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word论文】启蒙的自我瓦解 【思想哲学专业论文】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8722574 上传时间:2017-09-2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word论文】启蒙的自我瓦解 【思想哲学专业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最新word论文】启蒙的自我瓦解 【思想哲学专业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最新word论文】启蒙的自我瓦解 【思想哲学专业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最新word论文】启蒙的自我瓦解 【思想哲学专业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最新word论文】启蒙的自我瓦解 【思想哲学专业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word论文】启蒙的自我瓦解 【思想哲学专业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word论文】启蒙的自我瓦解 【思想哲学专业论文】(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启蒙的自我瓦解90 年代的中国思想文化界,是一个重新分化的年代。在 80 年代的新启蒙运动之中,中国的公共知识分子在文化立场和改革取向上,以态度的同一性形成了共同的启蒙阵营 1。但这一启蒙阵营到 90 年代,在其内部发生了严重的分化。围绕着中国现代性和改革的重大核心问题,知识分子们从寻找共识开始,引发了一系列论战,并以此产生了深刻的思想、知识和人脉上的分歧,因此形成了当代中国思想界的不同断层和价值取向。就中国思想文化界而言,90 年代同 80年代的一个最重要的区别,就是从同一走向了分化 。80 年代的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了解比较有限,各家在观点上虽然有争论,但知识结构大致相同,

2、思想趋向也相对同一。然而,到 90 年代,知识界发生了重大的分化,首先是因为 90 年代中国所发生的一系列深刻的变化,标志着当代中国正经历艰巨而痛苦的历史嬗变和社会转型,而且也为学术思想的突破性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历史可能和坚实的经验基础。另一方面,中国思想界面对社会激烈的变化,力图从理论上予以新的解释和阐述,从而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积极与现实对话的活力;但由于知识背景、问题意识、工作假设乃至视野和方法的差异,思想者针对同一现象往往得出迥然相异甚至针锋相对的结论,从而引发不同话语之间的猛烈碰撞,形成了一系列在海内外学术界具有重大影响的思想文化论争。通过这些论争,中国知识界的思想分化到 90 年代末基本

3、完成。短短的十年时间,公共空间被重新封建化、割据化,一个统一的公共思想界不复存在。一九十年代的启蒙分化1989 年的事件中断了新启蒙运动的进程,在 90 年代初,知识分子被迫进入冬眠状态,但精神和思想的自我反思却由此开始。这一反思实际是新启蒙运动的必然结果,即使没有突发事件迟早也会发生,不过如今是以如此痛苦和尖锐的方式提前来临。反思的结果使得原来蛰伏在新启蒙运动中的分歧表面化了,思想界的分化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另一方面,随着 90 年代新的社会政治格局的稳定,尤其是 1992 年以后经济改革加速,市场社会在中国全面登场,使得中国的现状变得异常复杂。社会意识形态的核心分歧不再是要不要改革、改革是姓

4、社还是姓资 ,而是如何改革,往甚么方向改革,而这一切,又与对甚么是中国的现代性、现代性中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如自由、民主、公正、平等的理解,有重要的关系。知识分子对中国改革的现实、道路和发展前景的分歧大大加深,原先的态度的同一性不复存在,思想界的裂缝愈来愈深,以至达到无法弥补的程度。虽然 80 年代和 90 年代都以反思为知识分子的时代特征,但 80 年代更多的是道德的反思,从启蒙思想的外部反思传统文化和现实政治体制,而 90 年代偏重于知识的反思,反思自己的知识前提,这是启蒙思想的自我反思。如果说 80年代的主题是启蒙的话,那么 90 年代的主题就转为反思启蒙。这样,80 年代尚未分化的启蒙思想

5、,到 90 年代其内部互相冲突的思想传统,就渐渐分化,乃至明朗了。总的来说,90 年代思想界的断裂是通过三个阶段的分化而完成的。1990 年到 1992 年是第一阶段。面对骤然出现的历史巨变,知识分子首先要解决的是:是否还有必要继续推进 80 年代的新启蒙运动,还是需要反思,重新建立自己的知识基础?因而最早的一场论争是在学人上发生的学术规范讨论22。90 年代中国思想界的分化,最初是以寻找共识开始的。最早发生的学术规范讨论,启蒙者们原先试图为 1989 年以后知识分子的反思确定一个基础性的共识,但讨论一经展开,却揭示了启蒙者内部深刻的分歧,80 年代态度的同一性只是保持在价值层面,一旦转到知识

