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岛效应.docx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7218816 上传时间:2019-03-2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01.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冷岛效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冷岛效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冷岛效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冷岛效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冷岛效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冷岛效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冷岛效应.docx(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冷岛效应 概念:夏季绿洲、湖泊的最高气温比其毗邻的沙漠戈壁低30左右,水分的蒸发量要少一半,几乎和沿海湿润地区差不多。其原因是由于沙漠戈壁和绿洲、湖泊对于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不同,在白昼阳光辐射下,沙漠戈壁干燥地面强烈增温,通过大气的干流作用,暖空气被带到绿洲、湖泊上空,形成一个上热下冷的逆温层,上下层空气间的热交换难以进行,下层冷空气块得以保持稳定,因而形成一个湿润、凉爽的小气候。这种现象就称之为冷岛效应。 分布:这种冷岛效应在干旱地区的湖泊(包括水库)、湿地公园、绿洲地带普遍存在。 成因: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由于戈壁沙漠较绿洲的比热小,在阳光照射下地面增温比绿洲快得多,戈壁沙漠上空被加热的暖

2、空气,通过局地环流作用输送到绿洲上空,形成一个上热下冷的逆温层,使下层冷空气以保持稳定,于是形成了一个比较凉爽、湿润的小气候。这种特殊的气象效应,称为绿洲的“冷岛效应”。影响:绿洲上空的这种效应,使湍流发展较弱,抑制了植物的蒸腾和地面的蒸发,非常有利于植物的生长。这对于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的绿洲节约水源、种草种树和发展农业,是很有利的。“冷岛效应”指地球上干旱地区的绿洲、湖泊,其夏季昼夜气温比附近沙漠、戈壁低,温差最高可达30左右,这是由于周围戈壁沙漠的高温气流在大气的平流作用下,被带到绿洲、湖泊上空,形成了一个上热下冷的大气结构,形成一种温润凉爽的小气候,据此完成68题。6“冷岛效应”形成的根本

3、原因是,A受控大气环流的差异B绿洲与沙漠热力性质差异C阳光照射强弱的差异D绿洲与沙漠距海远近不同7“冷岛效应”会使绿洲地区A年降水量增多B热量交换变缓C水汽蒸发加快D地面风速增强8图3中甲、乙、丙、丁四地。冷岛效应”最显著的是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答案】6、B7、B8、D【解析】试题分析:6根据材料,“冷岛效应” 是由于周围戈壁沙漠的高温气流在大气的平流作用下,被带到绿洲、湖泊上空,形成了一个上热下冷的大气结构,所以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绿洲与沙漠热力性质差异,B对。该效应大气没有形成环流,A错。阳光照射强弱绿洲与沙漠相同,C错。和绿洲与沙漠距海远近差异无关,D错。7“冷岛效应” 形成了一个上热

4、下冷的大气结构,大气结构稳定,会使绿洲地区热量交换变缓,B对。 气流稳定,年降水量减少,地面风速减弱,A、D错。下面温度低,水汽蒸发减慢,C错。8读图,图中甲、乙、丙三地的绿洲面积小,“冷岛效应”不明显,A、B、C错。丁地位于图示西部地区,绿洲面积大,“冷岛效应”最显著,D对。考点:“冷岛效应”形成的原因及影响,影响“冷岛效应”强弱的因素。夏季绿洲、湖泊的最高气温比其毗邻的沙漠戈壁低30C左右,水分的蒸发量要少一半,几乎和沿海湿润地区差不多。其原因是由于沙漠戈壁和绿洲、湖泊对于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不同,在白昼阳光辐射下,沙漠戈壁干燥地面强烈增温,通过大气的平流作用,暖空气被带到绿洲、湖泊上空,形成

5、一个上热下冷的逆温层,上下层空气间的热交换难以进行,下层冷空气团得以保持稳定,因而形成一个湿润、凉爽的小气候。这种现象就称之为“冷岛效应”。据此完成18-19题。18“冷岛效应”产生的根本原因是A不同纬度的光照差异 B不同下垫面的热量差异C不同高度的气压差异 D不同海陆位置的水分差异19“冷岛效应”能A促进绿洲植物的蒸腾作用 B抑制绿洲地面的水分蒸发C加快绿洲上空的热量交换 D抑制绿洲地区农作物生长18. B 19.B由于荒漠戈壁和绿洲独特的气候特征和表面性质,决定了绿洲相对于其周围荒漠环境是个冷源,即形成绿洲最显著的“冷岛效应”,但绿洲中城市的发展不断影响“冷岛效应”。下面表1、表2为我国新

6、疆石河子绿洲1989-2013年相关数据变化表,读表完成57题。表1:1989-2013年石河子绿洲温度等级百分比(%)表2:1989-2013年石河子绿洲土地利用面积变化(单位:km2)5.1989-2013年石河子绿洲冷岛效应变化的总体表现为( )A冷岛效应逐渐增强 B冷岛效应逐渐减弱C冷岛效应先减弱后增强 D冷岛效应先增强后减弱6造成1989-2000年石河子绿洲冷岛效应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耕地面积减少 B林地、草地面积增加C水域面积增加 D建设用地面积增加7绿洲中城市的发展要想减弱对冷岛效应的影响,最为关键的是( )A合理规划城市土地利用 B控制城市用地规模C提高土地利用率 D

