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学(第八版)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上传人:liu****45 文档编号:87076429 上传时间:2019-03-26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4.3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科学(第八版)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儿科学(第八版)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儿科学(第八版)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儿科学(第八版)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儿科学(第八版)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儿科学(第八版)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科学(第八版)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儿科学,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Infectious Mononucleosis,2,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概述 病原学 流行病学 发病机制 病理 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诊断 预后 治疗 预防,3,4,概述,由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所导 致的急性感染性疾病,主要侵犯儿童和青少年,临床上以发热、咽喉痛、肝脾和淋巴结肿大、外周血中淋巴细胞增多并出现异型淋巴细胞等为其特征。由于其症状、体征的多样化和不典型病例在临床上逐渐增多,给诊断治疗带来一定困难。,5,病原学,EBV是本病的病原体。1964年由Epstein和Barr首先从患恶性淋巴瘤(Burkitt Lymph

2、oma)非洲儿童的瘤组织中发现,1968年由Henle等报道为本病的病原体,并在此后众多的研究中得到证实。,6,病原学,EBV属于疱疹病毒属,是一种嗜淋巴细胞的DNA病毒,具有潜伏及转化的特征。电镜下病毒呈球形,直径约150180nm。EBV基因组呈线状,但在受染细胞内,病毒DNA存在两种形式,一是线状DNA整合到宿主细胞染色体DNA中;另一种是以环状的游离体游离于宿主细胞DNA之外。这两种形式的DNA,因不同的宿主细胞而可独立或并存。,7,病原学,EBV有5种抗原成分,均能产生各自相应的抗体: 衣壳抗原(Viral capsid antigen, VCA):可产生IgM和IgG抗体,VCA-

3、IgM抗体早期出现,在12个月后消失,是新近受EBV感染的标志;VCA-IgG出现稍迟于前者,可持续多年或终生,故不能区别新近感染与既往感染。,病原学,早期抗原(early antigen, EA)是EBV进入增殖性周期初期形成的一种抗原,其中EA-D成分具有EBV活跃增殖的标志。EA-IgG抗体于病后34周达高峰,持续36个月。 核心抗原(nuclear antigen, EBNA):EBNA-IgG于病后34周出现,持续终生,是既往感染的标志。,8,9,病原学,淋巴细胞决定的膜抗原(Lymphocyte determinant membrane antigen, LYDMA):带有LYDM

4、A的B细胞是细胞毒性T(Tc)细胞攻击的靶细胞,其抗体为补体结合抗体,出现和持续时间与EBNA-IgG相同,也是既往感染的标志。,病原学,膜抗原(membrane antigen, MA):是中和性抗原,可产生相应中和抗体,其出现和持续时间与EBNA-IgG相同。,10,11,流行病学,口-口传播是重要的传播途径,飞沫传播虽有可能但并不重要,偶可经输血传播 本病主要见于儿童和青少年,性别差异不大。6岁以下小儿得病后大多表现为隐性或轻型感染,15岁以上感染者则多呈典型症状,12,发病机制,EBV进入口腔后,主要累及咽部上皮细胞、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及NK细胞,因这些细胞均具有EBV的受体CD2

5、1,EBV进入血液,通过病毒血症或受感染的B淋巴细胞进行播撒,继而累及周身淋巴系统。受感染的B淋巴细胞表面抗原发生改变,引起T淋巴细胞的强烈免疫应答而转化为细胞毒性T细胞(主要是CD8+ T细胞,TCL),发病机制,13,14,发病机制,TCL细胞在免疫病理损伤形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一方面杀伤感染EBV的B细胞,另一方面侵犯许多组织器官而产生一系列的临床表现。患者血中的大量异常淋巴细胞(又称为异型细胞)就是这种具有杀伤能力的T细胞,此外,还有免疫复合物的沉积以及病毒对细胞的直接损害等因素。T淋巴细胞活化后产生的细胞因子亦可能在IM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发病机制,15,16,

