和社

15、会横向对比,指出封闭的环境会限制诗人的才思,肯定了李杜与官员的交游,自然地收结全文。9. 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古代诗人可以不是政治家,但必须对政治有一种向心力,适度介入政治、体验政治,自觉承担起某种社会责任。B. 诗人都不可能使其情志恒定在一种状态下,但却可以在积极政治的推动下维系并加强其用世之心,执着地面对现实。C. 在中国封建时代尤其是它的前期,士大夫如果不卷入政治,一般就只有归向于山林田园,其结果就是创作归于沉寂。D. 李白杜甫在离开朝廷后,都与各方面的官员保持联系,其用意就在于依靠官府信息,酝酿和创作伟大而丰富的作品。【答案】7. C 8. D 9. A【解析】【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和归纳概括能力。B项,“前者是诗人的自觉,后者则由封建政治赋予”于文无据。无中生有。【8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脉络结构的分析。D项,段是将诗人和社会的横向联系来看,并无对比之意。【9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要求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A项 ,“其结果就是创作归于沉寂”错,原文是“创作上多数总是归于沉寂”;B项,不是任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