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3越王差徐戈考.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7216352 上传时间:2019-03-29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3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0203越王差徐戈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0203越王差徐戈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0203越王差徐戈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0203越王差徐戈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0203越王差徐戈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0203越王差徐戈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203越王差徐戈考.doc(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越王差徐戈考董珊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http:/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淅川和尚岭春秋楚墓的发掘,华夏考古1992年3期114115、119130页。曹桂岑:河南淅川和尚岭、徐家岭楚墓发掘记,文物天地1992年6期1012页。张光裕、曹锦炎:东周鸟篆文字编315页,香港翰墨轩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中国青铜器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青铜器全集10东周4图版九四,图版说明35页,文物出版社,1998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淅川和尚岭与徐家岭楚墓46105页,大象出版社,2004年。1231、利簋(集成04131);2、子受编钟;3、差徐戈在古文字形体中,若有两重向上的对称斜笔“”,在演变时常常会

2、把下一重斜笔改造为“口”形,或者把“口”形反改造为斜笔,例如:12;3451、姜林母簋(集成03571) 拓本不清晰,此据金文编1243号字头下摹本。;2、伯多父盨(04419);3、颂簋(04338);4、颂簋,(04335);5、秦公镈(00267)子受编钟“昧”字所从“未”旁也经历了上述演变,然后又在“口”形中趁隙加短横。由于“昧爽”是个见于古书(书牧誓、武成、礼记内则、荀子哀公等篇)和铜器铭文(小盂鼎,集成02839;免簋,集成4240)的时分名称,由字形演变的解释加之以文例的限制,可确证子受编钟铭文的这个字形是“昧”字的一种特殊写法。同理,差徐戈铭文的“未”字是子受编钟“昧”字偏旁“

3、未”形中间短横拉长的写法。但戈铭“未”缺少上半部分的中竖,这可能是当时所习惯的一种简省写法。在铭文中两见的“乍”字形只有两笔,跟古文字中“乍”的一种简省写法相近:1234 561、2,差徐戈;3、4,攻吴王夫差剑079、086“乍”字,见吴越文字汇编136页365号“乍”字下;5、6、“怍”、“诈”,见曾侯乙方鉴缶(集成10000)春秋晚期吴越文字的“乍”可以写成“”诸形,从“乍”字的简化轨迹来看,差徐戈此字可释为“乍”。铭文中“司”、“攸”二字原皆作反书。按戈铭开始的那一面铭文多是正字,反面铭文多做反字。12解释了字形的问题,根据我的断句,铭文大意还是比较容易了解的。铭文是说:越邦之先王不曾

4、(未尝)居“乍金”这个地方,由“差徐”为王之世,开始能居于“乍金”,“差徐”因此铸造了这件元用戈,以修边疆。铭文“未得居”与“司(始)得居”互相照应,“司”应读为“始”(请参看古字通假会典392-394页“治与祠”、“诒与嗣”、“怡与嗣”、“台与嗣”等条下), 施谢捷先生告诉我,战国古玺有格言玺文“慎终如司”、“慎终若司”、“慎司”,“司”字都读为“始”。可见“未”、“司”二字释读均不误。“得”是个语气助词,词义比较虚,或可译为今语“能”。戈銘“就”古书常训为“至”、“到”、“逮至”,其后都要求处所地点之类的词作宾语,与差徐戈铭文有所不合。“就”可读为“由”,吕氏春秋下贤“就就乎其不肯(肯)自

5、是”高诱注:“就就,读如由与之由”。 按:“由与”即“犹豫”。孟子万章下“与乡人处,由由然不忍去也。” “由始”是古汉语常见的结构:郑伯由是始恶于王。(左传庄公二十一年)庭燎之百,由齐桓公始也。大夫之奏肆夏也,由赵文子始也。(礼记郊特牲)故梁楚之欢,由宋就始。(新序卷四杂事第四“梁有大夫宋就者”章)“差徐之为王”句的“之”是个结构助词,其作用是使主谓结构成为一个名词性词组, 王力:“之”、“其”构成的名词性词组,语言研究1984年第2期,收入王力语言学论文集487-497页,商务印书馆,2000年。做介词“就(由)”的介词宾语,介词结构“就差徐之为王”,充当“(差徐)司(始)得居乍金”的时间状