7、保护耕地同一时刻,气温高于四周叫热岛效应,低于四周则叫冷岛效应。读北京市夏季午后气温分布图,回答45题。4.甲处热岛效应高于丙处,说明A.甲处建筑物密度高于丙处 B.甲处居民收入高于丙处C.甲处为工业区,乙处为商业区 D.甲处气流上升,丙处气流下沉5.乙处出现冷岛效应现象,说明A.乙处可能为农田 B.乙处比周边空气对流弱C.乙处比甲、丙两处年降水量少 D.乙处比甲、丙两处蒸发量大4. A 5.B热岛强度是市中心与郊区两个代表性观测点的气温差值,能准确反映“热岛效应”的变化状况。“冷岛效应”原指干旱地区夏季时,绿洲、湖泊气温比附近沙漠低的一种局部温凉的小气候现象。目前城市也在广泛开展这方面的研究

8、。读图,完成1-3题。1北京城市热岛效应最显著的季节为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2.图中处出现了北京市区夏季午后的“冷岛”现象,可能是因为此处布局了A住宅区 B公园 C商业区 D农田3.“冷岛效应”会使处与周边地区相比A年降水量增多B热量交换增强C空气对流减弱 D水汽蒸发加快1、D 2、B 3、C【解析】试题分析:1热岛效应显著,说明城区与郊区温度差值大,读图,根据等值线的分布特点判断,大致在11-1月城区与郊区之间的等温线最密集,说明温差最大,热岛效应最显著,此时为冬季,D对。2、图中处出现了北京市区夏季午后的“冷岛”现象,说明城区与郊区温度差值减小。住宅区、商业区地表硬化,不会形成冷岛现象,

9、A、C错。公园绿地、水面升温较慢,可能形成冷岛,B对。农田不在市区内,分布在城外郊区,D错。3.“冷岛效应”会使处与周边地区相比,因气温较低,空气对流减弱,C对。年降水量减少,A错。热量交换减弱,B错。水汽蒸发减慢,D错。考点:等值线图,热岛效应和冷岛效应,冷岛现象出现的原因。“冷岛效应”是指地球上干旱地区的绿洲、湖泊夏季气温比其毗邻的沙漠、戈壁低,最高可低30左右。其原因是在阳光照射下,沙漠、戈壁干燥地面强烈增温,通过大气的平流作用,暖空气被带到绿洲、湖泊上空,形成一个上热下冷的大气结构和湿润、凉爽的小气候。据此完成下列各题。3“冷岛效应”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绿洲与沙漠的A.空气湿度差异 B.太

10、阳辐射差异C.大气环流差异 D.热力性质差异4“冷岛效应”会使绿洲地区A.热量交换变缓 B.年降水量增多 C.地面风速增强 D.水汽蒸发加快【答案】3D 4A【解析】3根据材料,“冷岛效应” 是由于周围戈壁沙漠的高温气流在大气的平流作用下,被带到绿洲、湖泊上空,形成了一个上热下冷的大气结构,所以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绿洲与沙漠热力性质差异,该效应大气没有形成环流,阳光照射强弱绿洲与沙漠相同,和绿洲与沙漠距海远近差异无关。4“冷岛效应” 形成了一个上热下冷的大气结构,大气结构稳定,会使绿洲地区热量交换变缓,气流稳定,年降水量减少,地面风速减弱,下面温度低,水汽蒸发减慢。考点:大气受热过程图1示意中国大

11、部分城市道路两侧绿化种植池现状,针对当前的城市问题有环保学者提出设计建议(图2所示)。读图完成57题。5.图1中路缘石与种植池这样设计的主要原因最可能为()A防止人为践踏B提升城市形象C阻挡雨水杂物D节省人力成本6.环保学者提出的设计建议主要解决的是城市()A热岛问题B内涝问题C拥堵问题D雾霾问题7.图2中若路面、种植池宽度均相同,下列城市的路缘石高度最大的可能是()A台北市B成都市C北京市D兰州市【答案】5.A 6.B 7.A城市热岛已成为2 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重要问题之一。图甲为北京市城区与郊区地表温度的季节变化,图乙为北京市热岛效应四季的强度和空间范围遥感图像。读图完成30一31题。30

12、 图乙中与北京市春、夏、秋、冬四季热岛对应正确的是A.a、b、d、CB.a、C、b、dC.d、c、a、bD.c、d、b、a31.图乙d中出现低温冷岛现象的原因最有可能是该季节郊区植被覆盖率高,白天升温慢该季节郊区地表裸露干燥,白天升温快该季节城区污染物多,白天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该季节城区污染物扩散快,白天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少A.B.c.D30. B31.D【解析】试题分析:30.从左图可以看出,夏季城区温度高于郊区,城市热岛效应最强,且此时城市地表温度可达40以上,对应c图;冬季(1月、12月)时出现城市温度低于郊区的现象,对应d图;据此可知B选项正确。31.从上题分析可知,图乙中d图为冬季,此时郊区气温高于城市,形成城市冷岛。这一方面是由于该季节郊区地表裸露干燥,白天升温快,另一方面是由于该季节城区污染物多(取暖等燃烧大量化石燃料),白天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考点:城市热岛环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