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二则 教案.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7217400 上传时间:2019-03-2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庄子》二则 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庄子》二则 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庄子》二则 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庄子》二则 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庄子》二则 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庄子》二则 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庄子》二则 教案.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庄子二则 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庄子及庄子的生平、思想。2.积累文言词语,准确翻译课文。3.理解文意,理清思路。(重点)4.把握寓言中的形象,理解寓意。(难点)5.品味精练、形象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浑沌之死一、新课导入同学们,“揠苗助长”“弄巧成拙”“大智若愚”这些成语你们都熟悉吗?那么谁愿意为大家讲述其中的故事呢?(学生自由发言。)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类似的成语故事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要学习庄子二则的第一则。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庄子(约公元前369公元前286 ),姓庄名周,字子林,战国中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文学家。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

2、,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但又宣扬虚无主义和宿命论。有庄子书传世。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言辞瑰奇,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先秦是古代寓言的产生期和第一个繁荣期。随着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学术空前繁荣,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大局面。在学术争鸣中,出现了用寓言故事反映政治哲学理想的倾向,把寓言看成是一种战胜论敌的 有效手段。当时,政治上还是一个分裂局面,也没有正 统思想和传统艺术形式的束缚,尽可以放胆言论而无所 顾忌。当时为了配合现实需要,通俗而广泛地宣传自己 的学说,各学派在吸取民间譬喻的基础上创作了大量的寓言故事。庄子寓言也正是在

3、这种大背景下出现的。三、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一)整体感知1 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意。2 理清课文结构。教师先选择或者学生推选一人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其他同学点评。学生再读课文,并在书上标好有几句话,再思考怎么分层比较合理。【交流点拨】第一层(第1句):交代主人公,巧妙有趣。第二层(第2 、3句):倏和忽打算报浑沌之恩,要为之开七窍。第三层(第 4句):浑沌死。(二)深层理解议一议课文内容。提示:教师可以将问题分解成以下小问题:寓言中出现了哪几个人物?他们分别叫什么?你能说说他们的含义吗?庄子为何给他们取这样的名字?【交流点拨】文中“倏、忽”意为急匆匆、神速的意思,代表有为,意在讽刺二神做

4、事快而不加思考。浑沌,聚合不分的样子,指天地未开辟前的自然状态,代表无为。以人的有为,来凿就自然的无为。有为的所谓成就,就是无为的死亡了。【交流点拨】他们想报答浑沌对他们的友善。(谋报浑沌之德)(三)走进主题浑沌之死蕴涵了什么道理?【交流点拨】庄子用“倏”和“忽”给“浑沌”开窍的 故事,比喻人的自我感觉中常常带有不可超越的功利 性,也就是说,庄子意在针砭人不能与万物自然相处。 庄子主张的浑沌之境,是真朴的自然之道。庄子认为顺应自然是生命真正的归宿和最高境界。以庄子的哲学 体系来理解其寓意,主要是无为而治,那么如果我们脱离庄周哲学体系去理解,纯粹把此文当作一般的寓言故事去解读,会给我们更多的启发

5、。教师可提示学生从各个角度去理解寓意,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适当总结。对客观事物不去作认真分析,调查研究,单凭主观热情,盲目好动,反而引出坏的结果。即不按规律办事,就会好心办坏事。做事快而不加思索,结果往往会事与愿违。告诫人们遇事要多动脑筋,多思考,尽量减少和避免决策上的失误。做事虽出于好心,但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可能会导致意想不到的相反结果。办事要看对象,勿把好事办成坏事。第二课时 学习呆若木鸡一、新课导入在先秦诸子之中,庄子的生活经历可谓是贫穷加上平淡,这就造就了他的自然、无为的哲学理想。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庄子的浑沌之死,了解了他清静无为、尊重生命自然状态的态度。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他的呆若

6、木鸡。二、合作学习讨论与展示 三、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 ( 一) 整体感知1 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文意。2 再读课文,理清结构。【交流点拨】呆若木鸡可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故事的开端养斗鸡。第二部分(第25段):故事的发展斗鸡的变化过程。 第三部分(第6段):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呆若木 鸡,不战而屈人之兵。(二)深层理解1 纪洧子驯的斗鸡经历了哪几个阶段?(从课文中找出原句)【交流点拨】第一阶段:方虚骄而恃气。第二阶段:犹应响影。第三阶段:犹疾视而盛气。第四阶段: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经历了四个阶段:恃气犹应疾视无变。2 纪渚子通过对斗鸡的观察训练,认为“几矣”,文中反映出“几矣”原

7、因的句子应是哪句?【交流点拨】“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3 斗鸡能使“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主要得益于什么?教师可提示学生从第一问的四个阶段人手考虑,如:第一阶段“未也”因为“方虚骄而恃气”,说明其身上存有骄气,而最后“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就主要得益于其首先去掉了这股骄气,踏踏实实了。【交流点拨】没有骄傲自满之气,没有盛气凌人之势,把浮躁和妄动收敛起来,把力量和气度凝聚于内,貌似木鸡,看似呆气,其实是精神内敛,修炼到家,具有大智若愚的灵气、游刃有余的大气。4文中的“德全”你如何理解?为人要去掉骄傲盛气,扎扎实实修养自身。遇事要细心观察,认真分析,要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欲速则不达,勿急于求成。

8、做任何事情都要全神贯注,专心致志,精神要达到最高境界。强调人的精神因素,精神因素是人的诸多因素中的首要因素。(三)走进主题你认为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交流点拨】本文意在提醒人们,做人要注重内在气质,不怒自威;治理国家要增强实力,不战而屈人之兵。只要精神内敛,修炼到家,就能百战不殆。由此亦可悟出人生的大道理:人们如不断绝急功近利之心,则易树敌,彼此仇视;如能消除急于求成的竞争心理,凭实力气定神闲地战胜竞争对手,乃为上策。(四)走进写法1善用寓言阐明一定道理。第一则可理解为不按照规律办事,会好心办坏事;也可理解为不考虑后果,结果弄巧成拙。第二则可理解为要把骄傲浮躁收敛起来,把力量气势凝聚于内,才

9、能修养到家。2想象奇幻,构思巧妙,文笔汪洋恣肆。浑沌之死中,倏、忽、浑沌三个形象以及倏、忽为浑沌开窍的故事想象大胆,妙不可言,浑然天成。3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庄子的很多寓言以他浪漫主义色彩和现实精神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以及有情节、有人物、有对话、有描写的艺术形式,启迪了后世的文学创作。呆若木鸡在写法上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4语言精练,意境开阔。两则寓言总共不到两百字,却写得意境深邃,简洁之至,寥寥数语,把倏、忽二神做事快而不加思考刻画了出来;把斗鸡由骄盛到似木鸡表现了出来。四、板书设计五、拓展延伸 关于寓言寓言是一种用故事来寄寓道理的文学体裁,是比喻的高级形式。它篇幅短小,具有明显的讽喻意义,以述说的故事为喻体,以阐述的教训和哲理为本体,具有极大的思想启示力量。其主题思想多是借小喻大,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此喻彼。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