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扑蛇者说》教案 沪教版九年级上 (8)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7277283 上传时间:2019-03-3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7.2《扑蛇者说》教案 沪教版九年级上 (8)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7.2《扑蛇者说》教案 沪教版九年级上 (8)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7.2《扑蛇者说》教案 沪教版九年级上 (8)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7.2《扑蛇者说》教案 沪教版九年级上 (8)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7.2《扑蛇者说》教案 沪教版九年级上 (8)》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7.2《扑蛇者说》教案 沪教版九年级上 (8)(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捕蛇者说教案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总计 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说”的特点;2理解本文衬托、对比写法;3掌握本文的词语;4认识柳宗元同情人民、痛恨苛敛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蒋氏自陈心曲的话是全文主体,要着重领会。教学难点:运用对比的写法,以捕蛇之“利”反衬赋敛之毒。课时数:2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复备栏正文(包括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板书设计、作业布置)一、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2.回忆学过的“说”,讲清这一文体的特点。“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这种文章往往带有杂文、杂感的性质,或因事发论,或抒发感触,行文较为自由灵活。“说以感动为先”(李善),文中蕴含着感情,这是“说”的一大特点。捕蛇者说中就蕴含着柳

2、宗元当时的悲愤之情。这篇文章在写法上独具特色,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研究这点。3.引导学生看课文“阅读提示”,了解背景和写作目的。二、指导预习1参照课文注释,阅读全文。啮(ni)腊(x)挛(lun)碗(wn)瘘(1u)疠(l) 当(dng) 其租入 嗣(s) 几(j)死者数(shu6)矣 莅(l) 蹙(c) 殚(dn) 踣(b6) 死者相藉(ji)囊(nng) 隳(hu) 恂(xn) 缶(fu) 谨食(s)之 熙(x) 以俟(s)夫(f)2.弄清“永州之人争捕异蛇”的原因。3.了解“黑质而白章”和“得而腊之以为饵”两句中“而”所表示的关系。4掌握实词“质”“章”“啮”“当”“已”“得”“赋”等含义

3、;了解“可以”的古今不同用法及“腊”的活用。三、研析新课(一)指导学生朗读第1段并疏通文义。让学生试译,师生共同研讨。明确“黑质而白章”中“而”表示并列关系。“得而腊之以为饵”中“而”表示承接关系。“可以已大风”中的“可以”,是“可以用来”,今义“可以”是“能够”的意思,是一个词。“腊”,干肉,名词,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把肉晾干”。找出写“蛇毒性之剧”的句子。(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找出写“蛇的医疗功效”的句子。(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杀三虫。)(2)提问:蛇毒性如此剧烈,永州人为何“争奔走焉”?明确:因为“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可以“当其租入”。(3)小结:文章一开始叙述异蛇

4、毒性之剧及其特殊的医疗功效是为下文作铺垫。关键是“当其租入”和“永之人争奔走焉”这两句捕的蛇可抵交租税,永州的人才争着去做捕蛇这件事。这就暗示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作者字字都是客观叙述,而全文主旨已寓其中。(二)研读第二、三段2理解词句。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吴。问之,则日: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者”:表停顿,“专”:独占,享有。“其”:指捕蛇以抵租赋。“之”:代蒋氏。“则”:却。“于”:在。“是”:这事。“嗣”:继承,接续。“为”:做,干。“之”:代捕蛇以抵租赋这事。“几”:几乎,差点儿。“者”:指“儿死”的情况。“数”:多次。“之”:代以

5、上说的这些话。“貌”:脸色。“若”:好像。“甚”:很。“戚”:悲哀。“者”:指其表情。3.内容。提问一:第2段的段意如何概括?提问二:这段首句“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对蒋氏作介绍,是否还有别的意思?第3段2.词句。余悲之,且日:“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悲”:怜悯。“之”:代蒋氏。“且”:并且。“若”:你。“毒”:怨恨。“之”:代捕蛇以抵租赋这事。“将”:打算。“告”:告诉。“于”:及于,给。“莅事者”:管政事的人,指地方官;“莅”,临,统管,治理。“更”(gng):更换。“役”:差事。“复”:恢复。“则”表连接,那么。“何如”:如何,怎么样。3内容。提问:这段

6、写什么?讲解:这段写作者怜悯,同情蒋氏的不幸,并告诉蒋氏打算用“更役复赋”的办法为他解除不幸。四、布置作业1翻译第1、2、3段,结合语境理解记忆这一段的有关实词。2预习课文第45段。3完成课后“辨析比较”题四第2题课题: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总计 课时教学目标:1.检查第一课时所学的知识。2.体会“蒋氏大戚则久已病矣”这段话的思想感情。3.了解怎样运用对比以捕蛇之“利”反衬赋敛之毒的写法。教学重点:蒋氏自陈心曲的话是全文主体,要着重领会。教学难点:运用对比的写法,以捕蛇之“利”反衬赋敛之毒。课时数:2第二课时教学过程复备栏正文(包括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板书设计、作业布置)一、复习旧课。1.概

