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动静结合务实高效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8723628 上传时间:2017-09-2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文:动静结合务实高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论文:动静结合务实高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论文:动静结合务实高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论文:动静结合务实高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文:动静结合务实高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动静结合务实高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动静结合,务实高效木兰乡朝阳小学王传广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语文课堂学习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这一要求得到了广大教师的呼应: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表演、做游戏但不少教育界的专家纷纷指出,听现在的语文课,总感觉太吵闹,虽然课堂读书声不断,可教学互动环节的设计过于频繁,教室难有安静的时候,学生可能课上表现热热闹闹,课下收获却冷冷清清。教育不能只顾创造课堂热闹的场面,也要给学生“沉思默想”,静静品读文本的机会。没有安静的氛围,学生不能静思默想,语文学习就会在这琅琅读书声中失去很多东西。 关于这种语文课堂上“动”与“静”的问题,笔者认为,只有如“国粹”太极动、静结合,让课堂张

2、弛有度,才能奏响语文课堂的和谐乐章。一、“课堂之动”与“课堂之静”相得益彰什么是语文课堂的“动”?什么是语文课堂的“静”?世界上没有绝对的静,也没有绝对的动。之于教学亦是如此。静与动是相对的。语文课堂上的“动”不是表面上的热热闹闹,而应是基于“听说读写”之上的言语能力的积累、感悟、品位和运用。而“静”亦不是表面所呈现的安安静静、端端正正,它是思维、观察、注意、倾听等能力的根须在活跃地汲养、生发。1、语文教学,要静中求动。“动”是小学生典型的个性特征。小学生的天性爱“动”:爱动脑、动口、动眼、动耳、动手、动身,什么都爱动一动。小学生的成长需要“动”:需要主动、自动、能动,需要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

3、调动全体学生参与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的核心要求。参与不仅仅是参加,而是全身心地投入。调动参与的关键是一个“动”字。首先要引导学生“身动”:如动脑、动口、动眼、动耳、动手、动脚、动身,遵循学生的天性,突出语言训练的实践性特点。其次要引导学生“心动”:如鼓励学生质疑,给学生商量和选择的权利,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突出学生的能动作用,使学生的学习自始至终处于主动发展、生动活泼之中。2、语文教学,要动中求静。学好语文需要“静”,静不下来的课堂,学习质量肯定大打折扣。静,应该是语文教学洗尽铅华、回归本真的前提。在有效的课堂静态环境中,师生平等、和谐对

4、话,安安静静的课堂绝不是教学行为的静止。那恰巧是学生的智慧在萌芽,思维在发展,能力在提高。沉心学语文,真正学会倾听、阅读、思考、写作,“静”是有力的保障。孔子教育学生,最喜带着学生到自然中去,远离尘世的喧嚣。“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种外部环境的清静有利于学习者不受干扰,专注学习。南宋教育家朱熹说:“静者,养动之根也。”课堂需要活力,而静下心来思考是探讨研究的基础。新课标要求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思维是一个过程,它需要时间,在接触所学知识前,在学习探究知识中,以及结束知识学习后,都应该留足安静的时间,让学生

5、沉思品悟。标准明确指出:“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在一个讨论的群体中,每个个体都存在差异,课堂教学应该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位学生的头脑都动起来,这就需要有意识地创造“静堂”,给那些思维速度稍慢的学生充分的空间,使他们避免浅尝辄止、囫囵吞枣。二、“书声琅琅”与“静思默想”有机结合新课程十分重视学生的朗读,于是老师们认为语文课要“读”占鳌头。于是乎现在的语文课堂,读书的时间和量都非常充足,默读却被冷落在一旁。课标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良好的默读习惯和默读能力是各年段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如果我们的教师沉溺于对朗读的“宠爱”之中,试问:何以完成我们课标提出的

6、目标?在不经意间,我们的阅读教学步入了“读”的误区:用“书声琅琅”代替“静思默想”。学生在课堂上集体读、小组读、个别读、分角色读一切问题在琅琅读书声中都能解决吗?未必!所以说静思和内化相对来说是非常必要的。这实际上也是提倡学生要做个读书的有心人。当然一般老师组织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会要求思考问题。可学生怎么能在读课文时,静下心来思考问题呢?那么,默读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公开课上,我们经常会听到,用你最喜欢的方式朗读,这本来是一中张扬个性的读书方法,但是大部分学生都选择高声朗读。试问,这种效果好吗?与其让学生有口无心地朗读,不如在课堂上“静悟”,培养其一边静心默读,一边拿笔圈画,以帮助学生养成“不动

7、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室里静悄悄,学生集中思维,要珍惜这重要时刻。”语文课要给学生创设一个默默读书的“场”,一个细细品位的“场”,一个静静思索的“场”。三、“静心倾听”与“踊跃发言”融为一体课改之后的语文课堂,学生思维活跃,发言踊跃,但在学生竞相展示自己的热闹背后,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不少学生只想发表自己的看法,很难静下心来听别人说,缺乏倾听的意识与能力。特别是低年龄段的孩子听的习惯很差,表达完自己的意思后,好像大功告成,不去理会其他同学的想法。其实,在一节真正活跃的语文课堂中,光有精彩的个人表达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只有在课堂上做到静心倾听,才能进行积极有效的学习,才能更

8、好地参与课堂活动。四、“有效调控”与“自主感悟” 相辅相成陶老云:“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们特别注意自动力之培养,使它关注于全部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自动是自觉的行动,而不是自发的行动。自觉的行动,需要适当的培养而后可以实现。”因此在课堂上,如果老师学生能积极的互动,这样的“动”,是可取的,在围绕有效教学为宗旨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重视的应该是教师的有效引导和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如果一味得只求“静”,那么,何来学生的能动性?教学中,动和静的转化是相对的,必须遵循自然和有效的原则,否则会弄巧成拙,适得其反。 “动”多“静”少,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学生的思维很少参与学习;“静”多“动”少,则学生容易疲劳,不能有效利用“静”的时间。语文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互动的教学活动,其实我们都知道语文课堂的静和闹是一个相对的问题,不一样的课需要不一样的课堂氛围,有时候应该闹多于静,但有时又必须给学生提供更多静的空间。因此,作为教师要把握好这个度,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教材特点,进行合理有效的“动静”搭配,特别是在语文课堂中要随时有效调控教学环节促进学生自主感悟。语文课堂是生动、深刻而有温度的。我们追求有效的动静结合。我们追求充满灵动、诗意的课堂,在动静的相得益彰中抽枝、开花,谱写课堂的和谐乐章,共享华实并茂的硕果,那是多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