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总结.pdf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7221989 上传时间:2019-03-29 格式:PDF 页数:20 大小:12.0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呼兰河传总结.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呼兰河传总结.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呼兰河传总结.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呼兰河传总结.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呼兰河传总结.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呼兰河传总结.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呼兰河传总结.pdf(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呼兰河传 精读课第五讲 呼兰河传总 结+对比阅读 主讲人 黄晨 课程安排: 一、呼兰河传总结回顾 1.地点篇 2.植物篇 3.物品篇 4.风俗篇 5.职业篇 6.美食篇 7.人物篇 8.技法篇 二、呼兰河传思考题解答 三、呼兰河传城南旧事对比阅读 1. 相照应的情节点 2. 共同点 3. 不同点 一、总结回顾 1. 地点篇 十字街 东二道街 西二道街 龙王庙(农业学校) 祖师爷 庙(高等小学) 火磨 大泥坑 染缸房 豆腐房 造纸房 扎 彩铺 李永春药铺 东大桥 东二道街上有个五六尺深的(),差点淹死马。 ()里的人,会用纸糊出给死人的吃穿住用。 东二道街上的()是不允许参观的,门口站着守卫。

2、()上有金银首饰店、布庄、油盐店、茶庄、药店,也有 拔牙的洋医生。 ()教养蚕,到了秋天把蚕用油炒起来,教员们大吃几顿。 ()里曾经闹出人命,但从那里卖出的布匹,仍旧是远近 的乡镇都流通着。 ()里面的学生长得比较高,还有不少成年的学生。 ()里,一个私生子活活饿死了。 小团圆媳妇死后,据说她的灵魂经常出现在()。 ()里,两个伙计打仗,竟把拉磨的小驴的腿打断了。 呼兰河的人们,生了病都喜欢去()买膏药或者红花。 一、总结回顾 2. 植物篇 马蛇菜 樱桃 李子 倭瓜墨枣 谎花 天星星(龙葵) 玫瑰 狗尾草 我家的院子里会长()和黄瓜,黄瓜有时结不出瓜,只 会开()。 在后园玩时,我在祖父的草帽

3、上插了一圈的(),红通 通的二三十朵。 王大姑娘在我家后园里摘菜,摘完临走的时候,常常就折 一朵()花戴在头上。 “我”家的院子里有()树和()树。因为它们都 不大结果子,所以总觉得院子里只有一棵大榆树。 发现有二伯会偷东西时,我正在偷(),怕让母亲知道。 “我”在园子里帮祖父铲地除草,经常把()当谷穗留 着。 小团圆媳妇来的时候,我正躺在地里吃(),好像山 葡萄似的,很好吃。 一、总结回顾 3. 物品篇 不倒翁铁火剪子 地榇 朱砂瓶 座钟 帽筒 太师椅 孔 雀翎 四耳帽子 祖母的()上的摆设,有一套锡器,总是祖父擦 的。 祖母熬药的时候,我经常吓唬她,祖母“哟”地一声, ()就掉了地上了。

4、冯歪嘴子总是戴着一顶狗皮的()。 ()上铺着红椅垫,躺箱上摆着(),长桌上 列着()。 钟的两边站着(),上面并不挂着帽子,而插着 几个(),我感觉它有金色的眼睛。 四月十八逛完庙,街上卖什么玩具的都有,其中尤以 ()最著名。 一、总结回顾 4. 风俗篇 跳大神 放河灯 野台子戏 娘娘庙大会 报庙 灵头幡 抽帖儿 青龙白虎 ()是在河边上唱的,一唱就是三天,为的是秋收后 感谢龙王爷,不过变成大家走亲访友的场合。 为了治好小团圆媳妇的病,她的婆婆找到云游真人花了几 十吊钱()。 “我”的祖母和小团圆媳妇死去后,家人要去龙王庙 ()。 租住我家房子的赶大车的一家,老太太最喜欢(), 也用这种方法给

