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最新word论文】山西太原清徐县徐沟镇城隍庙戏台调查报告【调查报告专业论文】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8KB
约3页
文档ID:8726942
【最新word论文】山西太原清徐县徐沟镇城隍庙戏台调查报告【调查报告专业论文】_第1页
1/3

1山西太原清徐县徐沟镇城隍庙戏台调查报告【摘 要】古戏台作为戏曲艺术的载体,提供给人们的不仅仅是戏曲表现艺术,更重要的是展示了建筑形态和建筑艺术徐沟城隍庙形式之美,建筑之精,是我们值得关注研究的重要文物 【关键词】戏台 城隍庙 庙会 社火 太原,古称并州位于山西高原中部,太原盆地北端吕梁山、太行山东西遥遥相望,汾河水自北向南川流而过,被称为“际山枕水”之城,是我国北方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城其中背倚青山,环抱绿水,半城山色半城湖,就是文化名城清徐清徐,古名梗阳春秋时为祁氏邑,晋灭祁氏,魏献子为政,分其地为七县,以魏戊为梗阳大夫,此梗阳城名所由始也;战国梗阳属赵;秦属太原郡;隋开皇十六年(596)置清源县;唐宋清源县属并州;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分设徐沟县,清源县,属太原府;明沿此制,清朝乾隆八年(1763) ,废清源,并入徐沟县;民国初年,复设徐沟,清源两县;1952 年两县合并,定名清徐县城隍崇拜由来甚久城即城墙,隍谓护城河,城隍历来被认为是各府州县司民监政、护国守土之神城隍二字最早见于《周易·泰卦》上六爻辞:“城复于隍 ”正义引子夏传曰:“隍是城下池也城之为体,由基土陪扶乃得为城。

今下不陪扶,城则陨坏,以此崩倒,反复于隍犹君之为体,由臣之辅翼 ”关于城隍庙祭的起源,历来有始于汉和始于魏晋六朝两种说法始于汉说,见元代王恽的《汴梁路城隍庙记》:“汴梁之庙事城隍,其来尚矣……世说秦功臣冯尚,见梦于汉高帝曰:‘奉天命与王知,领城隍阴事 ’虽傥侃不可致诘,然自汉至今,遂为天下通祀 ”这一说法颇为流行至于城隍庙祭之事,较早的,见于《北齐书·慕容俨传》:“城中先有神祠一所,俗号城隍庙,公私每有祈祷于是顺士卒之心,乃相率祈请,冀获冥佑 ” 城隍庙戏台坐落于清徐县徐沟镇城隍庙内,历史上城隍庙规模较大,布局也很严谨,是徐沟镇老百姓祭祀、贸易、演剧等重要活动场所1983 年 8 月 17 日,城隍庙和西边文庙一起被列入太原市文物保护单位文革期间占为仓库,现已搬出,但没有维修,整体保存较好,山门有所损坏城隍庙西侧有照壁一座,琉璃制作呈龙腾状,传说人们为了不让这条龙偷喝旁边池塘的水,将龙的下颌打掉了中轴线上,自南向北先是山门,然后献殿、正殿、后殿城隍庙现存两进院,前院分三层 第一层院较深,从戏台至中层院,长度 10.45 米,院东西各有厢房小三间,院宽 18.55 米在此上一平台为前院中层,两侧有配殿各五间。

第二层院即中层院,深 17.6 米,宽 13.35 米 第三层院,即献殿与正殿一层院,院深 6.4 米,宽 19 米 后院深 14.2 米,阔 15.1 米最南面山门兼戏台,重檐歇山式,阔、深各三间,南面出厦,东西两侧为钟鼓楼,十字歇山顶,下层为侧山门南面下层出廊,为山门,龙腾雀替,庙门门钉四路,廊深 0.95 米,阔 2.1+3.53+2.1=7.73 米上檐斗拱五踩双昂,山门下檐五踩双杪,二跳呈龙头状外出厦,柱高 2.95 米架梁非常复杂 2戏台主体小六椽,中间两金柱直抵七架梁下檐斗拱五踩双昂,明间、补间三朵,次间两朵,两面出八字墙献殿卷棚歇山,三间,小四椽,面阔 12 米,深 4.25 米,院东西两侧各有小屋三间,卷棚顶正殿悬山,五间六椽,阔20.45 米,深 11.6 米,五花山墙后院有后殿,为硬山三间,六椽斗拱五踩双昂,柱头、补间各一朵,五架梁前后单步梁共四柱,殿阔 12 米,深 9.5 米两侧各有配殿小三间柱榫眼至地面 1.45 米,因增改为仓库,故地面铺上水泥,实际应比此数据大一点 在漫长的岁月里,庙会场地渐渐变为买卖货物的集散地最初,敬神祈祷、酬答深恩的焚香还原者多,买卖货物少,后则演变为交易者众敬神者少,故庙会又称庙市,成为集市形式之一。

