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第二节细胞化学染色检验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87237542 上传时间:2019-03-29 格式:PPT 页数:111 大小:5.4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第二节细胞化学染色检验_第1页
第1页 / 共111页
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第二节细胞化学染色检验_第2页
第2页 / 共111页
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第二节细胞化学染色检验_第3页
第3页 / 共111页
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第二节细胞化学染色检验_第4页
第4页 / 共111页
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第二节细胞化学染色检验_第5页
第5页 / 共1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第二节细胞化学染色检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第二节细胞化学染色检验(1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节 细胞化学染色检验,为什么要做组织化学染色,火眼金睛能辨认出什么细胞?,原始淋巴细胞?,原始单核细胞?,原始粒细胞?,其它肿瘤细胞?,细胞化学(或组织化学)是组织学的一个分支,是在细胞形态学的基础上研究细胞的生物化学成分、定位、定量及代谢功能状态的学科。,细胞化学染色 Cytochemical Staining,实质是原位显示细胞成分结构,为不移动有机化学物。 细胞化学染色包括三个步骤:,固定,有色沉淀反应,复染,细胞化学染色的基本步骤,固定(fixation) 物理法:干燥、火焰 化学法:液体固定(甲醛、乙醇、甲醇、丙酮),显示(display):通过化学反应形成有色沉淀显示被测物质

2、。 偶氮偶联法 联苯胺法 普鲁士蓝法 雪夫反应 金属沉淀法,保持细胞结构及化学成分的不变,使细胞内的蛋白质、酶类、糖类等变成不溶性物质。,细胞化学染色的基本步骤,复染(double staining) 复染颜色应与有色沉淀的颜色有明显对比。,化学定量(chemical quantitative analysis) 定性 半定量 定量,过氧化物酶染色 过碘酸-雪夫反应 酯酶染色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 铁染色,1.实验方法,1958年 Washburn 复方联苯胺法 1965年 Kaplow 二盐酸联苯胺法 1985年血液学国际标准化委员会(ICSH) 二氨基联苯胺法(DAB染色法) 过氧化酶

3、氨基-甲基卡巴唑染色法 二盐酸联苯胺法,一、过氧化物酶染色,Peroxidase Staining (POX ),2.染色原理,二氨基联苯胺法 二盐酸联苯胺法,3.血细胞阳性程度的判断:,(-) 无颗粒沉着 () 颗粒细小,分布稀疏 (+) 颗粒较粗常呈局灶性分布 (+) 颗粒粗大分布较密占胞浆1/22/3 (+) 颗粒粗大,呈团块状分布 (+)颗粒布满细胞,可覆盖胞核,4.参考范围 粒细胞系 原粒-/,粗粒聚集状;随细胞成熟反应渐强;衰老细胞因过氧化酶活性降低而反应减弱; 嗜酸粒细胞为强阳性反应; 嗜碱粒细胞呈阴性或弱阳性反应。 其它细胞 成熟单核细胞、组织细胞呈-或 ; 幼红细胞、淋巴细胞

4、、浆细胞、巨核细胞及血小板均为阴性反应。,5.MPO临床意义,POX主要存在于线粒体和溶酶体中,定位于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嗜天青颗粒中。 急性白血病MPO反应强弱顺序 M3M2bM2aM6(粒)M4 M1M5HALALL ALL和AML鉴别: ALL MPO阴性 判断急性白血病类型首选组化,ALL,L1 L2 L3,AML,M0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微分化型 M1急性原始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 M2 M2a,M2b急性原始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 M3 M3a,M3b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M4 M4a,M4b,M4c,M4Eos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 M5 M5a,M5b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M6急性红白

5、血病 M7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急性白血病的FAB分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MPO特点,粒系MPO:阳性反应物颗粒粗大,聚集。 单核系MPO:阳性反应物细颗粒状,弥散,早幼粒以下随细胞分化成熟而;,特点:阳性物在细胞核的凹陷处聚集成团,呈团块状反应。,M2b中异常中幼粒细胞MPO呈强阳性,特点:阳性物充满胞浆,细胞外浆一般为阴性。,M3呈强阳性反应。,M4MPO染色,M5MPO染色,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MPO阴性,急淋ALL,急粒AML,急单AMOL,急粒APL,过氧化物酶染色 过碘酸-雪夫反应 酯酶染色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 铁染色,periodic acid-schiff,PAS 又名糖原染色

