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训练(1)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7064213 上传时间:2019-03-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训练(1)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全国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训练(1)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全国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训练(1)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全国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训练(1)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全国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训练(1)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国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训练(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训练(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现代文阅读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谐”就是“说笑话”,它是喜剧的雏形。王国维认为中国戏剧来源于巫与优,“优”即以“谐”为职业。在古代社会中,“优”往往是一个重要的官职。左传国语史记诸书都常提到“优”的名称,优往往同时是诗人。汉初许多文人都以优起家,东方朔、枚乘、司马相如都是著例。谐趣是一种最原始的普遍的美感活动。凡是游戏都带有谐趣,凡是谐趣也都带有游戏性。谐趣的定义可以说是:以游戏态度,把人事和物态的丑拙鄙陋和乖讹当作一种有趣的意象去欣赏。“谐”最富于社会性。艺术方面的趣味,有许多是为某阶级所特有的,“谐”则雅俗共赏,极粗鄙的人喜欢“谐”,极文雅的人也喜欢“谐

2、”,虽然他们所喜欢的“谐”不尽相同。在一个集会中,大家正襟危坐,每个人俨然不可侵犯,彼此之间无形中有一层隔阂,但是到了谐趣发动时,这一层隔阂便涣然冰释,大家在谑浪笑傲中忘形你我。尽善尽美的人物不能成为谐的对象,穷凶极恶的人物也不能成为谐的对象。引起谐趣的大半介乎二者之间,多少有些缺陷而这种缺陷又不致引起深恶痛绝,最常见的是容貌的丑拙。民俗歌谣中嘲笑麻子、瞎子、聋子、驼子等的最多,嘲笑容貌丑陋的风气自古就很盛行了。品格方面的亏缺也常沦为笑柄,如一首民歌:“门前歇仔高头马,弗是亲来也是亲;门前挂仔白席巾,嫡亲娘舅当仔陌头人。”寥寥数语,把中国民族性的大缺点刻薄势利写得十分脱皮露骨。除这种之外,人事

3、的乖讹也是谐的对象,例如:“灶下养,中郎将;烂羊胃,骑都尉;烂羊头,关内侯。”(后汉书刘玄传)事情出乎常理之外,可恨亦复可笑。谐都有讥刺的意味,不过讥刺不一定就是谐。例如诗经伐檀中对奴隶主的讥刺:“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这也是讥刺人事的乖讹,不过作者心存怨望,直率吐出,没有一点开玩笑的意味,就不能算是谐。从几方面看,谐都具有两面性。首先,就谐笑者对于所嘲弄对象的感情来说,谐是恶意的而又不尽是恶意的,如果尽是恶意,则结果是直率的讥刺或咒骂。一个人既拿另一个人开玩笑,对于他就是爱恶参半。恶者恶其丑拙鄙陋,爱者爱其还可以打趣助兴。因为有这一点爱的成分,谐含有几分警告

4、规劝的意味,可以说,凡是谐都是“谑而不虐”。其次,就谐趣情感本身来说,谐是美感的而也不尽是美感的。它是美感的,因为丑拙鄙陋乖讹在成为谐的对象时,就是一种情趣饱和独立自足的意象。它不尽是美感的,因为谐的动机都是道德的或实用的,都是从道德的或实用的观点看出人事物态的不圆满,因而表示惊奇和告诫。第三,就谐笑者自己说,他所感到的是快感而也不尽是快感。它是快感,因为丑拙鄙陋能带来一时乐趣。不过可笑的事物究竟是丑拙鄙陋乖讹,是人生中一种缺陷,多少不免引起惋惜的情绪,所以同时伴有不快的感觉。(选自朱光潜诗与谐隐,有删改)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谐”是喜剧的雏形,它带有讥刺的意味,能

