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20180524292

上传人:xuz****an 文档编号:87078760 上传时间:2019-03-2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4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20180524292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20180524292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20180524292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20180524292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20180524292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2018052429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20180524292(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程标准学法指导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1.运用列表法,比较传统与近现代中国人民的衣、食、住、习俗方面的变化,掌握其变化的特征。2联系政治史的内容,把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和时代背景相联系,探究其变化的原因以及影响。3以教材中的插图为依托,联系身边改革开放以来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理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反映了社会的发展”这一论断。知识点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鸦片战争前:物质文化生活与社会习俗多沿袭传统。2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1)衣“洋布”“洋装”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辛亥

2、革命后,孙中山设计了中山装。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服、粗布大衫、旗袍、学生装和裙子等五花八门。(2)食: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3)住:西方建筑样式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引人注目。(4)社会风俗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的色彩。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大城市的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农村仍沿袭传统的风俗习惯。【预习评价】1(判断)鸦片战争后,“洋布”“洋装”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长袍马褂被束之高阁。()2(判断)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是生活习俗的变化之一,仅体现经济的发展。()3(思考)西餐作

3、为一种时尚在通商口岸兴起,最早可能出现于什么时期?提示19世纪40年代。知识点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20世纪5070年代(1)人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但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总体水平较低。(2)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2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1)衣:颜色从灰蓝色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2)食:到1987年,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政府还倡导“菜篮子工程”,饮食多样化。(3)住:城市人均居住面积逐年增加,农民纷纷兴建新房;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4)社会风尚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休闲方式

4、的多样化,提高了生活质量水平。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也在逐步形成。【预习评价】1(判断)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生活水平迅速提高。()2(判断)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中国的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等重大历史事件,大大影响了中国人的社会生活。()3(思考)20世纪80年代以来,色彩鲜艳、款式时髦的服装逐步在大众中流行。毛皮大衣、羽绒服、西服、呢子大衣等各种服装充分展现穿着者的风采与魅力,中国服饰正式走向了多元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种“多元化”的主要因素。提示改革开放;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民众思想观念变化;外来文化影响。【误区警示】 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传统

5、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名师点拨】 我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是东西方文化交汇、碰撞的产物,是社会经济和政治环境发展变化的必然结果。【历史纵横】 (教材第65页)本段文字阐述了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一些变化。这些变化反映了中国社会处在近代转型时期,社会结构、思想观念逐步近代化。【误区警示】 新中国的成立,提高了人民的社会政治地位,但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物资缺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人们生活水平差距不大,总体比较低。【图解历史】 服饰发展的三大阶段及其特点【历史纵横】 (教材第66页)本段文字阐述了从新中国建立初期到改革开放前我

6、国的服装样式。这一时期,我国的服装样式较为单一,反映出我国这一时期的服饰具有明显的政治色彩。【图解历史】 近现代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化主题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史料探究1原因史料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新妇女1920年4月15日)注:“行不通”反映了近代婚俗的变化。指的是西方的民主思想的传播。指继续原先“父母之命”的旧婚俗。思考依据史料分析我国近代婚俗的变化及原因。提示变化:从遵从父母之命到追求婚姻

7、自由。原因:近代西方文明的影响;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崇尚新礼仪,追求婚姻自由成为新风尚。2特点史料注:由图片中人物的长袍马褂、西装、旗袍得出近代服饰的特点和趋势。思考图片反映了我国近代服饰有何特色?这反映了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趋势和主要特点有哪些?提示特色:既有非常传统的长袍马褂,也有非常现代的西装革履,更有中西合璧的旗袍,反映了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汇。趋势:走向西化;由封闭落后走向开放进步,走向近代化。主要特点:中西合璧、新旧并存(土洋并存),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烙印。3影响史料缠足是妇女的一部血泪史。清朝末年,由于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社会兴起了种种变革。随着变革的开展,社

8、会逐渐意识到妇女的地位,为此,中国社会掀起了一场规模大、时间长的反缠足运动,取得了相当的成效。它对妇女解放,提高妇女地位有重要作用,也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朱升芹近代妇女反缠足运动注:有利于妇女解放。有利于中国近代化。思考依据史料说明废止缠足的影响。提示提高了妇女的地位,有利于妇女身心解放;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史论形成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特点及影响1原因(1)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不断扩大对中国侵略的同时,客观上也带来了近代西方文明,促进了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2)政府政策的影响:在各种因素的刺激下,清政府、民国政府不断推行各种改革,使中国的社会生活进一步发生

