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大名县一中2019届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文科体育班)---精校解析Word版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87216031 上传时间:2019-03-29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0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大名县一中2019届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文科体育班)---精校解析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河北省大名县一中2019届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文科体育班)---精校解析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河北省大名县一中2019届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文科体育班)---精校解析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河北省大名县一中2019届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文科体育班)---精校解析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河北省大名县一中2019届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文科体育班)---精校解析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省大名县一中2019届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文科体育班)---精校解析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大名县一中2019届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文科体育班)---精校解析Word版(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三体育班第二次月考试题历 史考试时间:60分钟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共30小题,共60分)1.程天相说:“中国历史五千多年以来,所有改朝换代、革命成功,或是王朝的建立者,没有一位是状元出身的,知识分子出身的只有落第秀才。”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A. 考试内容单调乏味B. 考生知识局限C. 选用人才文化素养低D. 科举制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科举制选拔的人才很少反抗封建统治,说明科举制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D项正确。题干强调科举制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与科举考试内容不符,排除A。题干强调科举制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与考生知识局限无关,排除B。题干强调科举制有利于维护封

2、建统治,与人才文化素质高低无关,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D。2.下列未受到罗马法影响的是A. 雅典民主政治B. 英国权利法案C. 美国1787年宪法D.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答案】A【解析】【详解】罗马法指的是公元前6世纪末到公元7世纪的法律,雅典主要是民主政治,而且几乎与罗马法存在时间相同,甚至早于罗马法,显然不会受到罗马法影响,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近代西方欧美资产阶级法律制度和中国近现代法律均受到罗马法的影响,故B、C和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3.英国格言两个魔鬼胜过一个圣人,体现了民主宪政的特点。意思是让两个魔鬼友好地相处并相互制约,把恶作剧减少到最低的程度。这说明资产阶级代

3、议制的关键和核心是A. 全民参与B. 分权制衡C. 君主立宪D. 人民主权【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中的意思看,“两个魔鬼”之所以能胜过“一个圣人”的关键在于“相互制约”,才能“友好相处”,这说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关键和核心在于权力的制约和平衡。考点:本题考查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特点。点评:资产阶级代议制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热点,除了从整体把握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特点外,还要注意英、美、德、法四国确立政体的不同点。高考多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命题。4.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他感谢一场革命,就是因为从此可以不带辫子而自由自在。这场“革命”是指A. 辛亥革命B. 国民革命C. 文学革命D. 新民主主义革命【答

4、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断发易服开始全面展开,故本题选A。B、C、D与此现象无关。5.在瑞典作家扬米达尔的书中,记录了解放前某时期农民的感受:“国民党逃了,红军来了,我们分到了土地。从那时候起,日子好起来了。手上有土地,不用交租,我们就够吃了。”农民生活的变化直接得益于A. 北伐战争B. 遵义会议C. 南昌起义D. 土地革命【答案】D【解析】材料中“国民党逃了,红军来了,我们分到了土地”说明是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时期,故D正确;其他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6.有学者认为,1919年英、美、法控制着

5、整个世界;而100年之后,任何政治集团将不仅是由3个西方人组成,而是由世界7个或8个主要文明的核心国家的领导人所组成。这一观点成立的主要依据是A. 殖民体系瓦解,新兴力量崛起B. 国家利益冲突,意识形态对抗C. 国家实力消长,力量对比变化D. 区域集团发展,局部冲突加剧【答案】C【解析】材料说明一战后是英法美主导世界格局,“世界7个或8个主要文明的核心国家的领导人所组成”说明当今世界格局特点是多极化趋势增强,世界格局的变化说明国家实力消长,力量对比变化,C正确;殖民体系瓦解是20世纪末期,A错误;国家利益冲突,意识形态对抗是二战后初期世界格局特点,B错误;材料中论述的是世界格局多极化力量加强,

6、不是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故D项错误。7.“强者规田以千数,弱者曾无立锥之居。”这种现象的出现不利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为此封建国家采取的措施主要是A. “均田”或“限田”B. 废除土地私有制C. 取消农民的赋税D. 禁止租佃关系发展【答案】A【解析】“强者规田以千数,弱者曾无立锥之居”是指土地兼并,这会导致农民失去土地而衣食无着,所以容易引发社会动荡,危及统治,所以封建国家会采取措施以限制土地兼并,这就是“均田”或“限田”,故选A;封建政府是地主阶级的代表,所以不可能废除土地私有制或者禁止租佃关系发展,故排除BD;农民的赋税是封建政府的财政来源,所以政府也不会取消农民的赋税,故排除C。8.尉潦子

7、治本载:“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诸储。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上述材料无法体现:A. 男耕女织B. 自给自足C. 以家庭为单位D. 富足有余【答案】D【解析】材料体现出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特点,A、B、C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封建社会小农经济状态下,农民往往由于沉重的封建剥削和天灾人祸而破产,D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D符合题意,故选D。【名师点睛】根据“夫在芸耨,妻在机杼”判断材料反映的是小农经济,联系所学进行解答。9.据“清政府财政税收结构变化示意图”(注:厘金,旧时的一种商业税)可知,在19世纪中晚期A. 国家财政收入锐减B. 田赋总额大幅

