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拒绝“喊叫”.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7256653 上传时间:2019-03-30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课拒绝“喊叫”.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语文课拒绝“喊叫”.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课拒绝“喊叫”.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课拒绝“喊叫”.doc(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语文课拒绝“喊叫” 作者:高亚欣 在许多低年级语文课上,我们经常听到教师“喊出它们(词语或生字)的名字”“大声些,再大声些”“打开你的嗓子,声音要响亮”“比一比谁的声音大”等诸如此类的引导语。在学生胆怯或声音小的情况下进行激励,本无可厚非,但有时孩子已经表达得很清晰了,教师还这样要求,就让人费解了。再看看那些孩子们的表现吧。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夸张地张大嘴巴,额头上青筋突出,歪着脖子,机械地扯开喉咙放声大喊,完全不顾表情达意的需要,全然失去“书声琅琅”的韵味。姑且不论这样要求出于什么目的、能达到什么效果,单说孩子那稚嫩的喉咙,长此以往能承受得了吗?让学生吐字清晰、口齿伶俐是培养人的基本要求和基础目标,培养孩子勇于说话、善于表达是语文课的重要任务。然而,在最基础的母语课堂上,我们需要给孩子一种什么样的标准和引导?语文课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目标通过“喊”这一途径能实现什么呢?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让读书和说话一样自然。”读书,不需要教给孩子太多的技巧,更不能单纯地靠提高音量来营造课堂的“热闹”。当孩子真正走进教师创造的情境,真正走进文本营造的意境,实现人文合一的时候,才会有感而读,而这些岂能仅仅通过“高分贝”来体现?教书是育人的艺术,需要关注细节。语文课不需要喧若闹市的竞争,不需要擂鼓喧天的作秀,更拒绝毫无意义和价值的“喊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