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二轮专题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二)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872175 上传时间:2017-05-1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7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二轮专题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二)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届高三二轮专题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二)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届高三二轮专题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二)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届高三二轮专题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二)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届高三二轮专题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二)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届高三二轮专题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二轮专题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二)(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江苏省 2012 届高三二轮专题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二)一、文学类文本(20 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417 题。品 茶 李汉荣 茶,是最朴素、淡泊的美物。饮茶,是最朴素、淡泊的美事。在一间陈设简单、干净、空 旷的小屋里饮茶是最好的。华贵 、复 杂的房间里不宜饮茶,那高大、贵重的东西在茶面前摆谱、显阔,茶的自然气息就被埋没了。饮茶的时候,心情越平淡越好。心情平淡的人,才能感受茶带来的宁静和清新。每一片绿叶都在高山深谷里浴过风雨云雾,听 过鸟声虫鸣 。简单的叶子,却有着绝不简单的经历。但它们是沉默的,在滚烫的水里它们并不发出惊叫,接受了这过于热烈的邀请,它们慢慢吐露出纯洁而芳香的情愫。此刻

2、的杯子里漾出碧绿和淡淡的清香。在这个时候,茶是最香的,但在这个时候,我常常感到不忍:茶的一生,就这样了 结了么?我想起人生的种种 细节,想起那些珍藏在 细节里的眼泪、微笑、期待和感动。茶的一生是怎样的呢?就这么喝下去,茶的一生就这么终结。于是,我默默向茶感恩,向生活和大自然的每一个细节感恩。向云雾中采茶的那双小手感恩那是我的妹妹,在鸟 声和微风里站着,她伸出手,和着露水采下了一生中最 纯洁的瞬间,采下了天空中渐渐呈现 的一角蔚蓝,然后,她哼着一首险些失传的民间小调,将满捧的绿色盛进竹篮,盛进别人的生活和日子,盛进我的日子。此刻我的杯子里,那浮动的叶片上,印满她的手纹。我喝下茶水,接受了感人的馈

3、赠。如果我们在生活中,不止停留于物品的色、香、味、形,而是联想到物品不平凡的来历及其蕴含的艰辛、忍辱、牺牲等等内涵,那我们与这些物品相遇,就是与生命和命运遭遇,它们就不仅进入了我们的身体,而且深入了我 们的灵魂。世界不只是一堆物,世界更是一个比物更丰富、更恒久、也更惊心动魄的精神过程。我们透过物的“物性 ”,看到的是更其深广和神秘的“神性”。一件物到达我们面前,它不仅吁请我们感受它自身,而且期待我 们体悟与它关联的一切。茶不仅仅是一种饮料,它更是一种有意味的东西。饮茶,就不只是为解渴和去乏,更是要感受在茶的氛围里所呈现的境界、情 调和韵味,有 时要达到一种智慧和 觉悟。由茶可以推想到树。树是一

4、种意境,一种生命的境界 树 根在深深的地下展开着纠结着,生命的明亮部分往往由其幽暗乃至苦难的根基所营养,由此才有树冠,那巍峨葱茏的生2命高峰。人的一生要喝多少茶,茶里的香味、甘味、涩味、苦味、意味、禅味,我们能品出多少?从第一杯茶到最后一杯茶,由浓郁到平淡,由浅 尝到深品,永远有品头,永远品不到尽头。 14文章首句所说的“茶,是最朴素、淡泊的美物”的理由(6 分)答: 15文章第段中插入了“我的妹妹”采茶的描述,作用是什么?(4 分)答: 16为何文章第段说“茶不仅仅是一种饮料,更是一种有意味的事物”?((4 分)答: 17本文作者看来,茶和人生(生活)有哪些相似之处,请分条列举。(6 分)答

5、: 14 (1)茶生长在远离尘嚣的高山深谷中,叶子和颜色简单;(2)茶香是淡淡的;(3)喝茶要在简单的干净的房子,心情也应是平淡的。 (每点 2 分)15 (1)简单、朴素的茶中有着不平凡的来历(经历)或:突出茶这一美物来历之不凡;(2)引出要向生活和大自然感恩这一主旨。 (每写出一点得 2 分)16一般的饮料只是解渴去乏,而饮茶使人感受到人生、生命的美好源于艰辛,生活的苦去甘来等。 (大意对即可)17 (1)朴素、淡泊的人生是最美的犹如茶般;(2)茶中有香味、甘味、湿味、苦味、意味,正如人生有苦有甜,有明亮辉煌也有黯淡朴素;(3)茶的生长要经历许多风云雨雾,人生也是如此,也要经受许多艰辛、磨

