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系统防雷与接地(下.应用篇2).ppt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7257544 上传时间:2019-03-30 格式:PPT 页数:86 大小:8.1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信系统防雷与接地(下.应用篇2).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通信系统防雷与接地(下.应用篇2).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通信系统防雷与接地(下.应用篇2).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通信系统防雷与接地(下.应用篇2).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6页
通信系统防雷与接地(下.应用篇2).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通信系统防雷与接地(下.应用篇2).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信系统防雷与接地(下.应用篇2).ppt(8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通信工程监理人员应知应会培训课件-通信系统防雷与接地,通信系统防雷与接地,上篇 基础知识 1.1关于雷电的基础知识 1.2关于接地的基础知识 1.3关于电学的基础知识 下篇 通信网防雷与接地 2.1防雷接地强制标准 2.2通信局(站)防雷接地基本规定 2.3综合通信大楼的防雷与接地 2.4有线通信局(站)的防雷与接地 2.5移动通信基站的防雷与接地 2.6小型通信站的防雷与接地 2.7微波、卫星地球站的防雷与接地 2.8 通信局(站)雷电过电压保护,总目录,2.2 通信局(站)防雷接地基本规定,2.1防雷接地强制标准 2.2通信局(站)防雷接地基本规定 2.3综合通信大楼的防雷与接地 2.4有

2、线通信局(站)的防雷与接地 2.5移动通信基站的防雷与接地 2.6小型通信站的防雷与接地 2.7微波、卫星地球站的防雷与接地,内容提要:,2.2.1一般规定 2.2.2接地系统组成 2.2.3接地体 2.2.4接地引入线 2.2.5接地汇集线 2.2.6接地线 2.2.7等电位连接方式 2.2.8各类缆线的入局方式 2.2.9接地线布放要求 2.2.10计算机网络接口、 控制终端接口的保护 2.2.11集中监控系统的接地与接口的保护 2.2.12局内布线 2.2.13配电系统 2.2.14机房内辅助设备的接地 2.2.15光缆的防雷接地,2.2 通信局(站)防雷接地基本规定,2.2.1.1 通

3、信局(站)的接地系统必须采用联合接地的方式。,2.2.1一般规定,强制标准,联合接地:是使局(站)内各建筑物的基础接地体和其它专设接地体相互连通形成一个共用地网,并将电子设备的工作接地、保护接地、逻辑接地、屏蔽体接地、防静电接地以及建筑物防雷接地等共用一组接地系统的接地方式。,强制标准,2.2 通信局(站)防雷接地基本规定,2.2.1.2 大(中)型通信局(站)必须采用 TN-S 或 TN-C-S 供电方式。,2.2 通信局(站)防雷接地基本规定,2.2.1.3 小型通信局(站)、移动通信基站及小型站点可采用 TT 供电方式。,2.2.1一般规定,TT 方式供电系统是指将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直接

4、接地的保护系统,称为保护接地系统,也称 TT 系统。第一个符号 T 表示电力系统中性点直接接地;第二个符号 T 表示负载设备外露不与带电体相接的金属导电部分与大地直接联接,而与系统如何接地无关,TT系统适应于有中性线输出的单、三相没合用电的较大的村庄、小区、建筑加装上漏电保护装置,可收到较好的安全效果现在有的建筑单位是采用TT系统,施工单位借用其电源作临时用电时,应用一条专用保护线,以减少需接地装置钢材用量。把新增加的专用保护线PE线和工作零线N分开,其特点是:共用接地线与工作零线没有电的联系;正常运行时,工作零线可以有电流,而专用保护线没有电流;TT系统适用于接地保护占很分散的地方。,什么是

5、TT方式?,TT方式示意图,TT方式优缺点:,2.2 通信局(站)防雷接地基本规定,2.2.1.4 安装在民用建筑物上的各类无线站点应确保建筑物内供电系统的安全。,2.2.1一般规定,室内部分-配电系统,室外部分-供电系统,确定供电系统的一般要求: (1)供电可靠性供电可靠性是指供电系统不间断供电的可靠程度。应根据负荷等级来保证其不同的可靠性。在设计时,不考虑双重事故。 (2)操作方便,运行安全灵活供电系统的接线应保证在正常运行和发生事故时操作和检修方便、运行维护安全可靠。为此,应简化接线,减少供电层次和操作程序。 (3)经济合理接线方式在满足生产要求和保证供电质量的前提下应力求简单,以减少投

