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单元检测六岳麓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7065827 上传时间:2019-03-2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7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单元检测六岳麓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单元检测六岳麓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单元检测六岳麓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单元检测六岳麓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单元检测六岳麓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单元检测六岳麓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单元检测六岳麓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历史 单元检测六 岳麓版选修3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联合国各种会议的表决方法是 ()。A大国一致原则B5个常任理事国拥有否决权C每个会员国都拥有一票表决权D按交纳会费多少确定表决权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史实的再认和区分能力。A、B两项是安理会的表决方式,D项会费多少与表决权无关。答案C2联合国成立初期被美国操纵的主要原因是 ()。A联合国宪章确定美国具有特殊的权力B联合国总部设在美国C在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资本主义国家占多数D美国凭借政治军事力量控制了大多数成员国解析联合国决议采用表决的方式,每个会员国都拥有一票表决权,美国正是通

2、过控制大多数成员国实现了操纵联合国的意图。答案D3联合国的维和行动是指联合国向冲突地区派遣军事人员以恢复或维护和平的一种行动,其根本目的是 ()。A防止局部地区冲突的扩大B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C维护冲突地区人民的人权D将冲突地区置于国际社会共管之下解析维和部队固然能起到防止地区冲突升级、维护冲突地区人民权利的作用,但其根本目的与联合国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宗旨一致。答案B4下列历史现象与普遍安全宣言没有关系的是 ()。A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B同盟国取得战略性的转折C战后世界安排问题被提上日程D欧洲反法西斯战争的结束解析欧洲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结束,以1945年5月8日德国签订无条件投降书为主要标志

3、,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均属于普遍安全宣言签署的历史背景。答案D5美国对联合国的操纵逐步失效的直接因素是 ()。A西欧、日本不再听命于美国B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力量壮大C大批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加入联合国D美国国力衰退解析20世纪60年代以后,亚非拉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陆续加入联合国,使联合国发生了有利于第三世界的变化。答案C620世纪60年代,一位联合国代表说:“小国管理着东河岸边美丽的建筑物(联合国总部),两个大国管理着世界其他地方。”对此恰当的理解为 ()。A两个大国是指美国和英国,小国为新独立国家B第三世界不能左右联合国的任何事务C在处理国际事务中大国和小国能相互制约D小国拥了有

4、发言权,但未改变大国霸权政治的现实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材料我们可知,关键信息“20世纪60年代”,第三世界国家虽在联合国中拥有一定权力,但无法改变美苏两国争霸、企图控制世界的局面,只有D项正确;A项中对两大国表述错误,应该指美国和苏联,小国应指第三世界国家;B项表述绝对化;材料不能体现大小国的互相制约,故C项错误。答案D7在科索沃战争中,美国绕过联合国,对南联盟进行空袭。这表明 ()。联合国成为强权政治的工具联合国的权威性遭到挑战美国在世界上已缺乏有效的牵制力量已经形成单极化世界A B C 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发生于联合国成立初期,与题干

5、不符;错误,美国力图建立单极世界,但当前多极化趋势不断增强。答案C8下列现象往往建立在世界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基础之上的是 ()。A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B武器走私和网络犯罪C宗教矛盾和领土矛盾 D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解析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建立在世界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的基础之上,故A项符合题意。答案A91985年,“加拿大非暴力行动联盟”呼吁对武器玩具进行联合抵制,得到社会广泛支持,这说明战后反战和平运动 ()。教育动员了广大民众和平思想逐渐普及有利于提高对侵略战争的警惕为世界持久和平提供坚实基础A B C 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由“得到社会广泛支持”可确定正确;的影响包括,故选D。答案D

6、101945年12月在诺贝尔纪念宴会上,爱因斯坦指出“我们之所以曾经帮助创造这种新武器,是为了预防人类的敌人比我们先得到它但到目前为止,我们既没有和平的保证,也没有大西洋宪章所许诺的任何自由的保证。战争是赢得了,但和平却还没有”。由此可见 ()。A原子弹研制成功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B冷战加剧,核讹诈严重威胁世界和平C核武器无法保障世界和平D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解析从材料内容可以判断这一新武器的核武器,但从爱因斯坦对和平的担心可以看出,核武器仍然无法保障和平。答案C1120世纪上半叶的时代主题是 ()。A战争与和平 B战争与发展C革命与发展 D战争与革命解析20世纪上半叶,发生了两次

