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周练一 ---精校解析Word版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87216126 上传时间:2019-03-2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6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周练一 ---精校解析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河北省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周练一 ---精校解析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河北省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周练一 ---精校解析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河北省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周练一 ---精校解析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河北省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周练一 ---精校解析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省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周练一 ---精校解析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周练一 ---精校解析Word版(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张家口市第一中学高一必修一周练一历史试卷一、单项选择题1. 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A. 河南 B. 河北C. 陕西 D. 山东【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西周叛乱知识的记忆能力问题。“雅言”就是我国最早的古代通用语,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与方言相对而言。注意材料要求的是“雅言”最早起源于什么地方,一定是西周的统治中心,西周的都城是镐京,镐京在今天陕西境内,所以应该选择C项,其他选项都不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周代的统治2.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记载:“封建亲戚,以蕃屏周。”这

2、说明西周时期( )A. 皇权宗法化 B. 王权专制化C. 封国宗亲化 D. 王国同姓化【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皇权出现于秦朝皇帝制度建立时,故A项错误;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地方有很大独立性,王权没有形成专制,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分封制,在分封制下,诸侯采取宗法制继承爵位,故C项正确;西周分封的诸侯大多是同姓,但还有分封给先代帝王后代和功臣的诸侯国,故D项错误。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3.张荫麟在中国史纲一书中指出:“严格地说封建社会的要素是这样:在一个王室的属下,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每一个封君,虽然对于上级称臣,事实上是一个区域的世袭的统治者而兼地主”。材料中的“地主”和

3、后世相比,其特殊性主要在于A. 拥有世袭统治权B. 所属土地可以买卖C. 尊重上级的权威D. 属下人民归其管理【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西周分封制知识点。由材料关键信息“在一个王室的属下,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每一个封君”,材料揭示的是西周时期推行的分封制;再根据“是一个区域的世袭的统治者而兼地主”,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下的诸侯国拥有对所在封地的世袭统治权,A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提及土地买卖的问题,排除B;C项与材料的描述不符,排除;D项材料信息没有提及,排除。故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及其状况4.有学者在研究中国早期国家时注意到:周“克殷践奄,灭国数十

4、,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这表明A. 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B. 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C. 以分封制构架国家垂直管理地方形式D. 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答案】D【解析】由“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可以得出,西周建立之后,其分封的诸侯国主要有功臣和宗室贵戚统领,故选D;当时是贵族政治体制,故A不符合史实;题干说到的诸侯国不是以素养作为依据的,而且也不是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故排除B;分封制不是构建的国家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故C也不符合史实。点睛: 概念学习和理解是历

5、史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有些题目就是在偷换概念,考生如果不是很熟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很难做对,在考题选项设计中的偷换概念中导致理解失误而丢分。还有的题涉及的是几个概念的区分和准确理解,只有把握每个概念的具体含义才可以,这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就深入理解才能做对。这一题实际上是考查分封制的概念理解及其阶段特征。5.有学者指出:“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分封制A. 有利于强化国家意识B. 存在国家分裂的隐患C. 不利于维护宗族团结D. 益于树立周王的

6、权威【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表明分封制不利于强化国家意识,并存在国家分裂的隐患,故A项错误,B项正确;从材料“只知效忠于家”可知有利于维护宗族团结,故C项错误;材料“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体现周王的权威受到挑战,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提取材料的关键信息。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由此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即可。6.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礼记大学)有曰“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这说明春秋时期A. 家国同构是统治者的政治诉求B. 君父同伦掩盖了阶级等级差异C. 家国同构的观念业已深人入心D

7、. 宗法制和礼乐制度的紧密结合【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乐只君子,民之父母”的意思是欣悦欢乐的君子,是天下民众的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意思是民众所喜爱的东西你也喜爱,民众所厌恶的东西你也厌恶,这就叫做是天下民众的父母。由此可知,材料信息体现家国同构的政治诉求,故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阶级等级的相关理念,故B项错误;家国同构深入人心,与春秋时期礼坏乐崩的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礼乐制度的相关内容,故D项错误。【点睛】7.春秋晚期晋国大夫赵襄子一日之内拔擢中牟两位出身耕稼的读书人为大夫,并“予以田宅”。于是“中牟之民弃田圃而随文学者邑之半”。这一现象反

8、映了当时A. 官学兴盛人才辈出B. 贵族政治受到冲击C. 土地兼并井田瓦解D. 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题干所给信息“出身耕稼的读书人”和“中牟之民弃田圃而随文学者邑之半”可以看出由学在官府变为了学在民间,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也冲击了贵族的政治,故本题答案选B;A项错在“官学”;C项材料没体现;D项与材料无关。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贵族政治受到冲击8.荀子曰:“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为达到引文的效果,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A. 确立