6、资和运行费用,并应提高供电安全性。 (4)具有发展的可能性接线方式应保证便于将来发展,同时能适应,2.2 通信局(站)防雷接地基本规定,2.2.2接地系统组成,通信局(站)接地系统组成示意图,由接地体和接地线组成。直接与土壤接触的金属导体称为接地体。通信设备需接地点与接地体连接的金属导体称为接地线。接地体可分为自然接地体和R人工接地体两类。自然接地体有:埋在地下的自来水管及其他金属管道(液体燃料和易燃、易爆气体的管道除外);金属井管;建筑物和构筑物与大地接触的或水下的金属结构;建筑物的钢筋混凝土基础等。人工接地体可用垂直埋置的角钢、圆钢或钢管,以及水平埋置的圆钢、扁钢等。,2.2 通信局(站)

7、防雷接地基本规定,2.2.3 接地体,3.3.1 接地体上端距地面宜不小于 0.7m。在寒冷地区接地体应埋设在冻土层以下。在土壤较薄的石山或碎石多岩地区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接地体埋深。 3.3.2 垂直接地体宜采用长度不小于 2.5m 的热镀锌钢材、铜材、铜包钢等接地体,也可根据埋设地网的土质及地理情况确定。垂直接地体间距不宜小于 5m,具体数量可根据地网大小、地理环境情况确定。地网四角的连接处应埋设垂直接地体。 3.3.3 在大地土壤电阻率较高的地区,当地网接地电阻值难以满足要求时,可向外延伸辐射形接地体,也可采用液状长效降阻剂、接地棒以及外引接地等方式。 3.3.4 当城市环境不允许采用常规

8、接地方式时,可采用接地棒接地的方式。 3.3.5 水平接地体应采用热镀锌扁钢或铜材。水平接地体应与垂直接地体焊接连通。 3.3.6 接地体采用热镀锌钢材时,其规格应符合下列要求: 1 钢管的壁厚不应小于 3.5mm。 2 角钢不应小于 50mm50mm5mm。 3 扁钢不应小于 40mm4mm。 4 圆钢直径不应小于 10mm。 3.3.7 接地体采用铜包钢、镀铜钢棒和镀铜圆钢时,其直径不应小于 10mm。镀铜钢棒和镀铜圆钢的镀层厚度不应小于 0.254mm. 3.3.8 除在混凝土中的接地体之间所有焊接点外,其他接地体之间所有焊接点均应进行防腐处理。 3.3.9 接地装置的焊接长度,采用扁钢

9、时不应小于其宽度的 2 倍;采用圆钢时不应小于其直径的10 倍。,2.2 通信局(站)防雷接地基本规定,2.2.4 接地引入线,2.2 通信局(站)防雷接地基本规定,2.2.5 接地汇集线,2.2 通信局(站)防雷接地基本规定,2.2.6 接地线,2.2.6.1 通信局(站)内各类接地线应根据最大故障电流值和材料机械强度确定,宜选用截面积为16 mm 295 mm 2的多股铜线。 2.2.6.2 配电室、电力室、发电机室内部主设备的接地线,应采用截面积不小于 16mm2 的多股铜线。 2.2.6.3 跨楼层或同层布设距离较远的接地线,应采用截面积不小于 70 mm2的多股铜线。 2.2.6.4

10、 各层接地汇集线与楼层接地排或设备之间相连接的接地线,距离较短时,宜采用截面积不小于 16mm2 的多股铜线;距离较长时,宜采用不小于 35mm 2的多股铜线或增加一个楼层接地排,应先将其与设备间用不小于 16 mm2 的多股铜线连接,再用不小于 35mm2 的多股铜线与各层楼层接地排进行连接。 2.2.6.5 数据服务器、环境监控系统、数据采集器、小型光传输设备等小型设备的接地线,可采用截面积不小于 4mm 2多股铜线;接地线较长时应加大其截面积,也可增加一个局部接地排,并应用截面积不小于 16mm2的多股铜线接到机架的接地排上,当安装在开放式机架内时,应采用截面积不小于 2.5mm2的多股

11、铜线连接到接地排上。机架接地排应通过 16mm2 的多股铜线连接到接地汇集线上。,强制标准,2.2 通信局(站)防雷接地基本规定,2.2.6 接地线,2.2.6.6 光传输系统的接地线应符合下列要求:,2.2 通信局(站)防雷接地基本规定,2.2.7 等电位连接方式,b)组合方式,a)基本结构,通信系统等电位连接结构,哪些部位需要等电位连接,2.2 通信局(站)防雷接地基本规定,2.2.8各类缆线的入局方式,2.2.8.1 各类缆线宜地埋引入。 2.2.8.2 无金属外护层的电缆宜穿钢管引入,且钢管两端应做接地处理。 2.2.8.3 出入通信局(站)的传输光(电)缆,各类缆线宜集中在进线室入局