6、病理,淋巴细胞的良性增生是本病的基本病理特征。病理所见非化脓性淋巴结肿大,淋巴细胞及单核-吞噬细胞高度增生。,17,临床表现,潜伏期515天。起病急缓不一,症状呈多样性,多数患者有乏力、头痛、畏寒、鼻塞、恶心、食欲减退、轻度腹泻等前驱症状 发热:一般均有发热,体温3840不等,无固定热型,热程大多12周,少数可达数月。中毒症状多不严重,18,临床表现,咽峡炎:咽部、扁桃体、腭垂充血肿胀,可见出血点,伴有咽痛,部分患儿扁桃体表面可见白色渗出物或假膜形成。咽部肿胀严重者可出现呼吸及吞咽困难,19,临床表现,淋巴结肿大:全身淋巴结均可肿大,在病程第1周就可出现。以颈部最为常见。肘部滑车淋巴结肿大常提

7、示有本病可能。肿大淋巴结直径很少超过3cm,中等硬度,无明显压痛和粘连,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时,可引起腹痛。肿大淋巴结常在热退后数周才消退,亦可数月消退,20,临床表现,肝、脾大:大多数在肋下2cm以内,可出现肝功能异常,并伴有急性肝炎的上消化道症状,部分有轻度黄疸。约半数患者有轻度脾大,伴疼痛及压痛,偶可发生脾破裂,21,临床表现,皮疹:部分患者在病程中出现多形性皮疹,如丘疹、斑丘疹、荨麻疹、猩红热样斑疹、出血性皮疹等。多见于躯干。皮疹大多在46日出现,持续1周左右消退。消退后不脱屑,也无色素沉着,22,临床表现,本病病程一般为23周,也可长至数月。偶有复发,但病程短,病情轻。婴幼儿感染常无典型

8、表现,但血清EBV抗体可阳性。,23,临床表现,并发症 神经系统疾病:如格林-巴利综合征、脑膜脑炎或周围神经炎等 心包炎、心肌炎 EB病毒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症 其他少见的并发症:间质性肺炎、胃肠道出血、肾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及血小板减少 脾破裂虽然少见,但极严重,轻微创伤即可诱发,24,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外周血象改变是本病的重要特征,异型淋巴细胞超过10%或其绝对值超过1.0109/L时,具有诊断意义。,血清嗜异凝集试验(heterophil agglutination test, HAT): 起病一周内患儿血清中出现IgM嗜异性抗体,此抗体体内持续存在25

9、个月。,实验室检查,25,26,实验室检查,BV特异性抗体:VCA-IgM阳性是新近EBV感染的标志,EA-IgG一过性升高是近期感染或EBV复制活跃的标志,均具有诊断价值。 EBV-DNA检测 采用RT-PCR方法能快速、敏感、特异的检测患儿血清中含有高浓度EBV-DNA,提示存在病毒血症。,27,诊断,典型临床表现(发热、咽痛、肝脾及淋巴结肿大) 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10%、嗜异凝集试验阳性 EB病毒特异性抗体(VCA-IgM、 EA-IgG)和EBV-DNA检测阳性可做出临床诊断 特别是VCA-IgM阳性或急性期及恢复期双份血清VCA-IgG抗体效价呈4倍以上增高是诊断EBV急性感染最特异

10、和最有价值的血清学试验,阳性可以确诊,28,诊断,鉴别诊断: 本病需与巨细胞病毒、腺病毒、肺炎支原体、甲肝病毒、风疹等感染所致的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增多相鉴别。其中巨细胞病毒所致者最常见,有人认为在嗜异性抗体阴性的类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中,几乎半数与CMV有关。,29,预后,本病系自限性疾病,预后大多良好,自然病程约24周。少数恢复缓慢,可达数周至数月。病死率约为 1%2%多由严重并发症所致,30,治疗,临床上无特效的治疗方法,主要采取对症治疗。抗菌药物对本病无效,仅在继发细菌感染时应用 抗病毒治疗可用阿昔洛韦、更昔洛韦及伐昔洛韦等药物,但其确切疗效尚存争议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可使临床症状改善,缩短病程,早期给药效果更好,31,治疗,-干扰素亦有一定治疗作用 重型患者短疗程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明显减轻症状。发生脾破裂时,应立即输血,并作手术治疗,32,预防,由于除了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以外,一些恶性疾病包括鼻咽癌、霍奇金病等也与EB病毒感染有关。因此近年来,国内外正在研制EB病毒疫苗,除可用以预防本病外,尚考虑用于与EBV感染相关的儿童恶性淋巴瘤和鼻咽癌的免疫预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儿科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