6、建构这一层,再也无法调和,于是,从追求共识开始,到分化结束,中国思想界的大分化、大辩论由此拉开了序幕。在 90 年代初,启蒙知识分子痛定思痛,从反思 1989 年事件开始,进而反思二十世纪中国的激进主义,从而发生了一场激进与保守的论争 3。这一论争的主要空间不在国内,而是在香港刚刚创刊的二十一世纪杂志,这一杂志在 90年代上半期是中国思想界最重要的知识分子公共领域杂志,具有相对的讨论自由。即使如此,1989 年事件的问题意识也只能以一种历史化的方式进行,即通过反思二十世纪中国的激进主义,间接地思考 1989 年事件中冲突的双方为甚么具有相同的思维逻辑,最终导致历史性的悲剧。然而,从这一论争当中

7、可以看到,80年代的启蒙阵营在关于甚么是激进、甚么是保守这些基本观念上,无论从其历史内涵、还是规范学理上,都发生了截然不同的思路,而在这些分歧的背后,是80 年代所未曾发生的改革思想的分歧,在对改革的理解上,是相信社会可以通过改革全面转化,还是认为改革只能通过新旧的调适,加以推进?因而,在改革的策略上,是采取乌托邦的激进革命,还是渐进社会改造?1992 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中国经济开始起飞,于是思想界进入了第二阶段。随着市场社会的出现,知识分子的生存处境和社会尊严受到世俗化的严峻挑战,被迅速边缘化。他们在面对国家权力的同时,惊讶地发现市场金钱的压力,甚至是更直接、更具体。市场经济本来是 80

8、 年代启蒙知识分子呼唤的理想之一,但当市场真正来临的时候,启蒙者自身却成为了可怜的祭品。于是围绕着如何看待市场社会、知识分子何以重建自己的尊严,发生了一系列的论战:1994 年由王晓明等上海知识分子在读书杂志上首先发起的人文精神大讨论 4;由张承志、张炜两位作家发出抵抗投降而引发的道德理想主义论战 5;由张颐武、陈晓明两位文学评论家所代表的否定五四以来启蒙话语、肯定世俗生活的后现代和后殖民文化思潮以及论战 6。另一方面,随着中国日益卷入全球化国际经济政治秩序、而国内市场社会与政治威权主义并存,社会与国家、全球化与民族主义的关系变得异常复杂,中国知识分子在现实层面发生了进一步的分歧,邓正来在中国

9、社会科学季刊 (香港)发起的市民社会与公共领域的讨论 7,在东方杂志、 战略与管理杂志上展开的民族主义与全球化的论争 8,在 90 年代中期全面展开,并且逐渐引向涉及到改革方向和原则的一些更深层的问题,在社会政治层面,慢慢形成了自由主义和新左派两大阵营,各自找到了自己的旗帜、理论和代表人物。1997 年底,汪晖在天涯杂志发表的当代中国的思想状况与现代性问题 ,点燃了自由主义与新左派之间为时三年多的大论战,大分化由此进入了第三阶段。两派在现代性、自由与民主、社会公正、经济伦理、民族主义等一系列涉及到中国改革的重大问题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其规模之大、涉及面之广、讨论问题之深刻,为二十世纪中国思想

10、史上所罕见 9。经过这三波大分化,到 90 年代末,新启蒙运动所建立的脆弱的同构型已经完全解体,无论在目标诉求价值指向,还是知识背景话语方式上,都发生了重大断裂,变得不可通约。80 年代形成的一个统一的、可以进行有效对话的思想界不复存在。新启蒙运动解体了,就像当年的五四运动一样。比较起 80 年代,90 年代思想界的分歧具有十分深刻的、不可通约的性质。380 年代在启蒙阵营内部,虽然也有分歧,常常也有激烈的争论,但那些争论通常是观念和理解上的分歧,争论者之间背后有太多的一致性:作为启蒙者,面对传统的集权体制,他们的利益无论是社会利益还是经济利益都是一致的;虽然各自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偏好有差别

11、,但他们的知识结构又是相当同构的,对西方知识和中国文化传统都只是一种混沌的、整体主义的了解;最重要的是,80年代的启蒙者对现代化目标的诠释和追求也是高度一致的,即那个整体意义上的西方所代表的、以民主政治、市场经济和个人主义为核心价值的普世化的现代化。然而,到 90 年代,在中国思想界所发生的分歧,就不是简单的观念的分歧,而是更深刻的利益的分化、知识结构的断裂和现代性目标诉求的不同。首先是利益的分化。90 年代中期以后的中国,出现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利益的分化,各社会阶层之间产生了严重的等级分化甚至紧张关系。对于知识分子而言,这样的分化具有双重的性质。一方面,在知识分子内部,全体知识人在1992

