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word论文】中西哲学对“本体”问题之思考 【思想哲学专业论文】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8721634 上传时间:2017-09-2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word论文】中西哲学对“本体”问题之思考 【思想哲学专业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最新word论文】中西哲学对“本体”问题之思考 【思想哲学专业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最新word论文】中西哲学对“本体”问题之思考 【思想哲学专业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最新word论文】中西哲学对“本体”问题之思考 【思想哲学专业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最新word论文】中西哲学对“本体”问题之思考 【思想哲学专业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word论文】中西哲学对“本体”问题之思考 【思想哲学专业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word论文】中西哲学对“本体”问题之思考 【思想哲学专业论文】(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中西哲学对“本体”问题之思考 20 世纪即将结束,当人们回顾这一个世纪的哲学情形时,不免深深感到人们并未摆脱“物自体” , “本体”的困惑和萦绕。 不错,人们以为早已告别了“物自体” ,黑格尔的思辨哲学体系似乎早将康德的“物自体” “消化”掉了:“本质”通过“现象” “显现”出来,于是有“现象学”“显现学” 、 “现象学”到了现在,胡塞尔扬弃了黑格尔的“辩证的” 、“历史的” “过程” ,把“本质”与“现象”统一,看作是“直接的” ,无需任何外在的“符号”的介入, “本质”直接地“显现”出来,这才是“理念” 。 “消解”辩证的、历史的“过程” ,也就是“消解” “本质”与“现象”的界限, “

2、理念”不是,一个“思辨”的“概念” ,而是一种“生活(生命) ”的“体验” ;当胡塞尔把一切经验的、科学的“知识”都“括出去”时,留下的才是最纯粹的、最严格意义上的“事物”“回事物本身”竟然是现代现象学奠基人胡塞尔的口号,意味着现代现象学要“显现”的,和黑格尔一样,仍是那个“本质” 、 “本体” 、“物自体” 。 “现象学”“显现学”并不止于“表象” ,恰恰相反,它是对“表象”的一种扬弃,从“本质”的“显现”来说,现象学正是“本质论” 、 “本体论” 。 于是,从胡塞尔的现象学到海德格尔的“基本本体(存在)论”的过渡就是比较容易的事,因为胡塞尔本也不是停留在“现象”“表象”上,恰恰相反,他考虑

3、的是把“表象” “括出去”以后留下的“事物本身”的事。 当然,海德格尔不同于胡塞尔,他所理解的“事物本身”不是“理念” ,而是“存在” 。从“理念”的眼光看, “表象”世界经验世界、现实世界总有点那么“不对头” ,它本“不该”是这样,而“该”是那样,所以“理念”的世界,是一个“应该”的世界,是一个“理想”的世界,这一思路,是由康德开始,或更早从柏拉图开始到胡塞尔是一致的;“存在论(本体论) ”的思路则不同,它看出来的世界,是一个存在、本体的世界,即在万千“表象” 、 “经验”世界的后面或上面,有一个更深层、更纯粹的世界“在”那里。这就是“诸存在者”与“存在”的区分,是由亚里士多德开始了的思路。

4、 “理念论”和“存在论”都对“表象”“经验”世界取否定态度,但“理念论”的“本质”在“思想”“理想”里,是为“思想体” ,我们通常所谓“本体” (noumena) ,就是这个意思;但对“存在论”来说, “本质”不在“思想”里,它是比“表象”更真实的实在,是“实体” (*682?sub-stance) 。从这个意义来看, “理念论”强调“主体性” ,常对“世界”说“不” ;“存在论”则强调“客体性” (不一定是“对象性” ) ,常对“世界”说“是” 。 所以“现象学”不光讲“现象” ,而恰恰是要讲“本质” ;并不是要抛弃“本体” ,而恰恰是要“抓住” “本体” ,这样,它的口号才能是“回到事物本

5、身” 。 人为什么会不满足于“表象”“经验”世界?也就是问人为什么不满足于单纯的衣、食、住、行,而总觉得还有更深一层的“意义” “在”?人不是无缘无故地提出“物自身” 、 “本体”的问题,这个问题的提出,是有“理路(由) ”,有“根据”的。 康德说,我们的科学经验知识,一方面来自“感觉” ,由感官接受来的外来信息后被称作“感觉材料” (sense-data) ,另一方面有先于感觉的逻辑结构形式,这样“综合”起来,我们对“现象”界,就能“把握”住它们的规律。不2过在这个领域里我们只是“逆来顺受” ,并谈不到有“物自体”的问题。好在人不仅仅是一个“科学家” (认知者) ,而且还是一个“实践家” (