7、括第13段的内容:叙述了蒋氏三代冒死捕蛇的悲惨遭遇。2.第2段概述蒋氏三代人的悲惨遭遇,先说蒋氏“专其利三世”,使人认为可羡;待到蒋氏述说祖、父俱死于捕蛇,本人也多次险遭不测,却又使人感到可悲。这样由羡慕入悲伤,把事情的本质揭露得更加深刻:原来这所谓的“利”是用生命换来的。3.第3段写作者提出“更役”“复赋”的建议。作者鉴于蒋氏三代人的遭遇之惨所以才问蒋氏“若毒之乎”。二、研读新课第4段写蒋氏不愿更换差役,其答话则句句都落在“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这一点上,是全文的主体。 1.提问:“蒋氏大戚,则久已病矣”这段话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蒋氏明白作者的好意,但他确信作者不了解自己的处境,更不了解

8、地方上的情形,所以用揣测的语气问作者:“你要哀怜我使我活下去吗?”接着就用十分坚决的陈述语气和极为沉痛的语调自述:“我干这个差役的不幸,还不像恢复我赋税的不幸那么厉害哪”,“假如我不干这个差事,就早已困苦不堪了”。这是蒋氏几十年痛苦遭遇的高度概括,是全篇答话的纲。这段话表达了蒋氏“哀而不伤”的思想感情。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3、词句4.提问:文章接下去运用对比的写法,用捕蛇之“利”来反衬赋敛之毒,试分析是怎样进行对比的?学生思考、讨论。(用图表表示)明确:回顾过去,则以乡邻们十室九空的情形跟自己能“以捕蛇独存”作对比;谈到现在,则以悍吏来乡索租跟自己“弛然而卧”作对比5.理解“互文”

9、的修辞手法(复习已学过的“互文”的句子)“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译为:到处吵嚷叫喊,到处骚扰。6.内容。提问:本段主要写什么?说明什么?(要求各用一句话作答)讲解:本段主要写永州之民在朝廷苛赋重压下“非死则徙”的悲惨遭遇;说明苛赋之害比毒蛇之害更为厉害,更加可怕。7.总结:第4段通过蒋氏申述不愿换差事的理由,深刻揭露了统台者横征暴敛的罪恶。在层层衬托,反复对比中揭示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的主旨,并为下文议论提供了充足的事实根据。指导学生朗读第4段,体会其中的感情。8.提问:第5段议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用“余闻而愈悲”一句结束上文的叙事,并自然转入议论。先引用孔子的话作为立论的根

10、据并用跌宕的笔法,由表“疑”而后表“信”,为文章蓄势。再用“呜呼”领出全文中最重要的一句:“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点明文齐主旨。最后语势再趋平缓,以寄希望于“观人风者”收住全文,交待写作意图。这个结句虽反映了作者的阶级局限但却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同情。一词多义现象归纳:岁每年。“岁赋其二”。年。“积于今六十岁矣”。甚很。“貌若甚戚者”。厉害。“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超过。“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若好像。“貌若甚戚者”。你。“若毒之乎?”毒怨恨。“若毒之乎?”有毒的。“呼嘘毒疠”。害。“孰知赋敛之毒”生活,存活。“君将哀而生之乎?”生活。“而乡邻之生日蹙”。食吃。“退而甘食其土之

11、有”。,饲。“谨食之”。观看。“今以蒋氏观之”。考察。“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虚词总结之的。“永州之野多异蛇”。取消句子独立性。“悍吏之来吾乡”。代词。“问之,则曰”(代人,他)“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自己,我)“今吾嗣为之十二年”(代事)“以啮人,无御之者”(代物,蛇)“言之,貌若甚戚者”(代话语)而表并列。“黑质而白章”。表承接。“退而甘食其土之有”。并且。“君将哀而生之乎?”但是,却。“而吾以捕蛇独存”。连接状语和谓语。“号呼而转徙”。以而,如果。“以啮人,无御之者”。用,拿。“太医以王命聚之”。因为。“而吾以捕蛇独存”。根据。“今以蒋氏观之”。表目的。“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焉

12、兼词,于此。“永之人争奔走焉”。之。“时而献焉”。语气词。“今其室十无一焉”。乎吗。“君将哀而生之乎?”呢。“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句中)于,在。“叫嚣乎东西”。于在。“吾祖死于是”。给。“余将告于莅事者”。及于,到。“积于今六十岁矣”。比。“苛政猛于虎也”。三、布置作业:(1)下面四句话中,“乎”的用法有什么异同?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语气助词“呢”)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语气助词“吧”)吾尝疑乎是(介词“对”)等死,列国可乎(语气助词“吗”)(2)“而”在两个词语中间,可以表示前后词语的并列、承接、转折和修饰等关系。试指出下面各句中的“而”各表示哪一种关系。黑质而白章(并列)然得而腊之以为饵(承接)吾恂恂而起(修饰)人不知而不愠(转折)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修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