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4.5宋元时期的文化 课件 冀教版七年级下册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7083014 上传时间:2019-03-26 格式:PPT 页数:56 大小:3.2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14.5宋元时期的文化 课件 冀教版七年级下册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2.14.5宋元时期的文化 课件 冀教版七年级下册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2.14.5宋元时期的文化 课件 冀教版七年级下册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2.14.5宋元时期的文化 课件 冀教版七年级下册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2.14.5宋元时期的文化 课件 冀教版七年级下册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14.5宋元时期的文化 课件 冀教版七年级下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14.5宋元时期的文化 课件 冀教版七年级下册(5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4课,宋元时期的文化,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宋词 元曲,zxxkw,一、司马光与资治通鉴,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十一月,当时,他的父亲司马池正担任光州光山县令,于是便给他取名 “光”。司马光自幼嗜学,尤喜春秋左氏传。,司马光砸缸,zxxkw,1.作者及生活的时代; 2.资治通鉴的内容; 体裁; 特点; 价值。,资治通鉴书影,司马光故居,司马光墓,二、宋词和元曲,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豪迈奔放,李清照,如梦令,清新委婉,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

2、口壁,豪放悲壮,关汉卿,窦娥冤,zxxkw,苏轼的寒食贴是中国古代书法的极品,他在中国书法史上是仅次于晋代书圣王羲之所作的阑亭序,为后代书法家所推崇。,四川眉山三苏祠是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故居,位于河南郏县茨芭乡苏坟村东南的三苏坟,苏堤是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苏轼任杭州知州时,疏浚西湖,利用浚挖的淤泥构筑并历经后世演变而形成的,杭州人民为纪念苏东坡治理西湖的功绩,把它命名为“苏堤”。南宋以来,苏堤春晓一直居“西湖十景”之首。,zxxkw,东坡肘子是苏东坡制作的传统名菜,东坡肉,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

3、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北宋 苏轼,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苏轼,声 声 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

4、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一代词宗李清照故里章丘市明水百脉泉畔,李清照纪念堂,如梦令 宋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夏日绝句(诗) 李清照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如梦令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 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辛弃疾故居,辛弃疾塑像,辛弃疾纪念堂,位于江西铅山县的辛弃疾墓,辛弃疾和陈亮瓢泉共酌,鹅湖同游,成为文坛佳话,郁孤台下清江水, 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冬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菩萨

5、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连营。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辛弃疾,关汉卿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是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代表作品窦娥冤。,关汉卿,三、元曲,现代出版的中英文对照版关汉卿杂剧选,单刀会剧照,关汉卿传奇 电视剧,楚州贫儒窦天章因无钱进京赶考,无奈之下将幼女窦娥卖给蔡婆家为童养媳。窦娥婚后丈夫去世,婆媳相依为命。蔡婆外出讨债时遇到流氓张驴儿父子,被其胁迫。张驴儿企图霸占窦娥,见她不从便想毒死蔡婆以要挟窦娥,不料误毙其父。张驴儿诬告窦娥杀人,官府严

6、刑逼讯婆媳二人,窦娥为救蔡婆承认杀人,被判斩刑。窦娥在临刑之时指天为誓,死后将血溅白绫、六月降雪、大旱三年,以明己冤,后来果然都应验。三年后窦天章任廉访使至楚州,见窦娥鬼魂出现,于是重审此案,为窦娥申冤。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窦娥冤剧情简介,元曲演出壁画,位于河北安国市伍仁村的关汉卿墓及其故居遗址,关汉卿戏剧创作700年纪念邮票,关汉卿银币,课堂小结,宋元时期的文化,原因 成就,政治:汉与各少数民族政权的对峙与冲突 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 市民的增多 民族关系:各民族间的冲突与友好交流 对外关系:海外贸易的频繁,中外的文化交流,史学: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文学:苏轼打开宋词的新局

7、面 李清照的词,委婉含蓄,清新淡雅 辛弃疾的词,慷慨激昂,豪迈悲凉。 戏剧:关汉卿与窦娥冤,关汉卿大约生于金代末年(约12291241),大都人(今北京)。卒于元成宗大德初年(约1300年前后),元代杂剧作家,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号已斋叟(一作一斋)。贾仲明录鬼簿吊词称他为“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可见他在元代剧坛上的地位。关汉卿曾写有南吕一枝花赠给女演员珠帘秀,说明他与演员关系密切。他曾毫无惭色地自称:“我是个普天下的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结尾一段,更狂傲倔强地表示:“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据各