8、度下降C. 民族工业迅速发展D. 对外贸易大幅攀升【答案】D【解析】【详解】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19世纪中晚期”即“1865-1888”年这个时段,分析可知,图表体现了农业税在减少,关税在1842年后逐渐增加,这说明对外贸易大幅攀升。故答案为D项。ABC项,图表无法体现,排除。【点睛】数据图表作为考查考生分析归纳问题能力的一种载体,是表达信息、反映事物发展变化趋势的一种重要形式。做此类题需注意:a.防止孤立考查数据,要将整个数据串联起来进行整体的、宏观的综合分析。b.发掘和利用材料中的时间信息。每一个数据都对应着相应的一个时间,时间能提示我们相对应的时代背景。10.从生产力发展的观点看,对中国

9、近代资本主义企业的“近代”认识正确的是A. 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 以利润为生产目的C. 由商人、资本家出资兴办D. 采用大机器生产方式【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近代”是从生产方式的角度说的。古代是以手工劳动为主,近代则是采用机器生产。故选D。A项是从产生的时间上说的;B项是从生产目的上说的;C项是从投资主体上说的,均角度分析错误。考点:近代民族工业点评:民族资本主义是考试的重点,主要体现在民族工业的产生、初步发展、繁荣时期、衰落时期这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发展的原因、表现、影响等几个方面,需要把握。11.19121919年,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这时的主要企业是A. 化学工业

10、B. 手工业C. 纺织业、面粉业等轻工业D. 重工业【答案】C【解析】19121919年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快的“短暂的春天”,这一时期面粉业和纺织业发展最快,其他一些轻工业也有相当发展。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与史实不符,排除A、B、D项。12.歌曲小燕子作于1957年,歌曲第二段的歌词为“小燕子,告诉你,明年这里更美丽,我们盖起了大工厂,装上了新机器,欢迎你长期住在这里!”这段材料告诉我们,歌曲的创作背景是A. 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B. “一五计划”C. “大跃进”D. 人民公社化运动【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的时间特征1957年和“我们盖起

11、大工厂,装上了新机器”说明了歌曲的创作背景是“一五计划”,答案选B,A C D三项与史实不符。考点: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点评:中国社会主义建立和发展道路的阶段特征非常明显,需要牢固把握以下几个阶段的分期界限: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巨大成就1953-1956年,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尤其是第三项内容又可分为三个阶段:19561966年的十年社会主义建设;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的巨大破坏和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13.1962年,中共中央通过的“农村十六条”指出:“人民公社社员的家庭副业,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部分。它附属于集体所有制

12、经济和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它们的助手。”中央制定这一政策是为了A. 打破“大锅饭”,实行按劳分配B. 减轻农民负担C. 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D. 改革经济体制【答案】C【解析】1962年,中共中央开始在农村进行经济调整,意即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1962年只是调整而未打破“大锅饭”,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是调整经济而非减轻农民负担,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是调整经济而非改革经济体制,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14.1992年被人们称为中国30年改革进程标志性的分水岭。“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l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

13、”作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党和政府A. 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B. 肯定了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C. 形成了立体全面的开放格局D. 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答案】D【解析】题干材料大意是:1992年之前中国改革没有目标与方向,1992年之后找到了目标,找到了方向。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故答案为D。A是十一届三中全会;B是经济体制改革;C是对外开放,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15.晚清时期,中国女报介绍西方杰出女性时,逐渐从贤妻、孝女转向女爱国者、女政治家。这种变化表明A. 革命取代改良成

14、为社会主流思潮B. 辛亥革命成功使女子获得了解放C. 女性的政治地位已与男性完全平等D. 女报逐渐担当起国民教育的职责【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中国女报从介绍“贤妻、孝女”转向“女爱国者、女政治家”,反映了女报从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到接受西方的民主思想。通过向妇女介绍西方的“女爱国者、女政治家”,培养妇女的公民意识和参政意识。材料并未涉及革命与改良思想,女报的变化也发生在辛亥革命之前(晚清时期),排除A、B项;晚清时期女性的政治地位有所提高,但并不能与男性完全平等,C项表述错误;故选D。考点:近代社会习俗的变迁点评:生活和习俗的变迁是社会的缩影,要将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中国社会发展变

15、化的大背景之下,使学生认识到它的发生是必然的,同时,它的特点也是时代造就的,从而受到唯物史观教育。16.据19281933年的统计,中国城市的离婚案件日益增多,离婚法论、中华民国民法第四编亲属等法律书籍销量增长。不少主动提出离婚的女性,都聘请律师,通过诉讼请求增加赡养费。对此解读准确的是A. 西方法律开始传人中国B. 北洋政府加强法治建设C. 受新文化运动影响城乡各地离婚较为普遍D. 婚姻观念中法律意识增强【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离婚案件增多,反映出观念的变化。法律书籍增长,女性聘请律师,反映出法律意识增强,运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D项正确。19281933年是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B项时间不准确。AC表述不准确。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婚姻17.著名学者彭慕兰认为,与其说工业革命创造了新的财富,不如说新的财富的发现导致并推动了工业革命,因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来源于两个方向的驱动:“向下”和“向外”。“向下”是指挖煤,“向外”是指A. 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