五十年代以后,庙宇神像无存,焚香上供者绝迹,庙会已成为纯物资交流会近年来,随着城市功能的扩大,庙会物资交易功能已不复存在,庙会也消失了然而,社火保留下来,我们依然可以看到,每到庙会期间村民们总会依照惯例组织人们去办各种社火,图个吉利 城隍庙会于五月进行民间传说,五月十一日为城隍诞辰日,是日佛晓,有官宦绅商选出主祭一人,助祭若干人,长袍打扮,一次排列在城隍庙正殿前,司仪高呼:“奏乐!”一时间,罄镝叮当,钟鼓齐鸣有主祭申文纳表,焚香摆供,献牲献爵,给城隍上万年寿,为百姓祈祷平安全城文武官员应邀前来为城隍祝寿是日五更起,城乡各地还原、许愿、求子求寿、免灾、却病的善男信女亦纷纷赶来,用各种盘具端上供品(香、烛、锡箔、神纸等)献给城隍进行各种祭祀活动的男女老少比肩接踵,络绎于途,游玩者更是人山人海凡前来赶会者,均需交两个铜板(折合当时二分钱)方许入庙在会场中设摊叫卖的各业商贩,每天都要出地铺款整个庙会,白日唱戏献神,夜间除演戏外还有和尚对坛念经在庙的附近空场中设置棚房,有售卖各种日用杂货、地方小吃,及农副产品,甚至京津客商也来推销货物除此之外,还有使拳、卖艺、变戏法、耍马戏、演西洋景的 社火活动始于“祭社” 。

自古天子祭天、诸侯祭地、庶民祭社 《辞源》中说:“祭土神也曰社 ”社火,节日迎神赛会所扮演的杂耍中国古代民间“祭社” 、“闹红火”活动的宗旨与目的,主要是乞求上苍赐给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其次才是民间娱乐徐沟是具有几百年历史的古县址所在地,这里的背铁棍中外闻名据说在明末清初,由民间抬神、迎神祈雨活动演变而来相传明朝末期,徐沟民间每逢大旱无雨之年,便需置办猪、羊祭品双份,击鼓奏乐,鸣锣点炮,召集全村大、小人等赤膀顶香,由乡、村、族长带领,排着长队,到关帝庙前摆开祭品一份,长跪祷告,再三乞求伏魔大帝关云长大发慈悲,出面替民众到龙王那里讲情降雨随后将木雕或者铁铸的关公神像“请”入彩阁内抬着,浩浩荡荡来至龙王庙前,重新摆开另一份祭品,然后照例是全村跪拜再三,并由村长等人将关公神像抬进龙王庙大殿,好让两位神祗面对面磋商降雨事宜与此同时,一队披头散发的妇女,尚需在庙门外的水井边(古时候,龙王庙前一般都有水井)进行另一种乞雨仪式她们一边假扮从井中打水状,一边假扮倒水状,模样可怜地面对苍天……并口中念念有词之后徐沟民间逐步将抬彩阁装神像乞雨形式演变为抬彩阁装带神像面具的真人形式,这是一次进步后来徐沟民众发现,在抬扮神活人乞雨这种形式中,存在着很高的艺术表现含量,于是便将其加入进社火活动行列并取得了观众认可,是谓“抬阁” 。

如今有些“社儿”为了在“社赛”中出奇制胜,夺取“彩头” ,居然又从“抬阁”中派生出来“背阁” 从“抬阁” 、 “背阁”3到“铁棍” 、 “背棍” ,是徐沟民间更进一步的文艺改革, “棍”比“阁”的优点在于:(1)更有高度在人山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把长期规划与近期安排结合起来,锲而不舍 2.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正确价值观的确立,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离不开广泛的宣传和普及要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坚持不懈地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从群众的关注点和兴奋点入手,在与群众的交流互动中引起共鸣,在潜移默化中感染群众使人们加深对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认识和理解,使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鲜明地体现在文化创作与文化活动的各个方面,把积极的人生追求、高尚的情感境界和健康的生活情趣传递给人们,使人们在美的享受中受到鼓舞,获得启迪要努力建设一批文化基础设施,广泛组织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使群众在参与中受到教育和提高素质要推进学校的德育工作,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要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青少年进行由浅入深的教育,使学校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阵地。

3.广泛开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践活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着眼实践,引导人们从自己做起,从身边事情做起只有融入渗透到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化为大众的愿望要求和自觉行动,才能真正落到实处一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融入到先进典型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中,使人们“学有榜样” 通过培育和宣传来自群众身边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的先进典型,引领人们根据身边实实在在的模范的人和事去选择、塑造自己的生活,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具体实在、可感可亲、可信可行;二是紧紧抓住诚信建设这个重点,广泛开展共铸诚信活动,推动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风气,扎实开展城乡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大力倡导相互关爱、服务社会的文明风尚;三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融入到各行各业的规章制度中,进一步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推动思想道德建设日常化具体化,努力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十七大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李德顺.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几个问题[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7,(7). [3]林尚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N].学习时报.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