6、语成分。古汉语中以“之为”结构做时间状语的句子很多,例如左传昭公七年先叙前事“楚子之为令尹也,为王旌以田。”下文又讲到“及即位”等后来的事,可与戈铭“差徐之为王”相比较。古书凡讲君王“居”某地,“居”的后面常是国都名称。例如史记殷本纪:“汤始居亳,从 此乃“徙”之误字,参看注17。先王居,作帝诰。”又“河亶甲居相,祖乙迁于邢。”史记秦始皇本纪附秦纪详记历代秦君的居、葬地点,所居地都是所徙都名。可见,“居”的意义,有时与“迁”或“徙”相同。根据上述分析,“乍金”是越国都之名,“差徐”是越王名。此戈当定名为“越王差徐戈”,铭文记载了越王差徐迁都乍金之事。铭文最后一句“差徐以铸其元用戈,以修边土”是

7、承上文“始居乍金”而言,为了纪念徙都之事,越王差徐铸造了这件戈,幷用这件戈治理边疆。意思是永远保守邦土。二、差徐与乍金的考订我们先来看“差徐”相当于哪一位越王。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句践卒,子王鼫与立。王鼫与卒,子王不寿立。王不寿卒,子王翁立。王翁卒,子王翳立。王翳卒,子王之侯立。王之侯卒,子王无彊立。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在“子王之侯立”下引竹书纪年云(此据各版本校正,非中华书局排印版):翳三十三年迁于吴,三十六年七月太子诸咎弒其君翳,十月粤杀诸咎。粤滑,吴人立孚错枝为君。明年,大夫寺区定粤乱,立初无余之。十二年,寺区弟思弒其君莽安,次无颛立。无颛八年薨,是为菼蠋卯。接下来司马贞说:故庄子云“越人三弒

8、其君,子搜患之,逃乎丹穴不肯出,越人熏之以艾,乘以王舆”。乐资云“号曰无颛”。盖无颛后乃次无强也,则王之侯即初无余之也。 此处所谓“王之侯即初无余之”不正确。王之侯乃是无颛,这里暂存史记索隐旧文。陈逢衡竹书纪年集证卷四十五第八页引徐文镜竹书纪年统笺云无颛即王子搜。又杨宽战国史料编年辑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71页表引洪颐煊说“侯、搜声近而是一人、则王之侯亦即无颛,而非初无余之”,按洪颐煊着校本竹书纪年二卷,尽为陈逢衡竹书纪年集证所征引,但从竹书纪年集证未检得洪颐煊此说。我认为越王“差徐”乃是纪年所见名“初无余”的越王。先来说一下各版本史记索隐所见这位越王名字的异同。今中华书局排印本史记

9、之索隐引古本纪年作“无余之”, 中华书局本此无“初”字,根据是王国维古本竹书纪年辑校及今本竹书纪年疏证。按王国维此二书在近代研究纪年诸书中影响很大,但其治纪年,材料基本根据陈逢衡竹书纪年集证,却说“余惧后世复有陈逢衡辈为是纷纷也”(疏证序)。实际上王国维此二书在材料方面疏漏较多,远不及陈书丰赡有用。方诗铭、王修龄古本竹书纪年辑证引水泽利忠史记会注考证校补卷四一页五一:“存真作初无余之,辑校作无余之。宋耿秉本、黄善夫本、元彭寅翁本皆有初字。”南宋罗泌路史后记十三下罗苹注引纪年作“孚错枝一年,其大夫寺区定乱,立初无余。”今本竹书纪年同路史注。今据珍秦斋戈铭越王名“差徐”以校定各版本异同,可知宋耿秉