6、练等。 (每写出一点得 3 分,写出两点即可得 6 分)(以上主观性试题大意对或言之成理即可)二、文学类文本(20 分)3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114 题。有些路,你并不清楚吴毓福有些路,你并不清楚。譬如:到仰天堂去。虽然二十多年前去过一两次,也知道仰天堂,在秋浦河畔,玉屏山上,芙蓉尖下。但时隔多年,即使旧路,于我,也似乎陌生起来。新年伊始。元旦黄昏,我与散文家许俊文先生为上仰天堂而提前夜宿灌口。次日,早起,看天,特阴,特寒。预报,天欲小雪。可是,我们依然带着仰望仰天堂的盎然冲动,行走在乡间,行走在寒风里。原先上仰天堂,都是坐船过渡去的。不想,这次,走着走着,就上了一座窄窄的钢混桥梁。我站在

7、新架的桥上,向河的上游早先过渡的地方看去,谁知,早先的渡船已被闲置在河岸边的沙丘上,像一条干死腐烂的鱼。这,不由让我想起宋人寇准的喟叹: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说实在的,行走乡野,遇到河流,我倒是希望有一只船把我从此岸摆渡到彼岸的。对于我,这不是好奇,也不是新鲜。我只觉得摆渡于人生有着它的独特的禅意。没有了摆渡,我们就那样径直地过了桥。过桥的时候,我确乎顿生了一丝怅然和失落。于是,沿着秋浦河堤行走,也许时候已然是寒冬,沿路几乎没有扣眼的风景,除了一片又一片的嫩绿的油菜之外。然而,当我们途径旧溪村时,我们不觉被远远的骆驼峰下旧溪村庄的炊烟所吸引。其实,炊烟,对我来说,早已是一道令人怀想的风景了。

8、看到炊烟,袅袅的炊烟,我自然想起了童年的故乡,想起了老屋的烟囱到了山脚下,我们遇到了一位早晨放牛的村妇。于是,问路。那村妇说,你们这么这么走要方便一些。于是,我们,就顺着那村妇的指引,朝前方慢慢走去。一路走来,虽有些许登山之累,但踩着厚积的落叶,脚底的感觉自然越来越轻,越来越暖。转过一道山嘴,穿过一片林木,仰望,仰天堂不觉就在眼前了。 一到仰天堂,我们,寻道的寻道,问佛的问佛,朝拜的朝拜,赏梅的赏梅据宋师太说,仰天堂始建于民国初年。她来仰天堂修行,现在已有 76 年了。我想,76 年,76 年在清寂的山上,并且几乎都是一个人对俗世人来说,这是怎样一种概念啊?不想吧!想,也许也想不通的,尤其对于

9、尘世俗子。出得禅房,我们又在槛前的小小天池绕了一圈,天池,池清如碧,虽是寒冬,潭面却依稀可见几支枯荷残梗,在寂寥中酝酿着来年的荷香。于是,我遐想着来年夏天,这里的荷莲,一定煞是悦目,煞是净心。许是因了一缕暗香的牵引,在仰天堂禅房左侧,我无意瞥见了我早已心仪的蜡梅。疏朗的梅枝上缀着星星点点的蜡黄,似苞似绽,宛如笑佛。氤氲在梅香里,我不觉浸入佛心。如果不是突然的一声仰天堂里的狗吠,我想,我不知要在梅下痴呆多久呢! 在仰天堂,除了我们一行,其实还有几位。我们来时,他们正与师太告别,决定下山去了。在这样的寒冬里,又是元旦后一日,我以为我们是今天早来朝拜的;谁知早已有几位香客先来了。难怪古人有言:莫道君

10、行早,更有早行人。在仰天堂四围,我们慢慢地转悠,穿竹林,看苍松,听禅音 转过仰天堂前的山道,即是下山的小路,回首仰天堂时,许老师轻轻地说出一句暗含禅意的话来:“对于我们,有些路,其实,你并不清楚” 想想也是,有些路,我们的确并不清楚!譬如宋师太在仰天堂,一个人的仰天堂,那清寂的生涯譬如意欲在山上观赏雪里蜡梅,等了好久,不想下山之后,天才飘起了雪花。4譬如回来的当晚上,才知道我们从小道下山的时候,有一位一直仰慕的大师黄先生,从安庆赶来,在飘雪里从另一条路又一次上得仰天堂,无怪乎, 湖心亭看雪里的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的 (选自新浪敏思博客 ,有删改)11说说你对文中画线句子“

