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讲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创新课件必修120180423335

上传人:xuz****an 文档编号:87143850 上传时间:2019-03-27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2.5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讲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创新课件必修120180423335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讲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创新课件必修120180423335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讲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创新课件必修120180423335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讲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创新课件必修120180423335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讲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创新课件必修120180423335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讲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创新课件必修12018042333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讲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创新课件必修120180423335(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讲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 迁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必考加试),考点一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必考) 考点梳理 1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1)地球生物进化的一般序列(a),(2)生物进化对地球环境的改造(b) 在生命出现以前,地球表层的发展主要是_演化过程;在生命出现以后,_即生物演化,则扮演了极其活跃的角色。 具有光合作用功能的生物的出现和发展,使大量的自由氧释放到环境中,改变了大气的性质,促使地理环境从无氧环境向有氧环境转变,对地表环境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真核细胞生物出现以后,因为藻类的光合作用效率大大提高,从而加速了自由氧在海洋和大气中的积累,也使太阳紫外线辐射强度大大

2、减弱,扩大和改善了生物的生存环境。 从古生代寒武纪开始,大量无脊椎动物出现在地球表层,由此揭开了欣欣向荣的生物系统演化进程的序幕。,有机进化,化学,(3)环境变迁对地球生物的影响 在地质历史时期,经历过一些不利于生物生存的环境变化阶段,导致大量生物物种衰退和灭绝。_和_,是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古生代末期,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种类(如三叶虫等)灭绝了,脊椎动物中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则全部灭绝,蕨类植物(陆上孢子植物)明显衰退。在中生代末期,除了盛极一时的恐龙突然从地球上完全销声匿迹外,海洋中有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种类也灭绝了。,古生代末期,中生代末期,2人类

3、活动对环境的作用(c),(1)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人类在自身不断发展的同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也愈来愈大。 (2)产业革命以来,人类对_的大规模开发利用,造成自然地理环境前所未有的显著变化。 (3)作为人地关系的主导因素,人类活动已经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因此,人类必须尊重和顺应_ _,注重协调社会经济建设与_的关系。,自然资源,自然,规律,环境生态保护,(2015浙江省7月学考)读“生物出现以来地球大气中的CO2、O2含量变化示意图”。完成12题。,1在地质历史时期,出现最早的是( ),A蓝藻 B蕨类植物 C裸子植物 D被子植物,2地球上生物出现后( ),AO2的含量

4、上升 BCO2的含量不断上升 CO2和CO2含量保持稳定 DO2和CO2含量变化呈正相关,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知,在地质历史时期,出现最早的是在海洋中的单细胞生物(海生藻类)蓝藻。第2题,地球上具有光合作用功能的生物的出现和发展,使大量的自由氧释放到环境中,改变了大气的性质,促使地理环境从无氧环境向有氧环境转变,对地表环境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答案 1.A 2.A,考点专练,1在中生代白垩纪地层中可能发现的化石是( ),A大象化石 B恐龙化石 C三叶虫化石 D金丝猴化石,2随着环境变迁,生物在不断进化。新生代时期生物发展阶段进入( ),A爬行动物时代 B哺乳动物时代 C海生藻类时代 D裸子植

5、物时代,解析 第1题,中生代是爬行动物时代,恐龙盛行,其在中生代末期白垩纪灭绝。三叶虫是海生无脊椎动物,在古生代末期灭绝。大象和金丝猴是哺乳动物,生活在新生代第三纪以来。第2题,生物发展阶段进入哺乳动物时代是新生代时期;进入爬行动物时代是中生代;进入海生藻类时代是元古代;进入裸子植物时代是古生代末期。 答案 1.B 2.B,3(2017嘉兴3月选考测试)下列生物始现于中生代的是( ),A爬行动物 B哺乳动物 C海生藻类 D孢子植物 解析 始现于中生代的生物是爬行动物。 答案 A,4在生命出现以前,地球表层的发展主要是( ),A物理演化过程 B化学演化过程 C生物演化过程 D大气演化过程 解析

6、在生命出现以前,地球表层的发展主要是化学演化过程。 答案 B,(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b加试) 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_圈、人类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具体含义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每一要素都作为_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_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地理环境,还会对_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考点二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必考加试) 考点梳理 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生物,整体,整体,其他地区,(2)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c加试) 构成地理环境的大

7、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不断地进行着能量交换与物质迁移,推动地理环境的整体发展变化。其内在联系如图所示:,2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以土壤形成为例,(1)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a加试) 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有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人类活动等,其中母质和地形是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气候和生物则是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 (2)不同自然因素对土壤发育和性状的作用(b加试),水热状况,岩石风化过程,有机物质,土壤肥力,物质、能量,3.自然资源利用对环境整体性的影响(b加试),(1)人类利用自然资