9、至高无上的皇权制B. 设立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C. 设立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D. 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不可不略知也”可知,本题反映的是监察制度。秦始皇时期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故答案为C项。ABD三项表述都不符合题干主旨,均排除。【点睛】三公九卿制三公及其职能: a.丞相,承受皇帝之命,辅助皇帝掌管天下的行政的官; b.太尉,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吏; c.御史大夫,主要管理记事,其地位相当于副丞相,主要职责是管理图籍、奏章,监察文武百官。御史大夫下设御史中丞,掌管图书秘籍,同时监察文武官吏;侍御史,掌管文书;监御史,

10、中央派到地方各郡负责监督郡守的御史。9. 钱穆先生在其中国文化导论中说:“封建社会是各有封疆的,各各关闭在各自的格子里面诸侯们各自涨破了他们的各自格子,郡县的新国家,便逐渐形成,其姿态与性质,与旧的封建国家决然不同。到战国时,七国乃至九个大强国,几乎全是郡县的新国家了。”对此理解准确的是A. 分封的诸侯国是小国寡民B. 战国产生了中央集权国家C. 各国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D. 郡县出现适应了争霸需要【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料“各各关闭在各自的格子里面”并不能得出分封诸侯国是小国寡民,排除A;由材料“郡县的新国家,便逐渐形成,其姿态与性质,与旧的封建国家决然不

11、同。到战国时,七国乃至九个大强国,几乎全是郡县的新国家了”可知,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建立了新的制度,即产生了中央集权国家,B正确;材料并没有涉及郡县长官的任命问题,也没有体现了郡县出现的目的是为了争霸的需要,排除C、D。所以答案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战国时期的天下形势10.著名史学家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说:“中国历史,二千年前是封建政治,后二千年是郡县政治。”这两种“政治”的根本区别主要集中于A. 地方的管理方式上B. 选拔官员的方式上C. 经济政策的制定上D. 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上【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二千年前的表现封建政治的“封建”是“封邦建国,

12、以蕃屏周”,即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后二千年的郡县政治指的是秦朝之后在地方设立的郡县制。分封制下,受封诸侯在领地内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诸侯爵位由嫡长子继承;而郡县制下,地方由中央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免;因此,分封制和郡县制在地方管理方式上有根本区别,故A项正确。分封制的选官方式是世卿世禄制,而郡县制的选官方式是皇帝任命,但B项不属于根本区别,排除。分封制与郡县制是地方行政制度,两者的根本区别与经济政策无关,排除C。分封制与郡县制是地方行政制度,与民族关系无关,排除D。11. 西汉初年,刘邦封置诸侯王国封子弟为王,功臣为侯,并规定“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这表明刘邦推行分封制意在A. 加强对地方

13、的控制 B. 继承西周的政治体制C. 确保皇位传承稳固 D. 否定秦朝的政治体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说明刘邦推行分封制的目的主要在于去报皇位的稳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不是主要目的,故C项正确,A项错误;刘邦只是借鉴了西周的分封制,不是继承西周的政治制度,故B项错误;刘邦在推行分封制的同时还推行了郡县制,实行“郡国并行制”,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西汉政治制度郡国并行制12.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A. 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

14、废除B. 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C. 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D. 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答案】C【解析】三省六部原先是三个省之间权力相互牵制,材料中提到中级官吏出任宰相,尚书省地位下降,说明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故C项正确。三省六部制在唐朝一直存在,并没有被废除,故A项错误;材料中看不出行政效率提高,故B项错误;门下省是负责审核的,故D的表述与史实不符。13.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 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 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

15、会C. 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 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答案】C【解析】武则天时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就有加强皇权的色彩,而与此同时,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明显是为了更好地控制中央的官员,以加强皇权,故选C,排除A;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并没有使得这样的官员迅速晋升,只是给了其参与议政的权力和机会,故B不符合题意;题干中参与议政的宰相数量增多,是在弱化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而不是强化,故排除D。名师点睛:这一题考查考生对古代中国君主专制制度这一主干知识的理解和准确表达的能力,以武则天时代的皇权与相权关系为切入点,考查古代专制制度下,皇权对相权的压制和控制,考生需要对每一个选项逐一排查,发现与题干不一致的地方,然后选择表达最严密和准确的选项。武周时将中书省改为凤阁、门下省改为鸾台,二者为政务中枢,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即与凤阁、鸾台协商处理政务之意,故意味着参与议政的人员增多,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弱化,而皇权等于得到了强化。14.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