12、,且应在进线室用专用接地卡直接将金属铠装外护层做接地处理,光缆应将缆内的金属构件在终端处接地,各类缆线的金属护层和金属构件应在两端做接地处理,各类信号线电缆的金属外护层应在进线室内就近接地或与地网连接。 2.2.8.4 各类缆线金属护层和金属构件的接地点应避免在作为雷电引下线的柱子附近设立或引入。,钢丝绞线,聚乙烯护套,光纤,软套管,非金属加强芯,护套铠装电缆,金属护套电缆,自承式光缆,2.2 通信局(站)防雷接地基本规定,2.2.9 接地线布放要求,2.2.9.1 接地线与设备及接地排连接时必须加装铜接线端子,并必须压(焊)接牢固。 2.2.9.2 接线端子尺寸应与接地线径相吻合。接线端子与

13、设备及接地排的接触部分应平整、紧固,并应无锈蚀、无氧化。 2.2.9.3 接地线应采用外护层为黄绿相间颜色标识的阻燃电缆,也可采用接地线与设备及接地排相连的端头处缠(套)上带有黄绿相间标识的塑料绝缘带。,强制标准,明敷接地线,在导体的全长度或区间段及每个连接部位附近的表面应涂以15100mm宽度相等的绿色和黄色相间的条纹标识。当使用胶带时,应使用双色胶带。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9-2006,接地导线,接地套管,接地胶带,接地接头盒,2.2 通信局(站)防雷接地基本规定,2.2.10 计算机网络接口、控制终端接口的保护,电流分布通道,且计算机严禁直接使用建筑物外墙体的

14、电源插孔。,2.2.10.1 计算机网络接口、控制终端以太网口、RS232、RS422、RS485 等各类接口和缆线,应按本规范第 9 章的有关规定加装 SPD。 2.2.10.2 计算机接口、控制终端、网络数据线的 SPD 应满足各类接口设备传输速率的要求,SPD 接口的线位、线排、线序应与被保护设备接口兼容。 2.2.10.3 计算机控制中心或控制单元必须设置在建筑物的中部位置,并必须避开雷电浪涌集中的雷电流分布通道,且计算机严禁直接使用建筑物外墙体的电源插孔。,强制标准,雷电流分布通道示意,雷电流波形示意,网络防雷器SPD,强制标准,2.2 通信局(站)防雷接地基本规定,2.2.11 集

15、中监控系统的接地与接口的保护,2.2.11.1 在中雷区及以上雷电活动区,应采用抗浪涌耐受能力较强的监控设备。 2.2.11.2 通信局(站)范围内,室外严禁采用架空走线。 2.2.11.3 雷击保护重点设备的接口应安装相应接口的 SPD。 2.2.11.4 监控线缆及线槽的布放应避免紧靠建筑物的立柱或横梁。无法避免时,应减小沿立柱或横梁的布线长度。 2.2.11.5 各类电缆的布放应远离铁塔等可能遭受直击雷的结构物,不得沿建筑物的墙角布线。 2.2.11.6 室内各种监控线缆的布放宜集中在建筑物的中部。 2.2.11.7 各种监控线缆宜采用屏蔽电缆或穿金属管线。 2.2.11.8 电缆屏蔽层

16、、屏蔽套管或屏蔽槽等屏蔽体的两端应接地。 2.2.11.9 电缆屏蔽层应保持全程电气连通,且宜多点就近接地,并应做好屏蔽体接头和接缝处的连接,以及屏蔽体的接地。,2.2 通信局(站)防雷接地基本规定,2.2.12 局内布线,2.2.12.1 局内射频同轴布线电缆外导体和屏蔽电缆的屏蔽层两端,应与所连接设备或机盘的金属机壳外表面保持良好的电气接触。 2.2.12.2 通信局(站)地处雷害易发区或临近有强电磁场干扰源时,机房内的架间布线宜采用金属槽道。 2.2.12.3 当通信局(站)各类信号数据线垂直长度大于 30m 时,应穿金属管或使用带屏蔽层的缆线,金属管两端、缆线的屏蔽层两端应就近与楼层的均压网或接地网焊接。,射频同轴布线电缆结构示意图,2.2 通信局(站)防雷接地基本规定,2.2.13 配电系统,2.2.13.1高压输电线路与变压器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从架空高压电力线终端杆引入通信局(站)的高压电力线宜采用铠装电缆,在进入通信局(站)配电变压器时高压侧的铠装电缆宜全程埋地引入。 2 当配电变压器设在通信局(站)建筑物内部时,高压铠装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