6、行动者) 。人为什么会行动?人之所以要“做事” ,说明了原有的“事”并不合我的“意” ,人的“实践” ,蕴含了一个对原有“现实”的“否定”意思在内。 “实践”根据的是“应该”的原则。根据这个原则,我们可以说,这“事”本不该“这样” ,于是我要“改造”它,使之成为“那样” 。 “应该”的原则,意味着有不同于“这样”的“那样” (另一个) “事” “在(思想里) 。这“另一个” (那样)的“事” ,就成了“应该”的“事” , “本该”的“事” ,于是“本来” “该”的“事”就和已经“这样”了的“事”相区别开来,在“应该” 、 “本该”的“理想” 、 “命令”中,“本体” 、 “本来该的事” 、 “

7、物自体”的问题就已蕴含在内,聪明人、有哲学头脑的人就会“感到”这个问题的存在,而有哲学训练的人就会由此提出一种学说和理论来研讨这个问题。康德就是这样的哲学家。 当然,康德讲的是一个“原则” ,而无关乎具体的“这样”或“那样”的事物,但“这样”不能“限定” “那样”在“实践” 、 “行动”和“应该”的领域里是非常明显的。就“原则”来讲,现存世界的一切的“这样” ,都“限制”不了“应该” ,因而,事实上, “应该” 、 “理想”上的那个“那样” ,同样也是“不受限制”的,因而是“不确定的” 。没有任何的“理想蓝图”是十全十美的,因而人类永远有权(有理由) “行动” 、 “实践” ,人永远有“改造”

8、 “这个” “世界”的权利。 “理念论”同时显示这样一个道理:事物本不像我们“感受”的那样,所以,恰恰是“物自身”保证了我们“自由” “行动”的权利。如果世界只是像“表象”“显示”的那样,则人的一切行动都只有“必然”环节的意义,而无“自由” 、“道德”的意义。 “物自身” 、 “本体” 、 “本质”问题的提出,是人的“自由”觉悟的表现,海德格尔把这个问题(不同于“存在者”的“存在”问题)的提出,叫做一件“大事” (Ereignis) 。 很多人并不意识到“本质” 、 “本体”问题的存在,有些人一辈子也不会提这个问题;然而绝大多数人总会或深或浅地“感受”到这个问题,说明这个问题确实客观存在。无论

9、愤世嫉俗、揭竿而起,或是消极遁世、浮生如云,或是沧海桑田、世态炎凉,或是金榜题名、衣锦荣归.所有一切人生之荣辱穷通,无不揭示出一个大于、强于“表象一经验”世界的“本体”世界之存在。这是“表象一经验”世界的“另一面” ,是古代希腊人说的“反宇宙” ,是一个“他者” 。 这个“他者” ,不依我的意志为转移,不是经验科学的对象,不能成为“知识” ,不能为“我”所“用” 。 “他者”大于、强于“我” 。 “我”是“有时限”的。古代希腊人坚信, “人”是“会死者” 。 “人”有许多的特性,譬如会说话,会思想,但最要紧的特性是“人”是“会死者” 。海德格尔告诉我们,一旦人有了这个“死”的觉悟, “人”就成

10、了“Dasein”而“Dasein”使“sein” “明”起来,也就是说,使“sein”这个问题明白地提了出来。并不是说,从此人就能够把握“sein” ,构成一套学问,形成一套“科学体系” ,来“教导”别人“sein 是个什么” 。sein、本体、本质、物自身不是经验科学的对象,早已为康德所揭示,而海德格尔所提出的,乃是这个问题之所以提出的另一个理路(理由、根据):Dasein 使 sein“明” 。 “人”只有把自己看作 Dasein,有了 Dasein 的觉悟(发现) ,就会确认:“有”一个“世界” “在”那里,或者说,有一个“本体” (sein) “在”那里, “本体”即是“在” ,即是

11、“物” (Ding)本身。Dasein 是受限制的,而 sein 则“不受限制” ,但又并非抽3象的,相反它是实实在在的,是“真(理) ”(Wahrheit) 。 对于“抽象” (abstract)的理论、公式、公理,人们只要“学习”就行,但对于实实在在的“真(理) ”,人们只能服从。sein 支配着“Dasein” 。sein是 Dasein 的“命运” ,Dasein 的“命运”掌握在作为“他者”的 sein 手里。 于是,列维纳说, “他者”不是“日月山川” ,而首先是“他” “人” 、 “他人”大于、强于“我” ,掌握“我”的“命运”的不是“天地” ,而是“他人” ,所以他从海德格尔的