10、本、黄善夫本、元彭寅翁本史记、路史后记等作“初无余”不误。 疑索隐引纪年本作“明年,大夫寺区定粤乱,立初=无=余=(初无余。初无余)之十二年,寺区弟忠弒其君莽安,次无颛立。”“之”字本是个结构助词,可有可无,但因为“之”字引起断句错误,越王“初无余”的名字就成了“初无余之”。“徐”、“余”音通自然不必多说。按上古音声类“初”、“差”都属正齿音初纽,但韵部方面,“初”是鱼部字,“差”是歌部字。据古书及古文字材料所见,“差”声之字常常与鱼部字相通。在望山楚简一书的注释中,曾比较集中地举过这方面的例子,总结起来,计有:1、古书中当“病愈(愈)”讲的“瘥”字,在楚简中常常写作“”,从“”声,参看滕壬生

11、楚系简帛文字编629页,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7月。在秦简日书中或写作“酢”;2、国语鲁语上“宣公夏滥于泗渊”章“且夫山不槎蘖,泽不伐夭”,玉篇木部引此云:“槎,斫也,亦与查同。”“查”本是“樝”字的异体字,本写作从木、且声,作左右结构,隶变或作“查”。 太平御览卷九六六引庄子:“三王五帝之礼义法度,譬犹樝梨、橘柚,其味相反,而皆可适于口。”今本庄子天运“樝”作“柤”。3、玉篇鱼部又以鲊、为“鲝”字异体。4、文选西京赋“柞木剪棘”李善注“柞与槎同。”5、礼记曲礼下“盐曰咸鹾”之“鹾”在说文作“()”谓“咸也。从卤、省声。河内谓之,沛人言若虘。”6、马王堆1号汉墓遣策110号“助酒”及169

12、号“沮酒”,皆当读为周礼天官酒正“盎齐”释文所提到的“白醝酒”。7、说文“,沛国县。从邑、虘声。”小徐本加“今酇县”三字,史记萧相国世家“封为酂侯”集解“其属沛郡者音嵯。”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中文系:望山楚简(中华书局,1995年)页9495考释五O,页104105补正三。除了上述7例,还可以补充1例:8、西周金文在话语开始时常见的“”字,杨树达读为书、诗常见的叹词“嗟”,所举语音证据为尔雅释诂下:“嗟、咨,也”郭注:“今河北人曰嗟叹。音兔罝。”并释书费誓“徂兹淮夷、徐戎并兴”之“徂兹”为“嗟兹”、又以诗郑风褰裳“狂童之狂也且”句之“且”为叹词“嗟”置于句尾的用法。 杨树达:积微居金

13、文说(增订本)卷一“县妃簋跋”(2页)、卷二“全盂鼎跋”(41-42页),中华书局,1997年。由此可见,“差徐”可与“初无余”古音相对。至于“无”字也是鱼部字,应该是次要音节,在急读时可省略不记。 吴、越铜器人名常作三、四个字,音节数比古书记载的人名字数多。可参看潘悟云汉语历史音韵学第七章“古代汉语的音节类型”104118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章炳麟最早提出“一字重音说”,有些古音学家认为,上古汉语文字和音节的关系可能不都是一一对应的,一个字可能记录连续的几个音节,几个连续音节也可能分别记为几个字。这种情况常见于古代南方民族语言与汉字的对音关系上。根据这种看法,“初无余”的“无”是一个次要音节,所以可弱化并省略,记为“差(初)徐(余)”二字。据纪年,“初无余”立十二年被杀,又称“莽安”。根据杨宽考订,越王翳元年至三十六年,当在公元前四一至前三七五年;初无余元年至十二年,在公元前三七二至前三六一年。 杨宽:战国史料编年辑证75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由此看来,差徐戈的年代属战国中期早段。既然可确定“差徐”是初无余,那么戈铭所见越国国都名“乍金”应该是什么地点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