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仿真模拟十一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7078909 上传时间:2019-03-2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仿真模拟十一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仿真模拟十一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仿真模拟十一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仿真模拟十一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仿真模拟十一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仿真模拟十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仿真模拟十一(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仿真模拟(十一)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目前南方少数民族歌谣的整体状况是曲调多样,内容丰富,句式上分为齐言体(五言、七言)和杂言体两种,但具体到某一个民族的某一类歌谣,则是“曲简词多”。此种状况并非一日形成,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积淀过程。据汉文献记载,最早的歌谣的句式字数为两言,如吴越春秋中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尔后,随着人类语言的发展以及情感表达的需要,歌谣的句式字数逐渐由两言增加到九言不等,春秋时期以四言为主,如诗经。汉魏时期,五言比较稳定,七言趋于成熟,这在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

2、中有记载。歌谣的此种变化主要受制于曲。最开始曲由辞生,“以乐从诗”;但曲一旦定型之后对辞的字数形成限制,“依曲填词”。曲对辞的限制会造成“千篇一律”现象,优点是便于民间口头创作、记忆和传播,弊端是长此以往势必造成审美疲劳。因此,新的审美需求推动民间对歌谣在表演形态上进行创新,如果说支声复调(如侗族大歌)是音乐层面的变革的话,那么,汉族古典作品的引入则是歌词层面的突破。此种变化是少数民族口头艺术自我革新的必然。从历史维度探究,集曲与辞于一体的歌谣最为古老,系诗、词、曲的滥觞。当歌谣定型为一种艺术之后,并没有因上述艺术种类的产生而消失,甚至在后者消亡的形势下仍以活态的方式传承于民间。这种鲜活的生命

3、力源于艺术发展过程中他律与自律的统一。“他律”是指由艺术以外的因素推动发展,这些因素实质上指的是社会生活。“言志说”“载道说”“反映论”等理论主张都强调了艺术所要承担的社会功能。“自律”是指艺术一旦成为“艺术”之后,便不受外界因素干扰,艺术的形式、结构和语言等因素与内容的相互调适产生动力推动自身发展。歌谣之所以成为歌谣,不管何种内容,形式上必须有自己的特征,并和其他艺术区别开来,其标志性特征是固定的曲调有着对应的句式。“一曲多辞”现象说明“曲”在民间不断濡化形成一定的文化范式和期待视野,要求歌唱行为必须遵循传统和符合规范。此种预期存在的文化心理无形束缚了新的审美需求的产生。如何解决该矛盾?既然

4、在体式上受限于曲(无论是单声部还是多声部),那么可以在内容以及表现手法上寻求突破,民间歌师或者艺人正是基于此种思路,通过对古典叙事题材的吸纳,在丰富本民族歌谣的思想性的同时增强了艺术魅力。概观南方少数民族汉族古典作品歌谣,多为长篇叙事歌。这些歌谣用当地传统的曲调吟唱,较之原有篇幅短小的民歌,内涵丰富,情节复杂,寓意深刻,深受百姓欢迎。这种创新既遵循传统又有所超越,在符合原有的文化心理的同时又能创造新的审美期待,从而推动了歌谣这种古老的艺术历久弥新。(摘编自龙昭宝汉民族古典作品的影响与南方少数民族歌谣的生成)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内容丰富,句式上分齐言体和杂言

5、体,都是南方少数民族歌谣目前的整体状况,而“曲调多样,曲简词多”则是某一个民族的某一类歌谣的实际情形。B歌谣一旦定型为艺术,就以其自身活态的方式在民间永久传承,不会消失。这是由艺术自身内在因素,以及艺术之外的社会生活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C曲对辞的限制影响深远,既促进了民间口头创作、记忆和传播,也推动了民间歌谣在表演形态上的创新,从而为破解审美疲劳激发了新的审美需求。D像侗族大歌里的支声复调是民间歌谣在音乐层面的变革,而在歌词层面的突破则是引入了汉族古典作品,二者是少数民族口头艺术自我革新的必然。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通过具体作品的示例论述了歌谣句式字数的变