6、,二、过碘酸-雪夫反应,1.原理: 氧化剂过碘酸把-CHOH-CHOH变成-CHO-CHO,此新生的双醛基使无色碱性品红失去亚硫酸发生结构重排,回复品红的对醌结构显红色,颜色深浅与细胞内乙二醇基的含量成正比。,2.阳性结果 阳性结果为胞质内出现粉红色物质。 细胞核为蓝色。 颗粒状 片状 珠状 块状,阳性率:100个计数细胞中阳性细胞的个数 阳性指数:100个细胞中阳性细胞,按不同强度的细胞个数乘以相对应强度之和。 例:(+)1 +(+)2 + (+)3 +(+)4,阳性率及阳性指数计算法,细颗粒弥散状,PAS为裙边样反应,细颗粒弥散状见小珠,中粗颗粒散在分布,PAS珠状、块状呈冠状。,3.正常

7、血细胞染色反应 粒细胞系 原粒细胞多呈(),少部分见(-)。 随细胞的成熟阳性反应渐强; 嗜酸粒细胞颗粒本身不着色,但颗粒间的胞浆呈弥漫粉红色; 嗜碱粒细胞为阳性,反应物呈粗颗粒、珠状和块状。,淋巴细胞系 大多数呈(-) 少数胞质内有少量红色颗粒 B淋巴细胞PAS正常值为阳性率20% 红细胞系 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均呈(-) 。 巨核细胞系和血小板 (-)或(+) 阳性物呈珠状或块状,单核细胞呈(+),阳性反应物为细颗粒弥散状、中粗颗粒往往位于胞浆边缘; 浆细胞大多呈(-),少数为红色颗粒; 组织细胞为(-)/(+); 巨噬细胞可呈细颗粒(+)。,4.临床意义 白细胞系统疾病辅助鉴别 淋巴白血

8、病细胞 阳性细、中粗和粗颗粒散在分布; 珠状和块状一个至数个成冠。,ALL PAS(-),中粗、粗颗粒散在分布,ALL PAS珠状,急粒细胞白血病原幼粒细胞 阴性或弱阳性 细颗粒弥散状,M2b PAS细颗粒弥散状,M3,急单白血病原幼单细胞 阳性较粒细胞强 细、中粗颗粒弥散状分布,边缘及外浆处可见粗颗粒。 部分在细颗粒基础上可见小珠; 少数呈裙边样反应。,巨核细胞白血病细胞:强阳性, 阳性物多表现粗颗粒、珠状、块状。,红细胞系统疾病,良性:IDA、地贫、巨贫、AA、HA -阴性或弱阳性; 非良性:红白血病、MDS、急性白血病的幼红细胞阳性。,IDA PAS,MDS PAS染色,M6 PAS 染

9、色,过氧化物酶染色 过碘酸-雪夫反应 酯酶染色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 铁染色,(Esterase), 酯酶分类 特异性酯酶:氯乙酸萘酚AS-D酯酶 (Naphthol AS-D chloroacetate esterase,NAS-DCE) 非特异性酯酶 -醋酸萘酯酶 (Alpha-naphthol acltate esterase,-NAE) 醋酸AS-D萘酚酯酶 (Naphthol AS-D acltate asterase,NAS-DAE) -丁酸萘酯酶 (Alpha-Naphthol butynate asterase, -NBE),三、酯酶染色,国际血细胞标准化委员会1985年

10、固紫酱GBC法 新品红方法,特异性酯酶染色方法介绍,1.特异性酯酶CE染色原理,细胞内的氯乙酸萘酚酯酶,在作用液中可以将氯乙酸AS-D萘酚进行水解,释放氯乙酸AS-D与重氮盐偶联产生不溶性有色沉淀,定位于胞质内。 CE通常被看成是粒细胞及肥大细胞的标志酶,分布局限,对粒细胞有较强的特异性。,CE固紫酱GBC法 CE副品红方法,2.正常血细胞染色反应 粒系 原粒细胞呈阴性反应 分化好早幼粒细胞至成熟中性粒呈阳性反应; 嗜酸粒细胞呈阴性或弱阳性反应; 嗜碱粒细胞呈阳性反应。,单核细胞呈阴性或弱阳性反应。 淋巴细胞、浆细胞、幼红细胞、巨核细胞和血小板均呈阴性反应。 组织嗜碱细胞呈强阳性反应。,3.临

11、床意义 急性白血病,阳性率强弱的排列顺序为: M3M2bM5M2aM4 M6(粒)MlALL,粒系 原始及早幼粒 细胞一般阴性, 少部分可见弱 阳性反应(+)。,M2b在细胞核的凹陷处呈团块状反应,M3呈强阳性反应。易见柴束样结晶。,单核:阴性或弱阳性,为颗粒状散状分布,ALL CE染色阴性,(Non-Specific Esterase),非特异性酯酶在酸性、中性和碱性pH条件下,水解各种短链脂肪酸酯或芳香族酯。存在于所有血细胞,包括巨核细胞、浆细胞,甚至上皮细胞的溶酶体内。该酶是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的标志酶,分布较广泛。,非特异性酯酶,底物:-醋酸萘酚酯酶(-NAE) 醋酸AS-D萘酚酯酶(N