12、思路出发,但得出不同的结论:“伦理学”早于“本体论” (存在论 ontology) ,因而“伦理”正是“原物理学” (形而上学,meta-physics) 。 西方的哲学从理论的深层次上回到了“伦理学”自然就是我们中国人很愿意看到的,尽管列维纳本人不愿意承认这种向东方哲学的靠拢,而认为他的学说能在柏拉图那里找到渊源,无求于东方。 其实,东方的思想,中因的传统思想,也并不限于“伦理学” 。它的思路,要比柏拉图、康德的“理念论”更为宽阔些,或许也没有“存在论”和“理念论”那样尖锐的对立,但中国的哲学思路,同样是“形而上”的。 我们汉语用“形而上”来译希腊的“metaphysics”是非常确切的。希

13、腊文“meta”或为“后” ,或为“元(原) ”或如海德格尔所释,为“超越” ,是指一种与“physics” ,的关系。希腊文这个字或译“自然” ,或译“生长” ,在我们中国人看来,大概就是“世上(间) ”的“万事万物” ,而所谓“世上(问) ”,也就是“地上” ,是“属” “地”的。就中国古代传统来说,凡“属地”的都为“形” ,是“完成”了的, “完形”了的, “成形”了的;而“不成形”的东西,或“未成形的”东西则只是“象”“象”是在“天”上的, “天蔷象”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在古代, “象”和“形”是有区别的。 “象”是“气象” ,如“风声鹤唳” 、“行云流水” , “云”在“天”上,而“水

14、”也是“天”上下来的, “象”是“不受限制”的,犹如希腊古代的?o “象”不能提供具体的“知识” ,因为它“不成形”或“未成形” ;但“象”却为人提供“消息” (message) , “预示”着“地上”事物如何“变化” ,它是“解释学” (Hermenutic)研究的课题。在古人看来, “天” 、 “支配”着“地” 、“天垂象” ,在这个意义上,是一种“象征” , “气象”为“气侯” 、 “征候” ,有所“预示” ,但不是“确定”的,不可“命名”的。 “象” “无名” ,因为它“无形” 。“无形”不等于“空无” ,不是绝对的无,而只是说, “不成形” 、 “未成形” ,实是未“成” 、 “形”

15、是“成”了的,确定的,可以“命名”的。 “山雨欲来风满楼” ,是一种“征候” ,所以“象”并不能光靠“视觉” 。 “形”是“视觉”性的,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当然也可以摸到、感到, “象”不仅要靠“视觉” ,而且要靠“心” (思) ,所以“象”不仅仅是“感觉” ,而且要“心思” 、去“领会”它。光是“看” “象” ,是没有意义的,所以“象”不能光是被动地(passive) “接受”(accepting,reception) ,而且要主动地(active)去“领会” 、 “会”是“会合”、 “迎接” (meet) ,是一种“应” ,所以对“象” ,不能是“感受” ,而是“感应” ,这或许就是汉

16、朝人讲“天人感应”的原因。 “感应”得来的不是“科学知识” ,把它当成了“科学” ,就成了“伪科学” 。 但是关于“象”的“感应” ,是“形而上”的,亦即在“形”之“上”的,是对“天”的一种“领会” 、 “理解” 。 “形而上学”乃是一种“象学” ,而不是“形学” ;“象”是“气象” 、 “征候” 、 “消息” ,所以也是“气象学” 、 “征候学” 、“消息学” (解释学) ,而不是“物理学” 、 “自然学” 。 在这种“学”的指导下,即有此种哲学意识的人,不仅“看”大千世界的形4形色色,而且还要“看”到在这形形色色“后面”或“上面”的“气候” 、 “消息”,从“显”的东西, “看”出“隐”的东西,从“现象” “看”到“本质” 、 “本体”、 “物自体” 。一切的艺术作品,作为艺术来说,都是通过“形”来“显示” (指示,zeigen,showdiscover)那个“本体”性的“象” ,会欣赏的人要从焚高的鞋、齐白石的“蟹”中“看”出它的“意目” “看”出另其中“万千气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哲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