9、变化。(3)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民主平等思想的不断传播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都冲击着旧的生活方式,促进了社会生活的演变。(4)近代工商业发展的推动:随着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城市近代化的基础设施逐步建立,人们的生活习俗也随之发生变化。2特点(1)从地域上看,由通商口岸、沿海城市推向内地,表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2)从过程上看,由西方传入,有较强的殖民色彩,且中西合璧、新旧并存。(3)从程度上看,沿海地区和大城市的变化大,内地和广大农村的变化小,城乡社会生活变化不均衡。(4)从动力上看,社会运动的开展、部分上层人物的倡导、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生产与生活方式向中国的渗透都是重要的推动因素。3

10、影响(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2)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主题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史料探究1物质生活的变化史料下列两幅图片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后不同时期的社会生活注:图片中的“列宁装”和“哈韩服”反映了建国后服饰变化的特点。思考依据两幅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服饰变化的特点及原因。提示特点:服饰变化由简单朴素到五彩缤纷彰显个性。原因: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2社会习俗的变化史料一

11、农业社会那种“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自由散漫的无规律生活方式,被工业社会的快节奏规律化制式化的作息方式所逐步取代,都市人开始习惯于上下班制,星期日和固定节假休息制。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注:指的是有规律的生产、作息的生活方式。注重假日休息。思考(1)依据史料说明社会习俗发生了怎样的改变?提示国人接受了工业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节假日休息制形成。史料二为政者对社会风气起着率先垂范的引领作用,就目前来看,通过涵养崇清尚俭、不慕虚荣的党风政风来带动社会风气转向,恐怕才是政府形塑社会风气的合理方式。人民时评:政府该如何“移风易俗”注:体现了党风政风的内涵。“带动”体现了意义。思考(2)依据史料

12、分析当今党风政风的内涵是什么?有何意义?提示内涵:清廉节俭,不慕虚荣。意义:引领社会风尚,推动社会新习俗。史论形成 现代中国社会生活与习俗变迁的特征及原因1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前(1)特征:人民当家作主,生活日益改善,但仍未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2)原因:新中国的成立和政治体制的改革使人们获得了自由和平等地位;改革开放前,生产力低下、人口多、极“左”思潮的影响。2改革开放后(1)特征:在20世纪末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原因:经济的发展是推动社会生活发生巨变的根本原因,直接推动了物质生活的变化;改革开放后,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实施;农村社会生产力进一

13、步解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迅速发展的结果;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使物质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而且直接促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名家论史 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观点:在新中国,结束了缠足的习俗,妇女可以自由选择婚姻伴侣,可以当教师、护士可以作为战士在前线战斗。许多妇女因为在战斗中的英勇表现而获得表彰。一些妇女成为党的干部。美迈克亚当斯导读:新中国结束缠足,妇女自主婚姻,从事各种工作,甚至担任领导职务。这些都促进了社会风气的转变,壮大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力量,有利于家庭生活、社会秩序的稳定。一、学思之窗(教材P66)你认为,导致当今中国产品丰富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提示经济体制改革后,我国生产力水平提高,粮食产

14、量增加,工农业产品增加;实行开放政策,引进先进品种;科学技术发展;人民群众生产积极性高涨。二、本课测评(教材P67)列举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提示变化表现:衣的方面,从长袍马褂到西装和五彩缤纷的休闲服装;食的方面,从传统饮食到引进西餐,讲求饮食的营养均衡和健康;住的方面,从传统平房到宽敞楼房;风俗方面,改变陈规陋习,推广文明习俗。变化原因:外因: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西方国家的侵略,使西方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传入中国。内因: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自身的落后,主动向西方学习;中国共产党以发展国民经济,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工作重心。三、学习延伸(教材P67)对自己家庭在

15、改革开放前后的物质生活变化情况(包括收入、住房、衣食、家用器具等)进行调查和比较,再用表格形式展示出来。提示(1)调查对象可以是自己所在班级的同学家庭生活的变迁;也可以通过向父母咨询,对自己的家庭物质生活的变迁为主题进行对比分析。(2)列表时注意时间是“改革开放前后”,内容是“物质生活”可以参照以下格式: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穿着饮食住房出行1(2016内蒙古学业水平)1859年,英国人呤俐在广州街头散步,“看到很多中国姑娘的足上穿着欧式鞋,头上包着曼彻斯特式的头巾,作手帕形,对角折叠,在颏下打了一个结子,两角整整齐齐地向两边伸出。”这反映了()A习俗变迁实现女性解放 B西方文明影响生活习俗C政府明令废止女子缠足 D习俗变迁促进经济发展解析由材料中的时间“1859年”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