12、AS-DAE) -丁酸萘酚酯酶(-NBE) 重氮盐 坚牢蓝B 固蓝BB 六偶氮付品红,-醋酸萘酚酯酶 -Naphthol acetate esterase,-NAE 1.原理: 在中性条件下,酯酶将醋酸萘酚水解,产生萘酚,在与重氮盐偶联,产生不溶性的有色沉淀。,不加NaF积分值-加NaF积分值 NaF抑制率 = 100 不加NaF积分值 抑制率大于50为抑制 NaF用量15mg10m1作用液。,2.正常血细胞染色反应 粒细胞系:各阶段粒细胞均为-或,随细胞成熟阳性减弱呈阴性,不被氟化钠抑制 单核细胞:阳性反应较强,能被氟化钠抑制。,其它细胞 成熟淋巴细胞部分呈阳性反应,阳性物多表现为颗粒状,不

13、被氟化钠抑制; 巨核细胞和血小板呈强阳性反应; 早期幼红细胞呈阳性反应,随幼红细胞的成熟阳性反应逐渐减弱,不被氟化钠抑制。,NAE正常参考结果,3.临床意义 是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标志酶,单核细胞系统疾病 原始单核细胞呈阳性,阳性细胞呈局灶型或颗粒型反应;少部分为阴性。 幼稚单核细胞阴性、弱阳性和强阳性。 阳性物颜色鲜艳呈细小颗粒弥散状 加NaF后阳性率及指数明显降低或阴性。,原幼单核细胞NAE染色,M5NAE+NaF染色,粒系统细胞疾病 原始及早幼粒细胞阴性或弱阳性反应,酶型多为弥散型、局灶型,少数可呈颗粒状。 阳性反应不被NaF抑制。,M2aNAE染色,M2bNAE染色,淋巴细胞疾病 阴性

14、或阳性,阳性物可呈颗粒型或局灶型,阳性不被氟化钠抑制。,ALL NAE染色,过氧化物酶染色 过碘酸-雪夫反应 酯酶染色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 铁染色,血细胞含有的磷酸水解酶主要 碱性磷酸酶 ALP 酸性磷酸酶 ACP ALP由许多同工酶组成,在碱性条件下(最适pH为9.39.6)催化各种醇和酚的单磷酸酯。,四、碱性磷酸酶染色,钙钴法 Gomori-Takamaish 偶氮偶联法 底物:磷酸萘酚AS-MX Tomonaga 1963 萘酚AS-BI磷酸钠 Kaplow 1963 -磷酸萘酚钠 重氮盐: 坚固蓝B 固兰RR 固紫B盐,1.染色方法,Kaplow法 中性粒细胞中的碱性磷酸酶在pH

15、9.6水解磷酸萘酚钠,释放萘酚,后者与偶氮盐耦合形成不溶性的染料。,2.染色原理,ALP偶氮偶联法原理,阳性:中性粒细胞的标志酶,ALP的含量以晚幼和成熟粒细胞为最高,原粒ALP反应阴性;网状细胞强阳性。 阴性: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巨核细胞、浆细胞及红系细胞。,3.分布,4. 染色分级反应 (-) 0分:阴性反应,胞浆中无阳性染色颗粒。 (+) 1分:胞浆少量颗粒或呈弥散浅红色。 (+) 2分:胞浆中含有中等量颗粒或弥散受色。 (+) 3分:胞浆中有丰富的颗粒或弥散深色,胞核清晰。 (+) 4分:极丰富粗大颗粒,或弥散深色,胞核不清晰。 NAP积分:NAP反应结果(%) (-) (+) (+) (+) (+) 20 40 20 15 5 积分=(020)+(140) + (220)+(315)+(45)=145 阳性率为80%。,细菌感染ALP染色,CML ALP阴性,5.ALP正常范围,阳性率 :40% 阳性指数:30130分,生理变化 年龄:NAP活性在新生儿很高,3个月开始降低,婴幼儿和儿童期仍略高于成年人,60岁以上老年期NAP活性降低。 应激状态 :恐惧、紧张、妊娠、分娩和剧烈运动等应激状态下NAP活性可增高。 性别:女性男性;经前期行经期,6.临床意义,病理变化: 炎症反应,各种急性化脓性感染,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检验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