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练习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7068302 上传时间:2019-03-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练习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练习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练习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练习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练习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练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练习(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讲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6分)1.(2015北京西城区高三检测)下列四幅图反映了北京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名称的变化状况,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B.C.D.C【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设置及其演变。北京城在明清时被称为京师;元朝时被称为大都;西周时期是分封制下的燕国;唐朝时设幽州节度使(卢龙节度使),故正确排序是,故C项正确。2.(2015济南模拟)隋书地理志记载:“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如下图所示)。这一体制()A.吸取前朝教训,否定了秦的郡县制度B.巩固专制统治,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王国相对独立,直接

2、威胁了专制皇权D.管理体系多样,发展了中央集权制度C【解析】本题考查西汉地方行政制度。图示是汉朝实行的郡国并行制,它是在继承秦朝郡县制的基础上实行的制度,故A项错误;郡国并行制中王国势力较大,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故B项错误;封国中王国独立,容易与中央形成对抗,故C项正确;郡国中王国的独立性较强,不利于中央集权制的发展,故D项错误。3.(2015湖南永州三模)宋太宗初年,西北边境上的州郡大都以文官充任,在官衔前加上“权知”二字,如“权知州事”,以表示其“名若不正”,“任若不久”,并规定“三岁一易”。这表明当时()A.地方武将拥兵自重现象普遍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趋加强C.西北边患的威胁得到了缓

3、解D.事权分割导致冗官现象严重B【解析】本题考查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根据材料可知,地方“州郡大都以文官充任”,武将拥兵自重现象已经被改变,故A项错误;由材料中的“名若不正”“任若不久”“三岁一易”可知,中央扼制了地方官专权的野心和地方势力的抬头,对地方的控制日趋加强,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西北边患的情况,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冗官现象严重,故D项错误。4.(2015广东湛江二模)颜氏家训载:南北朝时,梁朝的士大夫“出则车舆,入则扶侍及侯景之乱,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羸气弱,不耐寒暑”,在仓促变乱中坐以待毙。该记载可用于说明南北朝时期()A.叛乱寥寥无几B.气候反常恶劣C.人民体质羸弱

4、D.选官存在弊端D【解析】本题考查九品中正制。材料描述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大夫生活安逸,身体瘦弱,不能步行,难耐严寒酷暑,没有涉及叛乱次数,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当时气候异常的内容,故B项错误;材料只涉及士大夫的状态,没有涉及当时人民的体质,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对士大夫的描述可知,这些士大夫作为统治阶级,却缺乏治理国家的能力,体现了选官制度存在弊端,故D项正确。5.(2015福建泉州检测)白钢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

5、转站。”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行省制下地方权力相当大B.行省制容易导致地方势力膨胀C.行省制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D.行省是元朝最高行政机构A【解析】本题考查元代行省制度。根据材料“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和“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可知,行省制下地方权力相当大,故A项正确;材料中未提及地方势力膨胀,故B项错误;C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错误;中书省为元朝最高行政机构,故D项错误。6.(2015浙江余姚三模)作为中央行政制度的重要补充,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呈现出往复式规律性变化。(如下表)。据此分析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嬗变规

6、律的主要原因是()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元明清高层政区州行省布政使司省统县政区郡郡州路、府、州府、直隶州/州府、直隶州县级政区县县县县县州、县A.促进地方政府的自主性B.提升地方行政效率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D.提高中央财政收入C【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规律是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中央权力不断被加强,故A项错误;随着地方行政权力的削弱,地方的行政效率也随之降低,故B项错误;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因而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故C项正确;D项属于财政方面,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7.(2015山东青岛四模)分析下面表格中有关察举制与科举

7、制的相关内容,不能得出的结论是()察举制科举制品德、学问、议政能力“以文取士”长官举荐自由报考“人、门兼美”“取士不问家世”A.由强调门第到取消门第限制B.由地方推荐到考试选拔C.由注重整体素质到注重知识才能D.由世袭制到任期制D【解析】本题考查察举制与科举制的比较。根据表格中察举制的“人、门兼美”和科举制的“取士不问家世”可知,察举制注重人品和门第,而科举制不再注重门第,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察举制由地方长官举荐,科举制自由报考,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察举制选拔官员标准为“品德、学问、议政能力”多项素质,而科举制“以文取士”,主要是以知识为标准,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并未涉及官员的