5、小团圆媳妇治过病。 七月十五盂兰节的时候,呼兰河上会()。 磨房主来到磨房里骂冯歪嘴子,说自己的房子(), 不能被不干净的人冲了。 四月十八的()是无分男女老幼都来逛的。 王大姑娘死后,由她和冯歪嘴子的儿子扛着()。 一、总结回顾 5. 职业篇 卖馒头的 卖麻花的 卖豆腐的 漏粉的 赶车的 跳大神 的 掌柜的 磨倌 童养媳 ()那家房顶上长蘑菇,他们采蘑菇时掉下来一只鞋 子,鞋子在开水里滚着,翻着。 ()老头出门后,脚上挂了掌子了,在脚心上好像踏 着一个鸡蛋似的,圆滚滚的。 小团圆媳妇是(),她嫁的婆家是(),住在粉房 旁边的那小偏房里。 ()看了一场好戏,提着筐子又到另一家去叫卖去了。 和老

6、太太说:“是刚出锅的,还热忽着哩!” ()大神和二神经常一对一答,结束时还要打鼓。 ()经常被人羡慕,觉得他每天都能吃到。 冯歪嘴子是个(),以前住在磨房里,后来搬到了装 草的房子里。 有二伯虽然只是长工,但特别喜欢被人称呼为二()。 一、总结回顾 6. 美食篇 豆腐 晚饭时节,吃了小葱蘸大酱就已经很可口了,若外加 上一块豆腐,那真是锦上添花,一定要多浪费两碗包米大 云豆粥的。一吃就吃多了,那是很自然的,豆腐加上点辣 椒油,再拌上点大酱,那是多么可口的东西;用筷子触了 一点点豆腐,就能够吃下去半碗饭,再到豆腐上去触了一 下,一碗饭就完了。因为豆腐而多吃两碗饭,并不算吃得 多,没有吃过的人,不能

7、够晓得其中的滋味的。 一、总结回顾 6. 美食篇 烧猪 烧鸭 我站在炕沿旁边,那整个的小猪,就摆在我的眼前, 祖父把那小猪一撕开,立刻就冒了油,真香,我从来没 有吃过那么香的东西,从来没有吃过那么好吃的东西。 第二次,又有一只鸭子掉井了,祖父也用黄泥包起来, 烧上给我吃了。鸭子比小猪更好吃,那肉是不怎样肥的。 所以我最喜欢吃鸭子。 一、总结回顾 6. 美食篇 蘑菇 粉条 “蘑菇炒豆腐,嗳,真鲜!” “雨后的蘑菇嫩过了仔鸡。” “蘑菇炒鸡,吃蘑菇而不吃鸡。” “蘑菇下面,吃汤而忘了面。” “吃了这蘑菇,不忘了姓才怪的。” “清蒸蘑菇加姜丝,能吃八碗小米子干饭。” 这粉房里的人吃蘑菇,总是蘑菇和粉

8、配在一道,蘑 菇炒粉,蘑菇炖粉,蘑菇煮粉。没有汤的叫做“炒”, 有汤的叫做“煮”,汤少一点的叫做“炖”。 一、总结回顾 6. 美食篇 黏糕 黄米黏糕,撒上大云豆。一层黄,一层红,黄的金 黄,红的通红。 三个铜板一条,两个铜板一片的用刀切着卖。愿意 加红糖的有红糖,愿意加白糖的有白糖。加了糖不另要 钱。 这黏糕在做的时候,需要很大的一口锅,里边烧着 开水,锅口上坐着竹帘子。把碾碎了的黄米粉就撒在这 竹帘子上,撒一层粉,撒一层豆。冯歪嘴子就在磨房里 撒的,弄得满屋热气蒸蒸。 一、总结回顾 7. 人物篇 张家人(封建地主家庭): 祖父:善良体贴、慈爱可亲,有孩子气,不火上浇油 闲言碎语,懂得维护底层

9、人民的尊严、冷静有判断力 但能力有限 我:顽皮、纯真、大胆 祖母 父亲 母亲 张家下人: 有二伯:穷苦古怪,长期寄人篱下,主人待他不好, 没有尊严和人格,孤独无处宣泄,想证明自己的意义 老厨子:典型的底层人民,看热闹不嫌事儿大 一、总结回顾 7. 人物篇 其他人物: 冯歪嘴子:正直磊落、憨厚木讷、大度善良、勇敢 坚强、体贴 王大姑娘:大方敞亮、勤劳能干、纯真可爱、勤俭 持家 团圆媳妇:大方健康、纯真可爱,但被迫害至死 团圆媳妇婆婆:残忍而不自知、爱财如命,看重名 誉(爱面子),迷信无知 围观群众(杨老太太、周三奶奶):麻木自私、冷 酷残忍、爱造谣、闲言碎语、愚昧落后都是凶 手 一、总结回顾 8

