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译注》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7083243 上传时间:2019-03-2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译注》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大学译注》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大学译注》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大学译注》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大学译注》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译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译注》(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学译注 【原文】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5。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6;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0,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1。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12。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14。【注释】 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大学

2、”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古人8岁习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15岁习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所以,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2、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用,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用,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3、亲民:根据后面的

3、“传”文,“亲”应为“新”,即革新、弃旧图新。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4、知止:知道目标的所在。止的原意是停止,在即停止的地方,这里引申为“要达到的目标”。5、得:收获。6、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睦睦、蒸蒸日上,兴旺发达。古人宗法观念强烈,宗法制度森严,因此,这里的家更多的是指家族。这个家族可能有成百上千的成员。7、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8、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9、格物:格是学习研究的意思,指认识、研究万事万物。10、庶人:指平民百姓。11、是:都是。本指根本。12、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13、厚者薄:该重视的不重视。薄者厚:不该重视

4、的却加以重视。14、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没有这样的道理、事情、做法等。 【译文】 至高无上的道德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了解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思安定;心思安定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细才能够有所收获。万事万物都有根本与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与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族和家庭;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族和家庭,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 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

5、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的内在本质。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族和家庭;管理好家族和家庭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君主,下至平民,人人都要以修养自身的品性为根本。若其根本混乱,而结果良好是不可能的(指没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这一系列的修练,最终却能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的结果是不可能的)。忽视本该重视的,重视本该轻视的,却想做好事情也是不可能的(指

6、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同样是是不可能的)【原文】 康诰1曰:“克明德。”2大甲3曰:“顾諟天之明命。”4帝典5曰:“克明峻德。”6皆自明也。7【注释】 1、康诰:尚书周书中的一篇。尚书是上古历史文献和追述古代事迹的文章汇编,是”五经”之一,称为“书经”。全书分为虞书、 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大学中有多处对尚书的引用。3、大甲:即太甲,尚书商书中的一篇,古文中大和太在很多地方相通。4、顾:思念。是:此。明命:光明的禀性。5、帝典:即尧典,尚书虞书中的一篇。6、克明峻德:尧典原句为“克明俊德”。俊:与“峻”相通,意为大、崇高等。7、皆:都,指前面所引的几句话。【译文】 康诰说:“能

7、够弘扬光明的品德。”太甲说:“念念不忘这上天赋予的光明禀性。”尧典说:“能够弘扬崇高的品德。”这些都是说要自己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原文】 汤之盘铭1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2康诰曰:“作新民。”3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4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5。【注释】 1、汤:即成汤,商朝的开国君主。盘铭:刻在器皿上用来警戒自己的箴言 。这里的器皿是指商汤的洗澡盆。2、苟:如果。新:这里的本义是指洗澡除去身体上的污垢,使身体焕然一新,引申义则是指行精神上的弃旧图新。3、作:振作,激励。新民:即“经”里面说的“亲民”,实应为“新民”,意思是“使民新”,也就是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4、“诗曰”

8、句:这里的诗指诗经大雅文王。周,周朝。旧邦,旧国。其命,指周朝所禀承的天命。维:语助词,无意义。5、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无处不追求完善。是故,所以。君子,有时候指贵族,有时指品德高尚的人,根据上下文不同的语言环境而有不同的意思,“君子”与“小人”相对,此处的“小人”并不是现代汉语语境中的含义,而是指未受教化的普通百姓。【译文】 商汤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说:“如果能够某一天洗澡沐浴使自己焕然一新,就应保持天天洗澡沐浴使自己焕然一新,(甚至)每天洗了又洗,新了又新。”康诰说:“激励国人弃旧图新。”诗经说:“周虽是存在已久的国家,但却随时禀承新的天命。”所以,品德高尚的人追求真理时

9、是不留一点余地的。【原文】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1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2。”子日:“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3。”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诗云:“瞻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 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4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5;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慄也6;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诗云:“於戏!前王不忘7。”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注释】 1、邦畿千里

10、,惟民所止:引自诗经商颂玄鸟。邦畿(JI一声),都城及其周围的地区。止,有至、到、停止、居住、栖息等多种含义,随上下文而 有所区别。在这句里是指居住。2、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引自诗经小雅绵蛮。缗蛮,即绵蛮,鸟叫声。隅,角落。止,栖息。3、“穆穆”句:引自诗经大雅文王。穆穆,仪表美好端庄的样子。于,叹词,无意义。缉,继续。熙,光明。止,语助词,无意义。4、诗云: 这几句诗引自诗经卫风淇澳。淇,指淇水,在今河南北部。澳(YU 四声)水边。斐,文采。瑟兮僩兮,庄重而胸襟开阔的样子。赫兮喧兮,显耀盛大的样子。諠,诗经原文作“谖”,指遗忘。5、道:说、言的意思。6、恂慄,恐惧,戒惧。7、於戏!前王不忘:

11、引自诗经周颂烈 文。于戏(就是呜呼,也读作WU 一声 HU 一声):叹词。前王:指周文王、周武王。8、此以:因此。没世:去世。【译文】 诗经说:“王京地广千里,是人民向往生息繁衍的地方。”诗经又说:“绵蛮叫着的黄鸟,栖息在山冈上。”孔子说:“连黄鸟都知道它该栖息在什么地方,难道人可以不如一只鸟儿吗?” 诗经说:“品德高尚的文王啊,为人光明磊落,做事始终庄重谨慎。”做国君的,要做到仁爱;做臣子的,要做到恭敬;做子女的,要做到孝顺;做父亲的,要做到慈爱;与他人交往,要做到讲信用。诗经说:“看那淇水弯弯的岸边,嫩绿的竹子郁郁葱葱。有一位文质彬彬的君子,研究学问如加工骨器,不断切磋;修炼自己如打磨美玉

12、,反复琢磨。他庄重而开朗,仪表堂堂。这样的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真是令人难忘啊!”这里所说的“如加工骨器, 不断切磋”,是指做学问的态度;这里所说的“如打磨美玉,反复琢磨”,是指自我修炼的精神;说他“庄重而开朗”,是指他内心谨慎而有所戒惧;说他“仪表堂堂”,是指他非常威严;说“这样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可真是令人难忘啊!”是指由于他品德非常高尚,达到了最完美的境界,所以使人难以忘怀。 诗经说:“哎呀!前代的君王真使人难忘啊!”这是因为君主能够以前代的君王为榜样,尊重贤人,亲近亲族,一般平民百姓也都蒙受恩泽,享受安乐,获得利益。所以,虽然前代君王已经去世,但人们还是永远不会忘记他们。【原文】子曰:“

13、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1无情者不得尽其辞2。大畏民志3。此谓知本。【注释】1、“子曰”句:引自论语颜渊。听讼,听诉讼,即审案子。犹人,与别人一样。2、无情者不得尽其辞:使隐瞒真实情况的人不能够花言巧语。3、民志:民心、人心。【译文】孔子说:“听诉讼审理案子,我和别人一样,我的目的在于使诉讼不再发生。”使隐瞒真实情况的人不敢花言巧语,使人心畏服,这就叫做抓住了根本。【原文】1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2。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3,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始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4,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

14、,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注释】1、这一章的原文只有“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两句。朱熹认为,”此谓知本”一句是上一章的衍文,“此谓知之至也”一句前面又缺了一段文字。 所以,朱熹根据上下文关系补充了一段文字(从“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至”此谓物格”,),这里所选的,就是朱熹补充的文字。2、即,接近,接触。3、穷:穷究,彻底研究。4、未穷,未穷尽,未彻底。益,更加。【译文】所谓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是指要想获得知识,就必须近距离接触事物而彻底研究它的原理。人的心灵都具有认识的能力,而天下万事万物都总有一定的原理,

15、只不过因为这些原理还没有被彻底认识,所以使知识显得很有局限。因此,大学一开始就教学习者接触天下万事万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进一步探究,以彻底认识万事万物的原理。经过长期用功,总有一天会豁然贯通,到那时,万事万物的表里巨细都被认识得清清楚楚,而自己内心的一切认识能力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再也没有蔽塞。这就叫万事万物被认识、研究了,这就是知识达到巅峰了。【原文】所谓诚其意者1,毋2自欺也。如恶恶臭3,如好好色4,此之谓自谦5。故君子必慎其独也6!小人闲居7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8,掩9其不善,而著10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11,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12,德润身13,心广体胖14。故君子必诚其意。【注释】1、诚其意:使意念真诚。2、毋:不要。3、恶(WU 四声)恶(E 四声)臭 (XIU 四声):前一个“恶”是动词,指厌恶,后一个“恶”,是形容词,指不好的、丑恶的。全句含义是厌恶腐臭的气味。臭,气味,较现代单指臭(CHOU 四声)味的含义宽泛。4、好(HAO 四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