6、化基于人类语言的发展以及情感表达的需要。B文章从历史维度审视歌谣的演进过程,并深入地从艺术的“他律”与“自律”的角度加以佐证。C文章重点阐述了民间歌师或艺人通过不断创新,丰富了民族歌谣的思想性也增强了其艺术魅力。D文章最后指出南方少数民族汉族古典作品通过引入汉族的古典叙事题材,深受当地百姓欢迎。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中以吴越春秋诗经以及郭茂倩的乐府诗集中的诗句为例,是为了证明新的审美需求常常推动民间对歌谣在表演形态上进行创新。B当歌谣定型为一种艺术之后就有别于诗、词、曲,但依然有共通之处。从历史维度探究,最为古老的、集曲与辞于一体的歌谣系诗、词、曲的滥觞。C作者

7、对南方少数民族歌谣的发展特征进行了简单分析,认为只有通过对古典叙事题材的吸纳,才能符合原有的文化心理,并创造出新的审美期待。D歌谣在发展过程中符合他律与自律的统一,展现出鲜活的生命力,但要推动歌谣或其他古老艺术的历久弥新,还要在遵循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改进。(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无花果游睿男人站在路边,心莫名其妙地疼了一下。这是一条刚刚硬化不久的乡村公路。男人上一次回村里,这条路还泥泞不堪,现在这条路已经变得笔直平坦,黝黑的沥青路面上铺满清晨的阳光。男人的目光,就被这条路上越来越远的几个小黑点拉得生疼。这个早上,男人亲手给小花扎上了辫子,又帮小花背

8、上书包。男人本想把小花一直送到学校,但小花拒绝了。小花说:“今天学校有活动,同学们说好了一起走。”小花和其他几个孩子相遇之后,他就站在路边,静静地看着他们。就在这时,传来“哐当”一声响。男人扭头,看见不远处一辆银白色的轿车停了下来。轿车撞到了公路旁的一株树上,两根较大的树枝被生生折断。那是他和小花的妈妈一起栽的几株无花果树。栽下的时候树还是幼苗,小花也还没有出生。当时村里人不知道是啥树,他还骄傲地告诉过大家,这种树不开花,直接结果。男人跑上前,车门正好打开,下来一个30岁左右的女人。女人穿着高跟鞋、短裙,修长的身体披着披肩,头顶套着一副墨镜。下车后,女人围着车仔细察看了一番之后说:“还好,没事

9、。”然后折身回到车上。“怎么会没事呢?”男人拉住车门把手说,“我的树怎么办?”女人似乎才注意到男人的存在,笑了笑说:“你的树?”男人说:“当然是我的树。”女人重新下了车,走到折断的树枝前看了看说:“这无花果快熟了,第二季了吧?”男人说:“你把枝撞断了,它还能熟?”女人笑了笑说:“我赔你好了,多少钱?”男人说:“我不要钱,你把树枝给我长回去。”“树枝已经断了,怎么能长回去?”女人抬手看了看手表说,“你说说吧,要多少钱?”“我说了我不要钱!”男人提高音量,他脸上的肌肉也随之跳动了一下。女人尴尬地笑了一下说:“不要钱也行,树枝我是不能给你长回去了,不过,我倒能使断掉的树枝活下来。”“你能让断掉的树枝

10、活下来?”男人说,“你就吹吧!”“我读书的时候,学的就是种植业。很简单,把树枝插在旁边地上就可以了。”女人说,“不信你可以试试?”“谁信呢?”男人说,“骗鬼去吧。”“这样吧,我给你一些押金,如果插下的树枝活了,你就把押金还我。如果活不了,就用押金赔你如何?”女人又说。 男人看着女人,想了想说:“也行,那你就交2000块吧。”女人愣了一下说:“什么,2000块?”男人说:“我说了我不要你的钱,我要我的树枝。”女人又抬手看了看手表说:“我可以给你2000块。但我现在没那么多现金,而且我要赶时间。你待会儿到你们村小学来找我,我想办法付现金给你。”“万一你跑了呢,我找谁去?”男人说。女人看着男人,想了

