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典诗词中的月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8720733 上传时间:2017-09-2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6.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古典诗词中的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论古典诗词中的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论古典诗词中的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论古典诗词中的月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论古典诗词中的月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古典诗词中的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古典诗词中的月(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古典诗词中“月”的意象【摘要】月亮作为在中国诗词发展进程中使用的悠久的意象之一,对于中国文学,尤其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意境塑造、感物抒怀以及托物言志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历代文人墨客借明月以自比,咏叹出无数的千古佳句。本文从个人情感、为国效力以及人生境界三个维度深入思考“月”之意象给中国的古典诗词所带来的难以估量的影响和价值。【关键字】 古典诗词 月 意象在中国文学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数不清的文学意象贯穿其中,犹如无数的浪花在翻腾。这些意象中“秋”代表精神的气息、“雁”代表归思的热切、“柳”代表着临别的不舍,“云”则代表着无与伦比的空灵。而在这些“浪花”中有一朵是最美丽的,那就是今天我们所重点探

2、讨的月之意象。无论是曹操的“明明如月,何日可掇。”,还是谢灵运的“明月照积雪”,抑或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甚至苏轼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迁客骚人,或喜或悲,或忧或乐,明月都能成为他们的作品中永恒的话题,盛世的豪迈,颓世的忧愁,这一切的一切都没有改变月亮作为它独特、多样、因物赋形的特征。当一轮明月高挂天空,仲晦的豪迈,东坡的旷达,摩诘的禅趣,阆仙的悠远,时光已过千年,而我们揣摩着月的意象,以它为时空的桥梁,竟然使作为现代人的我们能和他们意境相通。不禁让人感叹意象的伟大力量,而就古典诗词中“月”之意象的类别而言,大体可分为三种,以下我们就对此详加论述:一、抒发作

3、者个人情感的意象。中国古典诗歌一向以含蓄蕴藉为美,诗人往往不直抒胸臆,而是寄情于物、托物言志,创造出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境界。当天边的一轮圆月打上了诗人主观情感的烙印后,就不再是客观存在的无意识的事物,而是能动地反映了诗人思想情感的意象,“月”的意象在这方面总结起来有五点:其一是借“月”的意象表现作者对于自然世界的思考。 作者通过月亮表达的思考是双重的,一方面借月亮的意象思考如何正确看待大自然。例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潋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和“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里的“

4、月”反映的是内心的宁静和对天地寄予无限希望的真实流露。李白的“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则把月亮升华到了晶莹剔透的境界,以自然的纯洁对应人心灵的纯洁。把月亮作为最美好、最纯洁的象征。而在另一方面,由于在人类的印象中,月的盈亏往往又与圆满、欠缺等事物相联系,所以借月亮表现的是对茕茕孑立,回避自然,消极出世的思考。尽管曹丕早有了“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的诗句,谢灵运也写过“明月照积雪,北风劲且哀”等哀愁的诗句,但是对月抒发愁苦的思索在历代的诗歌中依然有很大的反映。除了人们熟知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以外,还有“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的凄恻孤寂;“今夜

5、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蕴藉深沉;“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的潸潸泪下在历代文人的笔下,月作为人类对于自然的思考所表露的意象,构思巧妙而想象丰富,笔法空灵而抒情婉转,从而获得了后人极高的评价和不朽的艺术生命力其二是送别之作中以“月”体现离别的意象。 古人离别之苦甚于其他,“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离别时的那种落寞与惆怅的心情是无以言表的,面对即将离去的亲朋好友,只能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此时此刻的月亮相应的更带有几分凄切伤感的色调。由于古代交通和通讯不发达,往往劝君更尽一杯酒之时就是今生诀别之日,因而这些送别作品中所写的月亮都具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点,即“月”

6、的意象都并非“圆月”、“满月”,而是“残月”、“新月”。萋萋满别情,对于这一点,我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是从纯自然科学角度分析,古人远行时,大多启程于黎明之时甚至夜半时分,此时月将西斜,月亮表现出来的特点便是残缺的、朦胧的,因此,运用“残月”、“新月”等意象是符合实际的,是对现实世界的客观描写。二是从心理角度分析,“残”与“缺”同意,“残月”即“缺月”,“残月”与“新月”这些都是不团圆的象征,所以,天边显现的一弯钩月,正是对应了分离的痛楚,是离别之人内心伤感的生动而贴切的写照。其三是关于“月”的情爱意象。 古人认为天人感应,因而月就变成了心中爱情的倾诉对象。恋人孤枕难眠,夜之将半,能陪自