8、种文献资料记载,关汉卿编有杂剧67部,现存18部。个别作品是否出自关汉卿手笔,学术界尚有分歧。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是他的代表作。,关汉卿的窦娥冤,窦娥冤插图,讲述窦娥冤的故事梗概。,什么是元曲、元杂剧和散曲?它们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戏曲艺术,为散曲和杂剧的通称。相对于明传奇(南曲),后世又将元曲称为北曲。元曲与宋词及唐诗有着相同的文学地位。,元杂剧一般由故事情节、曲词、宾白、科介等几部分组成。科介是演出提示,规定表演动作和舞台效果,宾白就是说白,曲词是歌唱部分。 元杂剧剧本一般由四折组成,一套乐曲伴唱一折,所以“折”是音乐的单元,也

9、是剧情的大段落。在四折之外,还可以有楔子。楔子相当于序幕。剧本的结尾一般有两句或四句对子,叫“题目正名”,来总结内容,最后一句常用作剧本名称,比如窦娥冤: 题目:秉鑑持衡廉访法 正名:感天动地窦娥冤,散曲是可配乐演唱的歌曲形式。元散曲的歌唱有多种形式,像表演唱、舞蹈伴唱、乐器伴唱等。元散曲主要有小令和套数(又叫散套、套曲)两种形式。,元曲在元代兴盛的原因 1.艺术原因:各种戏曲艺术的积累和发展。 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了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艺术。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的成熟的文学剧本。 2.政治原因:元政府的文化政策。 汉族的知识分子

10、在当时倍受歧视。“门第卑微”“职位不振”促使一部分人从事戏曲活动。 3.经济原因:城市的畸形发展。,赵孟頫(12541322),宋太祖十一世孙,我国元代最著名的书法家和画家,赵孟頫前赤壁赋,赵孟頫人马图,1.史记和资治通鉴记载重合的历史时期是( ) A.从黄帝到汉武帝 B.从战国到五代 C.从战国到汉武帝 D.从汉武帝到宋神宗 2.某校初一年级的同学正在编排历史剧唐太宗,下列书籍可供他们参考的是( ) A.史记 B.汉书 C.资治通鉴 D.三国志,基础巩固,课堂练习,B,C,3.请仔细品味下面三首南宋时期的诗词,谈谈这三首诗词的共同主题。由此,你发现文学作品与社会有什么关系?,能力拓展,辛弃疾

11、菩萨蛮书西江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 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陆游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岳飞满江红,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 朝天阙。,主题:忧国忧民 关系:文学作品是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它来源于社会生活,高于生活。,再见!,1.司马光,生活在北宋。 2.这部书按年代顺序,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1300多年的历史,全书294卷。 3.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全书取材广泛,叙事明

12、晰,文笔生动,对研究古代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资治通鉴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19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叫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断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全书按朝代分为十六纪,即周纪五卷、秦纪三卷、汉纪六十卷、魏纪十卷、晋纪四十卷、宋纪十六卷、齐纪十卷、梁纪二十二卷、陈纪十卷、隋纪八卷、唐纪八十一卷

13、、后梁纪六卷、后唐纪八卷、后晋纪六卷、后汉纪四卷、后周纪五卷。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后人。,早在宋仁宗嘉祐年间(10561063),司马光担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官时,看到凡间屋子都是史书,浩如烟海的史籍,即使一个人穷其一生也是看不过来的。于是他逐渐产生了一个编写一本既系统又简明扼要的通史的想法,使人读了之后能了解几千年历史的兴衰得失。他的想法得了好友历史学家刘恕的赞同和支持。 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司马光把自己创作的史书 历年图二十五卷呈献给英宗,过了两年又呈上 通志八卷本。

14、英宗看后,非常满意,要他继续写下去,并下诏设置书局,供给费用,增补人员,专门进行编写工作。司马光深受鼓舞,召集了当时著名的历史学家,共同讨论书的宗旨、提纲,并分工由刘班撰写两汉部分、刘恕撰写魏晋南北朝部分、范祖禹撰写隋唐五代部分,最后由司马光总成其书,由其子司马康担任校对。 神宗即位后,认为 通志比其他的史书更便于阅读,也易于借鉴,就召见司马光,大加赞赏,并赐书名为资治通鉴,说它“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还亲自为此书作序。到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此书终于完稿,这部书的修订前后共用了19年时间。,资治通鉴诞生的经过,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条。权曰:“孤岂欲

15、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警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资治通鉴内容摘录,苏轼(10371101)宋朝人,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享年66岁。南宋高宗朝乾通6年,赠太师,追谥号“文正”。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1066)、弟弟苏辙(10391112)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 “三苏”为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中的三位,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 等。豪放派词人的代表。,苏轼渡海帖 ,苏轼在第二次回杭州做官的任上,西湖已被葑草湮没了大半。他上任后,发动数万民工除葑田,疏湖港,把挖起来的泥堆筑了长堤,并建桥以畅通湖水,使西湖秀容重现,又可蓄水灌田。这条堆筑的长堤,改善了环境,既为群众带来水利之益,又增添了西湖景色。 当时,老百姓赞颂苏东坡为地方办了这件好事,听说他喜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