11、说实在的,行走乡野,遇到河流,我倒是希望有一只船把我从此岸摆渡到彼岸的”含义的理解。 (4 分)_12作者在写行至仰天堂之前,为什么先写见到“炊烟”和足踏“落叶”的心理感受,这样的描写有什么作用?(4 分)_13作者出了仰天堂的禅房,瞥见了远处的残荷以及禅房左侧的蜡梅,请依据原文简要概括这两种景物的特点,说说作者在观荷赏梅中悟到了什么?(6 分)_14结合全文,探究许老师那句“对于我们,有些路,其实,你并不清楚”的深刻意蕴。 (6 分)11 “船”是与“乡野” 、 “河流”联系在一起,走在钢混桥梁上,使乘兴而来的我多少有些失望;(2 分)我觉得乘船摆渡到彼岸对人生来说有着独特的禅意。 (2 分

12、)12. 远眺“炊烟”引发自己对故乡的回忆,使我油然而生亲近熟悉的感觉;(1 分)足踏“落叶”给我足下轻盈温暖的感觉;(1 分)为下文写自己在仰天堂获得内心的纯净和顿悟作铺垫。 (2 分)13. 残荷只剩“残梗” ,依稀可见, (1 分)但在寂寥中酝酿着来年的荷香;(1 分)蜡梅枝疏色黄、暗香盈动, (1 分)似苞似绽,宛如笑佛。 (1 分)作者由眼前荷叶的残败稀疏的实景触发了对来年夏日的遐想,悟到了来年荷香依旧,生命轮回不息。 (1 分)而被疏朗且含蓄有致的梅花深深吸引,体悟到佛心,而忘掉了自我。 (1 分)14. 远离俗世的清净、悠然,非凡夫俗子所能清楚;修行者几十年独守的清寂,非一般人所

13、能体会;仰天堂的景色环境仿佛处处深藏禅机,出乎我们的意料;来仰天堂的香客和心仪者内心丰富的世界不能轻易道明。 (答出三点给 6 分,其他答案只要扣住文本言之成理也可。 )三、文学类文本(20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114 题。孤 石聂鑫森汽笛响起来的时候,朱庆已经 把刨床开动了。刨刀 缓缓地在又 宽又长的钢板上行进,犁出一卷卷薄薄的钢屑,星星点点的暗 红色火花寂寞地开了又 谢, 谢了又开。把整个钢板的平面刨一次,需要差不多四十分钟,在 这段时间里,他可以去喝茶、看报、找人聊天。偌大的一个车间,只安装着几台大型刨床,他的师傅黄子正就站在不远处,双眼瞪着刨刀。几十年就是这样一个生命形 态。其余

14、的人,或捧着一张过时的报纸,或呆望着屋顶白天5也亮着的日光灯,俨然一群泥塑。朱庆觉得很岑寂,很孤独。这种感觉并不是他进了工厂后才有的。他一生下地,就被丢在外婆家。爸爸妈妈长年累月在大西北找 矿,只有春节才风尘仆仆赶回来,住上十几天。他孤寂的心刚刚盈满暖意,爸爸妈妈又走了。他自小就不爱多说话,也许是由于 说话的机会太少。外婆不会唱民谣,不会讲故事,只是在吃饭时不停地说:“你吃饱了没有?再吃一碗吧。 ”后来,高中毕业了,没有考上大学,他到工厂当了一名刨工。朱庆转过身子,望着窗外。窗外有一块小小的园地,正中立着一坨一米来高的山石,上面覆盖着一层紫褐色的苔衣,石根周围簇着草叶,很像一幅立体的 图画。 这一坨山石,使他想到云蒸霞蔚的峰峦,想到碧林深处的楼台亭廓,想到砍柴人的 带点野味的歌谣,想到 轰 然直下的瀑布。他觉得这孤石是活生生的,它懂得他,他也懂得它,正像李白所说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他决定找几个伙伴来,把它抬回去,立在车间外,这样他和它就可以日日相伴了。他给山石浇水、植苔,在山石周围培置小草,拾来断砖围出一块园地。山石上渐渐地生出紫褐的苔斑,石缝里冒出小小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