12、年以前那种均质化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文化市场的精英和学院顶尖精英与一般知识人和文化人的收入差距和社会地位明显扩大,知识精英与知识大众利益上的分殊,使得知识分子由于本身的利益差异,而导致对同一问题的立场迥然不同。另一方面,在知识分子的外部,当社会各个阶层的利益发生分化,而且底层的利益和上层的利益发生断裂之后,加速了从传统的知识分子向有机知识分子转变的过程。80 年代的知识分子通常宣称他们代表的是民族国家的整体利益或者是普遍真理的化身。到 90 年代以后,一部分知识分子特别是经济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将中国现代化寄托在中产阶级身上,甚至自觉地成为中产阶级在经济、社会和政治利益上的

13、代言人。另一部分知识分子特别是左翼的知识分子,不满在社会分化过程中社会底层的屈辱地位,以代表底层民众利益、为被压抑者说话而自命。知识分子内部和所倾向的社会利益的分化,使得他们各自对现代性和启蒙的理解,具有了截然不同的现实语境。其次是知识结构的分化。如果说 80 年代的启蒙者对中国和西方的文化传统的了解是整体主义的、混沌笼统的话,那么,到 90 年代,随着国学热、新的一轮翻译西书、留学海外的中国学者加入到中国思想界和知识体制的专业化、学科化,知识分子们对中国文化和西方知识内部异常丰富的思想传统和知识结构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面对各种互相冲突、皆以新为标榜的思潮,知识分子的理论背景也迅速发生分化,形

14、成一个个拥有各自知识场域(杂志、会议、体制化空间、文化资本、知识出身和生活惯习等)的知识共同体。在相当大程度上,各个共同体之间所借助的知识结构变得不可通约,无法形成有效的对话,乃至于缺乏基本的相互理解。这样,一旦形成争论,虽然具有共同的关怀,但各自所借助的知识结构是如此的差异,以至于争论更多地体现为相互的误读、无谓的外部冲突。最后是目标诉求的分化。现代性是所有启蒙知识分子的共同诉求,但到 90年代,由于改革过程中利益的断裂和知识结构的分化,问题变成不是要不要现代性,而是甚么样的现代性?现代性从一个历史目的论的普世化价值,变为众说纷纭的多种现代性。在不同的现代性元话语视野之中,本来具有自明的现代

15、性基本价值,比如自由、民主、市场、公正、平等等等,如今也具有了不同的、甚至是相互冲突的内涵。这些学理上的争论又不仅仅具有学院的性质,在这些学理选择背后,又与中国改革的具体目标、方案和途径紧密相关,具有直接的实践品格。中国的改革目标究竟是一个个人权利优先的古典自由主义社会,还是一个优先考虑各社会阶层平等的激进民主的社会,或者是自由与公正兼顾的社会民主主义社4会。90 年代的中国思想界,已经在现代性目标上,设下了多向的路标。二分歧背后的共同预设90 年代的分化具有甚么样的性质?我们认为,这是现代性自身的紧张和冲突的结果。现代性本身就是一个悖论。如果我们粗略地回顾一下欧洲的启蒙思潮,就会发现启蒙思想

16、从来就不是一种纯粹的、单一的思想体系。在近代欧洲的英国,从亚当斯密(AdamSmith)到洛克(JohnLocke)代表了启蒙思想的经验主义传统,在法国情况比较复杂,伏尔泰(Voltaire)代表了英国式的经验主义思想,笛卡尔(ReneDescartes)代表了启蒙思想的理性主义传统,鲁索(Jean-JacquesRousseau)则是一种崇尚自然的非理性主义传统。我们发现,即使在欧洲启蒙思想的内部,各种启蒙思想也是异常丰富和复杂的,甚至存在着内在的紧张和冲突。二十世纪西方思想中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理性主义与浪漫主义、现代与后现代的各种冲突,其根源都可以追溯到近代欧洲的启蒙思想。张灏指出,在五四启蒙思想内部,具有深刻的两歧性,他分析了其中四种两歧性的紧张关系:理性主义与浪漫主义、怀疑精神与新宗教、个人主义与群体意识、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 10。正如我们上面所分析过的,在 80 年代的新启蒙运动中,也同样存在着张灏所指出的五四思想中的紧张关系。90 年代思想界的各种论争最初都是启蒙思想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哲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