8、源,其实就是利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 _,从而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2)各地区之间的自然资源是相互影响的。人类在某一地区的资源开发行为,也有可能造成其他相关地区环境要素的变化。 (3)_ 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合,也影响其他环境要素。,要素,不可更新,考点突破 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2.举例分析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例1 (20174月选考)下图为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完成(1)(2)题。,(1)图中至代表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大气、生物、地质、地形、水文要素,其中对土壤形成比较稳定的影响要素是( ) A B C D,(2)图示区域( ) A土壤肥力与生物

9、活动密切相关 B山坡上土壤厚度一般大于河谷 C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 D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高于草地,解析 第(1)题,本题主要考查小尺度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就某个小尺度区域来说,地形和地质条件是相对稳定的,所以对土壤的形成影响比较稳定。而当砍伐森林、开垦坡地、过度放牧后,植被减少,水文要素受到影响,水土流失,土壤贫瘠,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减弱,对空气质量也会产生影响。故答案为C。第(2)题,本题主要考查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土壤的肥力形成得益于生物活动;山坡会受到流水的冲刷,土壤在河谷易沉积;土壤的矿物养分来自于成土母质;森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一般低于草地。 答案 (1)C (

10、2)A,例2 (加试题)下图为R河流域及周边地区图。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R河塑造了世界著名的大峡谷,峡谷平均深度达1 600 m。R河中上游地区年降水量约为250500 mm,下游地区年降水量一般不足100 mm。甲国在R河干支流上修建了近百座水库和大型引水工程,促进了该国西部的城市和工农业发展。,(1)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R河径流量减小对下游自然环境的影响。 (2)R河大峡谷呈现出谷底荒漠、北壁林木苍翠、南壁植物稀少的景观,分别说明其成因。,解析 第(1)题,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揭示了构成环境的各地理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故某一要素的变化必然引起其他各要素的变化。

11、河流径流的减少,会影响地下水的水位、水质,影响沿岸地区的土壤肥力,影响河口地区的渔业生产,影响河口地区的外力作用等。第(2)题,根据R河大峡谷所处的位置,可判断出影响大峡谷不同部位的气流状况,从而得出不同部位降水量的差异,进而分析不同部位植被差异的原因。从图中可知大峡谷远离海洋,深居内陆,且河谷受下沉气流影响,大气增温减湿,从而形成荒漠景观。峡谷两壁植被差异由降水差异引起,由此可判断为迎风坡与背风坡差异所造成。,答案 (1)径流量减小,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倒灌,土壤盐碱化加剧,水质变差;来水来沙的减少,使沿岸土地肥力下降,河口附近海域渔业资源减少;海水入侵,海岸线侵蚀加剧;湿地减少,影响动植物的

12、生长与栖息;蒸发旺盛,气候更加干旱,大陆性增强;荒漠化加剧,下游生态环境趋向恶化。 (2)大峡谷深居内陆,谷底受下沉气流控制,降水稀少,形成荒漠景观;北壁为湿润气流的迎风坡,降水多,林木苍翠;南壁为背风坡,降水少,植物稀少。,A母质 B气候 C地形 D生物 解析 在各种成土因素中,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答案 D,考点专练 1各种成土因素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2015浙江省9月学考测试卷)自然界的碳处于不断的循环之中。下图为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23题。,2碳循环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地域性 B差异性 C无序性 D整体性,3人类影响大气CO2含量的主要环节

13、是( ),A B C D 解析 第2题,碳循环与火山、生物、岩石等地理要素密切相关,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3题,人类燃烧化石燃料,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 答案 2.D 3.B,读海南岛五指山景观图,回答46题。,4图中表示陆地环境组成的要素有( ),气候 地壳 地貌 水文 生物 土壤 人类 A B C D,5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地球各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图示景观包含的圈层有( ),大气圈 地幔圈 岩石圈 水圈 生物圈 A B C D,6图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A区域性 B整体性 C差异性 D持续性 解析 第4题,组成自然环境的要素是气候、地貌(地形)、水文、生物、土

14、壤等,但地壳和人类不属于自然环境的要素。第5题,图中包含圈层有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第6题,图中气候、地貌、水文、生物土壤等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答案 4.B 5.D 6.B,7(加试题)读甲、乙两幅区域图,完成下列问题。,(1)试分析江汉平原湖泊面积缩小对周围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 (2)根据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乙图中贺兰山以西植被减少导致的影响。,解析 第(1)题,湖泊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有调节气候(对气温和降水都有明显的影响)及调节河流径流量的功能,能够净化水体、保持生物多样性等。如湖泊面积减小,部分湖泊变为陆地,气候的大陆性则增强,洪涝灾害多发,水体净化能力减弱,生物多样性随之减少,这体现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原理。第(2)题,某一地理因素的变化将引发其他地理因素的变化。,答案 (1)气候大陆性增强(气温变化增大;降水减少,变率增大);对河流调节作用下降;水体净化能力下降;影响水生生物生存;湿地景观演化为陆地景观。 (2)贺兰山以西植被减少,涵养水源的能力降低,下渗减弱,蒸发增强,地面变得干燥,植物的蒸腾作用则减弱,空气的湿度降低,降水减少,会加剧荒漠化的趋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