11、想说:“我留一个包给你,里面没有钱,但却装着我的一些重要证件。你有这些证件,我也跑不了。你不来找我,拿着这些证件也没有什么用。”说完,女人就拿出一个小包,递给了男人。男人并没有接,女人却把包塞到他的手上。“就这么定了,”女人说,“我真的赶时间。”说完女人就上车,迅速启动。“你去村小学做什么?”男人对着车喊。但女人没回答,留给男人的,是两朵鲜花一样的尾灯。男人看了看时间,最终还是去了村小学。男人走进学校,看见女人正站在操场中间,一大群孩子围着她。女人已经换上了平跟鞋,头上的墨镜不见了,披肩也系在了腰上。随着音乐声响起,女人翩翩起舞,像一只蝴蝶,时而轻快,时而缓慢,跌宕起伏,身体灵活而优美。女人全

12、神贯注,每一个动作都一丝不苟。而那些孩子们,就像小蜜蜂一样萦绕在她周围,忸怩地学着她的动作。一边跳舞,孩子们还发出“咯咯”的笑声。这时男人发现有人扯他的衣角。他低头,看见小花正睁大眼睛望着他。男人连忙蹲下身子问小花:“知道跳舞的阿姨是谁吗?”小花说:“那是苏妈妈。”男人说:“她认识你吗?”小花说:“认识啊,苏妈妈每周都会来,她不仅给我们带好吃的,还教我们唱歌和跳舞。苏妈妈说,我们许多同学的爸爸妈妈都不在身边,她就是我们的妈妈。”男人缓缓起身,仰头望了望天。半晌之后,男人拍了拍小花的头说:“帮爸爸一个忙好吗?”小花点了点头。女人跳完舞之后,看见小花正拿着包站在她面前。小花把包递给了她,小花说:“

13、我爸爸叫我给你的。他让我告诉你,他已经把那两根无花果的树枝插好了,他说他相信你。”女人接过包,脸上顿时扬起了笑容。女人说:“谢谢你小花,也谢谢你爸爸。”小花又说:“我告诉你个秘密,我的小名就叫无花果。”女人一惊:“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小花说:“因为我出生以后妈妈就走了,爸爸说妈妈再也不会回来了,我就是她留下来的果实。”“你爸爸现在哪里?”女人的声音有些变调。小花低下头说:“走了,他今天又要去上海打工。”女人就把小花揽在了自己怀里。(摘自小说月刊2016年第5期,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中两次写男人的“疼”:心莫名其妙地“疼”了一下是长期

14、劳作生理病变的“疼”;目光被几个小黑点拉得生“疼”是对女儿的牵挂。B文中对女人有两次外貌描写:从车上下来时张扬的衣着映衬男人生气的心理状态;女人与孩子们跳舞时却激发了男人内心的感激之情。C小说最后写到小花与男人的对话,不仅从侧面丰富了女人富有爱心的形象,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男人谅解女人,推动了情节发展。 D文中女人两次看时间都表示女人急着赶时间去学校陪伴孩子,而最后男人间接地让小花还包,就是委婉地向女人表达自己的歉意。5结合上下文,简要说明文中画横线的三句话分别表现了男人什么样的心理。(5分)答:_6小说以“无花果”为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答:_(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

15、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叶梅丙申年的春天来得很早,北京的樱桃花刚到四月就开了,小小的蓓蕾在一夜春雨之间,缀满树枝,去往西郊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路上便能隐约闻到花儿的芬芳。在芳香的气息里,我走进那座全国一流物理学家汇集的大院,迎面便见到一座奇异的雕塑。人们告诉我说,这雕塑名为“物之道”,两组螺旋式钢管象征的是阴阳两极,向着不同方向旋转,由此产生巨大力量,表明天地万物均系对立物的统一。雕塑正面刻着:“物之道:道生物,物生道,道为物之行,物为道之成,天地之艺物之道。李政道,二一年四月十日。”上海出生的少年李政道,经历了战乱流浪,先后在浙江大学、西南联大求学,1946年7月从上海坐船赴美国芝加哥大学,师从物理学大师费米教授。去时他还未满20岁,只是一个满怀求知渴望的年轻人,回来却已是誉满全球、世界顶尖的科学家。1972年9月,他带着妻子秦惠君回到中国,先是在上海参观了一些地方,看着看着,李先生皱起了眉头。他与夫人又来到北京,京城一批科学家听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