10、. 技法篇 细节(描写):丰富细致的五感(听、嗅、触) 心灵外化(表情动作)、特点*3写人物 自传体的现实呼应象征暗示、心景正衬 布局(结构):呼应 并置物是人非 对比反衬充满同情 一唱三叹 人物铺垫 做传式的文体琐碎的有意义的细节 表达(语言):幽默的调侃大词小用、正话反说 突变反转荒谬感,残酷感 上帝视角全知的清醒 诗样的节奏感 冷峻凄凉的基调 二、思考题: 小团圆媳妇的婆婆,真的是完全的恶人么?你怎么理解以 下这段话? 现在她别的都不怕,她就怕她死,她心里总有一个阴影,她的小 团圆媳妇可不要死了呵。 于是她碰到了多少的困难,她都克服了下去,她咬着牙根,她忍 住眼泪,她要骂不能骂,她要打不

11、能打。她要哭,她又止住了。无限 的伤心,无限的悲哀,常常一齐会来到她的心中的。她想,也许是前 生没有做了好事,此生找到她了。不然为什么连一个团圆媳妇的命都 没有。她想一想,她一生没有做过恶事,面软、心慈,凡事都是自己 吃亏,让着别人。虽然没有吃斋念佛,但是初一十五的素口也自幼就 吃着。虽然不怎样拜庙烧香,但四月十八的庙会,也没有拉下过。娘 娘庙前一把香,老爷庙前三个头。哪一年也都是烧香磕头的没有拉过 “过场”。虽然是自小没读过诗文,不认识字,但是“金刚经”“灶 王经”也会念上两套。虽然说不曾做过舍善的事情,没有补过路,没 有修过桥,但是逢年过节,对那些讨饭的人,也常常给过他们剩汤剩 饭的。虽然

12、过日子不怎样俭省,但也没有多吃过一块豆腐。拍拍良心, 对天对得起,对地也对得住。那为什么老天爷明明白白的却把祸根种 在她身上? 二、思考题: 团圆媳妇婆婆是封建制度、男权中心思想的执行者 封建制度:童养媳、家庭纲常 男权思想:重男轻女 本身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哪家媳妇不是这样过来的? 同时又是封建制度的自觉维护者、帮凶、害人者 代表了这群呼兰河人: 善良残忍 节俭愚昧 三、对比阅读呼兰河传城南旧事 相照应的情节点: 有二伯带我逛公园 vs 宋妈带英子逛城南游艺园 野台子戏看戏前的热闹 vs 城南游艺园看戏前的热闹 我和团圆媳妇的初次见面 vs 妞儿和英子的初次见面 冯歪嘴子 vs 宋妈丈夫冯大明

13、 冯歪嘴子的黏糕 vs 宋妈的驴打滚 呼兰河的童谣 vs 北平的童谣 祖父的去世 vs 爸爸的去世 三、对比阅读呼兰河传城南旧事 共同点: 女性作家 自传体 书写故土,童年的人和事(创作时都已身在异乡) 关注女性命运 悲剧故事 自己的成长 人物传记式篇章结构 三、对比阅读呼兰河传城南旧事 不同点: 作者:萧红(1911-1942)vs 林海音(1918-2001) 创作年代:1940年 vs 1960年 书中时空:1910年代中的东北 vs 1920年代末的北京 人物视角:保持距离的三个视角 vs 代入感强的儿童视角 “我”的形象:敏锐活泼(5岁) vs 聪慧主动(7到13岁) 风俗特点:封建落后 vs 传统怀旧 家乡形象:病态闭塞 vs 神圣温暖 创作目的:揭露鞭挞(控诉社会)、记录乡愁(个人抒 情) 语言风格:讽刺的议论(凉) vs 感性的怀念(暖) 呈现形式:诗化、散文化 vs 情节性强的小说 感谢聆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