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与朱元思书 教案 语文版九下 (21)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7271968 上传时间:2019-03-3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6.2 与朱元思书 教案 语文版九下 (21)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6.2 与朱元思书 教案 语文版九下 (21)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6.2 与朱元思书 教案 语文版九下 (21)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6.2 与朱元思书 教案 语文版九下 (21)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6.2 与朱元思书 教案 语文版九下 (21)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6.2 与朱元思书 教案 语文版九下 (2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2 与朱元思书 教案 语文版九下 (2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与朱元思书、知识目标:了解一些文言知识,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感受文中所描写的富春江独特的自然美景。把握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背诵并默写全文。、能力目标: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理解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提高鉴赏水平。、德育目标:通过教读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2、背诵课文。 3、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

2、。【教学难点】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意。 【教学方法】、朗读法。与朱元思书是一篇情辞并美的精悍之作,全文像一幅萧疏淡远的水墨画,文辞峻洁而又富于情思。句式整齐、匀称,音节铿锵,有一种声律美。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可引导学生利用提纲背诵法快速背诵,在板书中教师最好给学生提供背诵提纲。、合作探究法。以学生为主体,在相互讨论中交流看法,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课堂真正成为学堂。、美点寻踪法。【课时安排】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作者简介: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

3、情调;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整体把握文意,引导学生把握写景的脉络,选择关键词语,增设词语提纲,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 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与自然融为一体是文人学士的共同追求。他们用心灵观察体会自然万物之美,赋予山水灵性、情感以至生命。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为我们留下了独具特色的富春江景,让我们悉心体味、尽情观赏。二、简介作者与背景1、吴均,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省安吉县)人。家世寒贱,好学有俊才,沈约尝见均文,颇为称赞。初任郡主簿,后官奉朝清。他有志于历史著述,欲撰齐书,求借齐起居注及群臣行状,武帝不许,遂私撰齐春

4、秋,因实录齐梁间的历史而触怒梁武帝,遭焚书免官的迫害。今存诗一百余首,所作多抒发郁勃不平之气和怀才不遇之慨。如赠王桂阳,流露出贫寒之士难于显达的愤激情绪,“松生数寸时,遂为草所没”即为一例。此外,一些写景小诗也颇著名,如山中杂诗,诗中有画,自成一格,颇具刚健清新的特色。其文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如与施从事书与顾章书与朱元思书等,表现了流连山水的生活情趣,风格简淡清新,是历来传诵的骈文名作。他在当时文坛上影响很大,南史说:“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学之,谓为吴均体。”另著有续齐谐记,是当时志怪小说中艺术成就较高的作品,文字明净可观,其中“阳羡书生”一则,情节奇幻,为人称赏。(黑体字要求

5、学生掌握) 2、背景。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但现在看到的已不是当时的完整信件。本文见于艺术类聚卷七。由于文中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富春江的秀美风光,历来被人们当做独立成篇的山水佳作来阅读欣赏。“与”:给,“书”:信。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感受作品的声韵美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初步感知文意。2、学生独自读文,注意把握节奏、重音、停顿。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注意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注意停顿。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注意节拍。

6、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当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3、学生齐读课文,根据朗读提示,努力读出最佳效果。四、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文意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语句。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3、各小组提出难以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解决,可以指定某位同学回答,也可请老师回答。4、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详见教参P401)5、词语知识积累。(1)通假字 :【窥谷忘反】 “反”通“返”,返回(2)一词多义 【许】一百许里:表余数

7、、约数,数词,译为:左右,上下。遂许先帝以驱驰:答应、允许,动词。杂然相许:赞同,动词。 【轩】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有篷的车,名词。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窗或门,名词。中轩敞者为舱:高,形容词。 【戾】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至、到,副词。文虽相反,义不相戾:违背,动词。 【绝】天下独绝:独一无二。猿则百叫无绝:断绝、停止,动词。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阻隔,隔绝。(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群响毕绝:消失。 哀转久绝:消失。 以为妙绝:极。【上】负势竞上:向上,动词。横柯上蔽:上边、上面,方位名词。【从】从流飘荡:随着。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听从,顺从(采纳) 从先人还家:跟随,跟从

8、。 从民欲也(陈涉世家):依从。【见】千丈见底:看见。才美不外见(马说):表现。【指】皆指目陈胜(陈涉世家):指指点点。争高直指:指向。 【穷】蝉则千转不穷:穷尽,尽头。 欲穷其林:走到尽头。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尽。(3)词类活用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东西”,名词用作动词,时而向东时而向西。横柯上蔽:“上”,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位,在上面。负势竞上:“竞”,动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争着。风烟俱净:“净”,形容词用作动词,消散、散净。猛浪若奔:“奔”,动词用作名词,奔跑的马。望峰息心:“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停息;平息。负势竞上:上,方位名词,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向上生