7、世界大战,战争促进了被压迫民族的觉醒,社会主义革命与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战争与革命相互交织,构成了这个时代的主题。答案D12“白鸽要飞越多少海洋,才能在沙滩上安息?炮弹还要再呼啸几时,才能真正销声匿迹?还要抬头张望多少次,人们才能看到蓝天?”这首随风而逝歌曲的中心思想是 ()。A反对战争 B维护世界和平C反对越战 D号召人们抗议政府解析随风而逝是越战时期著名的反战歌曲,材料中这段歌词也反映出人们痛恨战争、渴望和平的情绪。答案A13三次和平运动高潮的诱因搭配正确的是 ()。A二战后的第一个高潮北约针对苏联决定在西欧布置美国中程导弹B60、70年代形成的第二个高潮美国发动侵越战争并使战争不断升级

8、C80年代的第三个高潮巴勒斯坦和印度进行的核实验D80年代的第三个高潮美国挑起“冷战”,以核武器进行恫吓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只要能准确识记三次反战和平运动兴起情况,回答本题并不难。第二次世界反战和平运动是由于美国发动侵略的越南战争并不断升级,美国人民掀起了大规模的反战和平运动,形成了战后世界和平运动的第二次高潮。答案B1420世纪,国际社会为维护和平进行了不懈努力。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国际联盟制裁了日本对中国东北三省的侵略行径B联合国安理会有权采取行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C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是美苏两国妥协的产物D冷战结束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维护了欧洲和平解析注意对题干中“国

9、际社会”“维护和平”“不懈努力”等几个关键词的综合理解。C项中的“美苏妥协的产物”,不符合题意也不符合史实;A项中的“制裁了”不符合史实;D项中的“维护了”不符合史实,因此只有B项符合题意。答案B15下列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罗素爱因斯坦宣言的发表国际和平年宣言的通过首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召开世界和平理事会的成立A B C D解析罗素爱因斯坦宣言的发表是在1955年,国际和平年宣言的通过是在1985年,第一次世界保卫和平大会的召开是在1949年,世界和平理事会的成立是在1950年。答案C161965年一位基督教教友会的和平主义者在美国国防部五角大楼前用汽油自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10、)。美国人民在20世纪60、70年代掀起反战和平运动的高潮此次反战运动只有教会组织参与为了表达强烈的反战要求,有人采取了更为极端的手段A BC 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依据题干内容可判断、正确,与史实不符合,可排除。答案A17冷战时期,北约、华约等军事政治性组织是影响世界格局的重要因素;冷战结束后,各类国际经济合作组织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这一变化趋势主要反映了当今世界 ()。A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加大B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C市场经济制度得到普遍认可D可持续发展问题受到普遍关注解析两极格局解体后,冷战政治对峙逐渐被经济合作所替代,这突出反映了世界形势的总趋势是走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

11、的主题。答案B18观察下图,抵御和消除图中现象的根本途径是 ()。水污染 大气污染 艾滋病祸及儿童A寻找更多的可利用资源B消除贫富差距C走可持续发展之路D消灭霸权主义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与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图片反映的问题属于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环境与社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要依据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加以解决。答案C19有人说:本拉登是美国制造的一颗炸弹,其依据是苏联入侵阿富汗期间,美对本拉登进行了培训及军事援助,这说明 ()。A争夺世界霸权导致世界恐怖主义的产生B美国没有在亚洲推行冷战政策C美苏争霸是当时国际关系的主要特点D美苏争霸给世界人民带来了灾难解析本题考查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

12、力。本拉登是世界头号恐怖分子,依据材料可以看出是因为争夺世界霸权导致恐怖主义的产生。答案A20下列关于二战结束后世界反战和平运动三次高潮的叙述,错误的是 ()。A罗素爱因斯坦宣言不是第一次高潮中的事件B第二次浪潮的中心在美国C第三次浪潮中,参加者强调欧洲应该置身于超级大国的核冲突之外,建 立“无核区”D人民群众是各次运动的主力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与区分能力。第一次高潮包括罗素爱因斯坦宣言,还包括世界保卫和平大会等,B、C、D三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正确。答案A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60分)21(14分)江泽民在共同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中指出:“促和平,求发展,仍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中国人民需要和平。中国将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