7、己的或许就只有那天边的那一轮圆月了。对月形单,多少人在月的柔光中继续着自己梦一般的爱情。爱情作为人类文学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在历代诗词中占有很大一部分空间,那些描写男女间纯真爱情生活的作品,读来让人有一种纯朴温馨之感,回味无穷。而在这类表达爱情的诗词作品中,“月”的意象除了用来烘托渲染幽会时那种恬静温馨、柔情蜜意的氛围之外,也是借月亮的皎洁无瑕来象征青年男女间爱情的纯真,给人以美的享受。“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缠绵,“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悲凉,“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的寂寥,情到深处,月便自然与情爱相连了。月是一种表达情与爱的最佳寄寓和祝愿。孟郊的“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古别怨),张九龄

8、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深挚的情与爱,化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凄美祝愿。月是爱的禅意、爱的见证。无论是狂羁洒脱的李太白,还是情意绵绵的李义山,还有那忧患郁抑的少陵野老,都拒绝不了月光的见证,在月光的温抚下,还原人的本真。那一刻,骚客的失落,才子的多情,都一一呈示在纤尘不染的月光下,倾听爱情的下落和心音。细分而言,在写年轻人热恋、才子佳人相会的诗词中,唐人的情怀壮阔而空灵,情爱自然也甚是炽热而浓烈。“待月西厢下”的痴心难耐,“落月满屋梁”的空虚落寞,“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的一往情深。记得有人说过爱情是人类最高尚的情感,月光皓照下的浩茫天穹,无形之中化为了相思

9、的成因并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相比之下,宋代人填词则更直白,“携手看花深径,扶肩待月斜廊。”这两句极其生动地写出了男女欢会时在花光月影环境中卿卿我我、情意绵绵的情态,给人以温馨和美的印象。而“闲云归后,月在庭花旧栏角。”又为读者点明了情人幽会的地点环境:云中之月,月下之花,共同构成了一幅优美和谐的图画,呈现出一种迷离徜恍、令人心醉的独特的月夜意境。由此可见,月的意象与花组合是男女爱情的象征。而在恋人彼此分别之后,思念伊人或是闺中含嗔就变成了“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月光引起的情思萦绕着爱的惆怅和迷惘。在那“阶下清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时,情人的思念中又该凭添几重愁苦!于是凄迷的月

10、光自然又成为无尽相思的时空了。况且爱情往往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尤其是因为我国作为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历史的国家,在森严的等级制和严格的家长制束缚中,连男子都要遵守许多封建礼法,就更不必说女子了,因此常常出现由于受制于封建礼教而出现有情人难成眷属的情况,结果心中的凄苦无处表达,只好以月为心目中的佳偶,对月抒情,倍加呵护。因而在这类作品中,“月”的意象变得美丽而朦胧,色调也较明朗,不再给人以忧伤的感觉,而且往往与“花”相映,充满了诗情画意。如张先的诉衷情:“花前月下暂相逢。苦恨阻从容。何况酒醒梦断,花谢月朦胧。花不尽,月无穷。两心同。此时愿作,杨柳千丝,绊惹春风。”全词用月的意象贯串而成,借“花

11、前月下”象征昔日相恋,借“花谢月朦胧”象征爱情受阻,借“花不尽,月无穷”象征对爱情的美好期愿与执着追求,我们的先人就是这样通过月的意象所显示出的不同象征意义而表现其情感精神所经历的变化。当然,时间的冲刷也许会消磨和冲淡爱情,“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那个相偎相依的月下倩影,哪里再可寻回?即若唤回,恐也不是彼时情怀了。佳人已去,往事如烟,空留丝丝缕缕的旧踪如同袅袅飘开在爱情失落的天际。若如此,在伊人已逝的情人眼里,故去的人影,只会余下“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的苍凉萧瑟了。爱情在凄迷的月色、催人肠断的钟声的烘托下,更为凄婉欲绝。月犹如此,情以何堪!只好徒作“长恨绵绵无绝期”的黯