5、使人们在谐笑中认清被讥刺对象的丑陋而对其深恶痛绝。B和其他艺术方面的趣味相比较,有许多“谐”极富于社会性:极粗鄙的人喜欢“谐”,极文雅的人也喜欢“谐”。C容貌的丑拙、品格方面的亏缺、人事的乖讹等都会成为“谐”的对象。其中,容貌的丑拙最为常见。D“谐”是一种最原始的普遍的美感活动。以游戏态度,把人事和物态的丑拙鄙陋和乖讹当作一种有趣的意象去欣赏。解析:选CA项,“对其深恶痛绝”错,据原文可知,谐的对象是“多少有些缺陷而这种缺陷又不致引起深恶痛绝”的。B项,范围缩小,将原文中的“谐最富于社会性”说成了“有许多谐极富于社会性”。D项,偷换概念,把“谐趣”当作“谐”了。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

6、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开门见山,点明本文的主要写作对象“谐”,并且从“谐”和“优”的关系入手,论述了“谐”对于一个诗人的重要性。B第四段引用后汉书刘玄传中的民谣是为了论证人事的乖讹也是“谐”的对象。C第六段采用总分式结构:先说明“谐”都具有两面性,然后从谐笑者对于所嘲弄对象的感情、谐趣情感本身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D全文首先阐述“谐”和“谐趣”的内涵,再论述“谐”的社会性,然后论述“谐”的对象及“谐”和“讥刺”的异同,最后说明“谐”的两面性。解析:选AA项,“论述了谐对于一个诗人的重要性”错,第一段没有论述这一内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是“谐”,就总有讥刺的意味,但是

7、讥刺不一定就是谐了。B“谐”的动机都是道德的或是实用的,都是从道德或实用的观点看出人事物态的不圆满,因此“谐”不尽是美感的。C品格方面有亏缺的人常常成为谐的对象,在这方面,人们最喜欢通过民歌这种形式进行嘲弄。D“谐”在给人们带来快感的同时又带来不快,因为嘲弄的对象带有人生中的一种缺陷,不免引起惋惜情绪。解析:选CC项,“最喜欢通过民歌这种形式进行嘲弄”无中生有,原文只是举了一首民歌的例子而已。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4分)蜗居冬天冬日的大地袒露着自己的真实与简单,似一幅国画的留白,意蕴深长,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田野里,一切都仿佛销声匿迹了,隐藏在沉寂后面的,则是那无限的生机。中原的冬

8、天是干冷干冷的。大多时候,天空都是板着灰灰的面孔,呼呼的冷风吹得干枯的树枝“哗哗”作响。偶尔,传来几声刺耳的“咯吱”的声响,原来是几条枯枝受不了风的折磨,竟自行折断了。即使这样,风依然威力不减,刮在脸上,生疼生疼的。太阳出来了,也没有一点温度,还是那样清冷清冷的。尤其在今年格外漫长的冬日里。这个冬天,我一直在外奔波,所有的空闲都得加上括号,作为奔波的注脚。冬日里适合沉思,或者憧憬。或者躲藏在空调制造的温室里,这样的空间易让人倦怠。或者坐在火炉旁,这样最好不过。(1)现代的东西往往会对一些宁静而温馨的诗意造成冲击。无须泡龙井或碧螺春,高雅地品茗,只需一杯微烫的白开水。随意从书架抽出一本书,散文或

9、诗歌,捧在手里。随性地走进它,走进这悠远而馨香的它,让目光在简约的文字中品尝无穷的韵味,沉静而不聒噪,宁静而不寂寞。就这样,时间悄悄从身边流过,情绪在文字中慢慢释放。从中撷取一抹淡淡的暖意,拥在心头,留给自己,与别人无关。有位哲人曾说,宁静是心灵的井然有序。这样的心灵,该是怎样的澄澈与充盈?没有浮躁的喧嚣,没有名利的纷扰。也许,只有足够深静的潭,才会有如此的从容与闲适。是的,躲进用文字营造的一隅世界里,我知道,这不是逃避,而是回归。曾经、现在或许将来,我们都要整天为生计而奔波。现实的残酷与虚伪,随时都会伸出那善意而恶毒的手,狠狠掐断我们心头滋生的任何一丝诗意的萌芽。人在失落与憧憬的不断交替中,