9、长”。互相轩邈:轩,高。邈,远。这两个形容词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4)古今异义 一百许里。许: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今常用义为:应允,或者,可能鸢飞戾天者。戾:至,到达。今常用义为:罪过,乖张经纶世务者。经纶:筹划,治理。今比喻规划、管理政治的才能,如“满腹经纶”。 五、理清背诵思路根据文章想象富春江美景,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巧妙。、师生明确:第一段写自己游览的地点及对桐庐一带山水总的印象。“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是说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呈现同样的颜色。这八个字四种景物,组成一幅天朗山清、秋高气爽的清秋

10、风物图,勾勒出广阔的空间境界。“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作者乘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多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奇山异水”表明这一带山水不同凡响,“独绝”二字,强调此处山水为天下之冠。这一段总领全篇,结构上细举目张,脉络分明。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领全文)学生齐读第一段,想象作者乘舟顺流而下,尽兴观赏的情形。、师生明确:第二段写水,突出“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是说水都是青白色的,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这两句突出水之清。

1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是说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这两句突出了水之急。作者从两个侧面来写水,把静态的色和动态的形都描摹得异常形象。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异水千丈见底水之清 急湍猛浪水之急学生齐读第二段,想象富春江水的秀美与壮阔。、师生明确:第三段写山,突出“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两岸高山,夹江而立,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由此形成无数的山峰。写树之“寒”反衬山之“奇”,以“竞上”“轩邈”正面烘托山之奇,勾勒出峰峰相接、层峦耸翠的景象。“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

12、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写清越的泉声、悦耳的鸟声、延宕的蝉声、清厉的猿声,是以声音反衬山林之寂静,以动写静,寓视于听,动静相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具有一飞冲天雄心的人,看见这样的高峰,也要沉迷山景而不作非分之想;为世俗之事所缠绕的人,望见这样的山谷也要流连忘返。这一句从侧面着笔,通过衬托的手法,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这可算作是文章的补笔,补写群峰中林深叶茂来突出作者喜不自胜、流连忘返的观赏之情。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奇山 高山寒

13、树 树之奇负势轩邈 山之势泉鸟蝉猿 山之音息心忘反 山之力横柯疏条 林之密学生齐读第三段,想象桐庐一带山的奇异,感受其挺拔美、清幽美。六、学生根据板书所显示的词语提纲,尝试背诵课文 七、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与朱元思书。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反复诵读,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探究性思维训练,理解难句;延伸拓展,沟通课堂内外。 教学步骤一、检查背诵1、个体抽查。2、集体齐背。二、归纳鉴赏本课的写景特点。1、意境美文章开篇以简洁的笔触,给我们勾画了富春江山水的背景阳光明媚,天高云淡,空气清新,山色苍翠,并总述自富阳至桐庐水上之游的总体印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第二段写异水。先抓住其缥碧

14、的特点,写出其晶莹清澈的静态美:这水仿佛透明似的,可以一眼见底,连那倏来忽去的游鱼,水底累累的细石,都可以一览无余。然后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勾勒其急湍猛浪的动态美:这水有时又迅猛奔腾,一泻千里,使人感到惊心动魄。这样描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显示出富春江水的秀丽之美和壮观之美,突出地表现了一个异字。第三段写奇特的山。首先从形的角度写山势本身之奇,奇在负势竞上、争高直指。山本是静止的,而在作者笔下,却仿佛有无穷的奋发向上的生命力,它们仿佛要挣脱大地,直上青天,欲上不能,便千百成峰,层峦迭嶂。其次从声的角度写空山天籁之奇。空山幽谷之中,泉水叮咚,百鸟和鸣,知了叫个不停,猿猴啼个不住,这些欢快的声音,

15、汇成一曲对生命的颂歌,把这寂静的山谷,变成一个热闹、和谐、欢乐、祥和的世界。山包容了这些生命,这些生命给这山以无限生气。再次从色的角度写山林中有日无光之奇。山外虽然晴光万里,山中却别有景象。作者笔锋又从动到静,写出了谷中枝密林茂,浓荫蔽目,在白天也只是有时见日的幽暗的景象。这一段写山之形之声之色,都紧扣一个奇字。作者抓住此山此水特征,把动与静、声与色、光与影巧妙结合,为读者描绘出一幅充满生命力的山水图,让读者充发享受到了富春江两岸的山川之美。2、志趣美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写志的语言很少。但历来优秀的文章都讲究情景相生,我们可从作者对景物的描写中,从寥寥几句写观感的语句中,领略到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我们可以从首段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中,感受到一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