8、世袭与任期,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8.(2015天津南开区模拟)下表中的评价与史实最相符的选项是()选项史实评价A西汉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实现了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B唐朝设置节度使巩固了边疆,防止了地方割据C宋朝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相权,进一步加强了皇权D明朝设内阁首辅大臣拥有了宰相的职权,统领六部C【解析】本题考查中国汉代到明代政治制度的演变。郡国并行制下王国有独立的自治权,故A项错误;唐朝设置节度使,但节度使权力过大,造成了安史之乱和地方割据,故B项错误;宋朝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行政权、军权、财权被分割,有效地加强了皇权,故C项正确;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

9、内侍机构,不具有决策权,不能统领六部,故D项错误。9.(2015江苏南通、扬州二模)王昶军机处题名记云:“本朝谕旨诰命惟军机处恭拟上谕为至要。上谕亦有二:明发,交内阁,以次交于部、科;寄信,密封交兵部,用马递。其内外臣工所奏事,经军机大臣定议取旨、密封递送亦如之内阁、翰林院撰拟有弗当,又下军机处审定。”材料说明军机处()A.成为内阁的协理机构B.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C.掌握军政要务决策权D.与其他中枢机构分权制衡B【解析】本题考查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材料大意为:本朝皇帝命令只有军机处拟定的上谕是最重要的。上谕有两种:第一种是明发,交给内阁,再交给各个部门和科室;第二种是寄信,交给兵部,用马传

10、递。内外臣子们所奏请的事情,经过军机处讨论、处理的也采用以上方法内阁和翰林院如果有不对的地方,要交到军机处审定。军机处高于内阁,故A项错误;军机处能协助皇帝快速处理政务,故B项正确;军政要务的决策权在皇帝手上,故C项错误;其他中枢机构无法制衡军机处,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共44分)10.(20分)(2015江苏南通质检)地方行政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每个王国领有三四郡、五六郡不等。除了诸侯王以外,刘邦又分封萧何、张良等一百多位功臣为列侯,建立侯国,这些侯国的地位与县相当,但

11、直属中央。因此,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并没有完全回到西周封建的道路上去。摘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材料二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摘编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说明“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的理由。(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行省制中央

12、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的原因。(6分)(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认识。(6分)(1)制度:郡国并行制。理由: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侯国直属中央。(2)原因:行省拥有大权,但受中央节制;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集体议事;中央寄部分权力于行省,借行省集权于中央;部分地方由中书省直接管理。(3)认识: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在继承中不断变革;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需要妥善处理。11.(24分)(2016宁夏月考)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管理水平。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阳嘉元年(东汉顺帝年号,公元132年),尚

13、书令左雄议改察举之制于是雄上言:“郡国孝廉,古之贡士,出则宰人,宣协风教。若其面墙(无真才实学),则无所施用。孔子曰四十不惑,礼称强仕。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儒有一家之学,故曰家法)。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有不承科令者,正其罪法。若有茂才异行,自可不拘年齿。”帝从之,于是班下郡国。摘编自杜佑通典卷十三选举一材料二(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14、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三下面是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朝代东晋隋唐北宋比例4%17.2%24.5%46.1%摘自何怀宏选举社会 材料四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推却于古人。摘自钱穆国史大纲(1)根据材料一,概括左雄改革察举制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改制原因。(8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隋朝选官制度的特点。(6分)(3)根据材料三,分析科举制取代察举制的主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所反映的古代政治发展趋势。(6分)(4)根据材料四中钱穆的观点,你认为研究古代选官制度时需注意的原则有哪些。(4分)(1)内容:被举荐者限年龄在40岁以上;察举与考试相结合,有真才实学者方可任用;对有特殊才干者,不限年龄。原因:察举制存在明显弊端,如举荐方式容易造成任人唯亲,以道德品质为主要依据,缺乏公正客观的评价标准。(2)特点:官吏任免权和考核权收归中央;以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逐步放宽录取标准。(3)作用: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公正。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强化。(4)原则:尊重和敬畏历史;对古代选官制度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