10、掌控着手中的方向盘依然朝前走着。福祸相依的哲理早已被古人阐释得明白如话。然而,人们却常在这些明白如话的网织成的怪圈里渐渐迷失。小时候,我们都是在比较直观的世界里长大;长大后,却往往在这些可感可触的具体事物中沉溺不醒。好久没有在文字中徜徉了。想到此,突然有一种内疚的感觉涌上心头,为疏远的文字,还是为冷落的心田?我问自己。一直以来,我都喜欢用文字来给心情涂上缤纷的色彩,然后,在一旁悄悄欣赏这一篇篇信笔涂鸦的文稿,自我陶醉。生活被文字再现。故事里的主角永远是那个真实而隐形的自己。有时,感觉自己仿佛站在生活之外,远远地看着世间众人蜂拥地去追求些什么,仿佛在看一出结局永远是遗憾的话剧。如果人活着,只为了

11、心灵的充盈与宁静,那么,他就不会为俗世所累,这也许就是人生的至境吧。(2)推开窗子,冬天的世界一片静谧。走出门,心中充满了别样的感动。冬日的大地如一个熟睡的孩子,安详,沉静。抬眼望去,茫茫的田野,熟睡的大地,此时正在酝酿着一个怎样的梦呢?我问自己。也许,只有等到明年才能知道了。蜗居了这么长时间了,是该出去走走了。我对自己说。(原文有删改)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冬天干冷,天空灰暗,风如刀割,一切沉寂。因此作者认为,面对冬天人们只能躲藏起来。B在作者看来,冬天的时候,捧一本散文或诗歌,目光与文字相接,情绪在文字中慢慢释放,该是多么惬意的事啊!C作者认

12、为,现实生活中的那些可感可触的具体事物与宁静、澄澈和充盈的心灵是格格不入的。D文章以“蜗居冬天”开头,以对自我的反省和对人生的深入思考为中心,最后再以走出“蜗居”结尾。解析:选AA项,以偏概全。原文是说“冬日里适合沉思,或者憧憬”“或者躲藏在空调制造的温室里”“或者坐在火炉旁”。5结合文意赏析文中两处画线语句的表达技巧。(5分)答: 解析:第(1)处画线句主要运用的是议论的表达方式。由上下文可知,作者对整日躲在空调制造的温室里的行为是不赞成的,认为围坐在火炉旁,才是最好不过的事情,接着总结出现代的东西打破了某种和谐。第(2)处画线句运用的是描写的表达方式。作者借助大地的景色表达了对冬天世界的由

13、衷的赞美之情。参考答案:(1)议论。作者借空调和火炉这一今一古两种事物,通过议论表达了自己对现代科技进入人们生活领域,从而使一些人重视物质享受而忽视或轻视精神追求的强烈不满。(2)描写。借助冬天大地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冬天世界的由衷的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充实饱满而宁静淡泊的精神境界的向往与追求。6第自然段中的“冬日的大地如一个熟睡的孩子,安详,沉静”是一个具有浓厚意蕴的比喻句。请你结合文本谈谈自己的看法。(6分)答: 解析:考生解答该题时,首先,要注意结合文本内容,在把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理解;其次,要抓住“熟睡的孩子”等关键字眼。参考答案:这句话具有深厚的意蕴:把“冬日的大地”比喻成“熟睡的孩子”,安详,沉静。其实作者是在形象地描写自己蜗居后安详、沉静的心情。冬日的大地经过一冬的“蜗居”,充满了无限的生机,而作者的精神世界也经受了一次洗礼。与文章的开头相照应,呼应题目。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2分)材料一:记者昨日获悉,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在伦敦林奈学会举行2014年马什奖颁奖仪式,家住修水县黄沙镇油岭自然村的乡村教师郑乃员荣获2014年度“马什国际植物保护奖”。郑乃员为修水县何市镇中学教师,自2000年起组织村民开展红豆杉保护工作,与农户签订托管协议,成立修水县黄沙油岭天然红豆杉保护协会,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