12、然神伤。此时此刻,月光温抚下的天际中,所飘荡的惟有那对往事的深深怀念了。其四是用“月”来抒发思乡怀远之情。 人们以月圆比喻人的团圆,以月缺比喻人的离别。当游子征人身处异乡,望月怀远,“月亮”象征的思念就包括思念家人、思念故乡等等。最有代表性的自然是那耳熟能详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和“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了。因为千里共月,最易引起怀远之情,无论他乡游子其身在何处,日暮乡关,断肠人都在海角天涯。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然而对于漂泊在外的游子和戍边的征人来说,泪却是常流的,有谁能抵御那久别家乡亲人的孤独之苦呢?“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从中我们可以想象出一个人对着一盏孤灯,凝望天

13、空中那轮唯一与自己相伴的明月,凄清寂寞,百无聊赖,独自在漫漫长夜中咀嚼着分离的痛苦,这种情景是何等的凄婉欲绝!设身处地想想,男人尚且如此,更不用说那些多愁善感的女子了。“明月,明月,照得离人愁绝。”满月之夜,清辉照人,月下花前,本应是情侣们倾诉衷肠的美景良辰,但对于因为情人或丈夫的远征行役而不得不独守空房的女子来说却是最容易触景生情,勾起相思的痛苦,离别的愁绪,独居的孤寂。因此,在唐诗宋词中明月似乎与离人,尤其是思妇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借明月来烘托她们的离愁别恨以及深深的怨情的思妇词俯拾皆是,如“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等这些词句中的月往往与“楼阁

14、”、“朱阑”相映,塑造了一位倚栏望月的思妇形象。在明亮如霜雪般的月光中,楼阁会显得更加高大和孤立,此时登楼远眺,可见思妇是何等急切地盼望丈夫归来,真是“皓月泻寒光,断人肠!”这样,以月明表现夜静,又以高楼静夜反衬出女子内心的思潮汹涌,从而进一步突现了人的孤独。其五是怀古、亡国之作中的“月”。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虽然年年花开,岁岁月圆,但常常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物是人非,如今之明月,犹当时之明月,可如今之人却已大异于当时了。面对依旧高悬于天际的明月,此刻心中难免会涌上一种凄楚的感觉,对那难以预料的世事变迁,也许只有明月才能作证,“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

15、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姜夔这首以凭吊六代繁华的消逝来寄寓现实感慨的怀古之词,一方面展现了日暮时分扬州古城的全景,一方面又在这些景物的描写中暗寓了历史沧桑之感,词人面对那象征着滚滚而去的历史长河的“无情”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如今,那轮曾照二十四桥的明月,依然照临着这座历尽沧桑的城市,但“扬一益二”的江左繁华均随波流逝,眼前的扬州古城,是否还能重演过去辉煌的一幕呢?全词意境就是借着这悬挂于二十四桥之上的那一弯明月而显现出来的。试想,如果全词中不用“月”这一关键的意象来扮演历史见证人的角色,那么又怎能反衬出繁华易逝呢?再以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为例,“小楼昨夜又东

16、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同样也是以秋月之无休无止与人世间多少“往事”的短暂无常相对比。李煌作为一个“不恤政事”的亡国之君,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可是作为一代词帝,他却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感人肺腑的血泪文字。他的词作之所以传诵千古,就在于他对于“月”这一意象的深刻体会与艺术把握。在他的亡国词中总是少不了月的,还有如:“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今年华市灯罗列,好灯争奈人心别。人前不敢分明说。不忍抬头,羞见旧时月。”、“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笛在月明楼。”“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拢。”等等。这些“月”都带有亡国之悲,笼罩在无限哀婉凄凉的情境之中。二、以“月”体现为国效力边塞意象月在文学作品中构成的富有美感的独特环境,是人工创造的环境所无法比拟的。“边塞”、“明月”“关”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性质的联系,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整体,因而边塞诗的创作往往离不开“明月”的塑造。无论征人思家、思妇怀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