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10课谈中国诗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7063623 上传时间:2019-03-26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1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10课谈中国诗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10课谈中国诗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10课谈中国诗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10课谈中国诗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10课谈中国诗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10课谈中国诗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10课谈中国诗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0课 谈中国诗知识概览【作者简介】 钱钟书(19101998),字默成(存),一字中书。著名学者、作家。江苏无锡人。1933年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1935年赴牛津大学研读英国文学。后至巴黎大学研究法国文学。归国后曾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国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上海暨南大学外语系教授,中央图书馆外文部总编辑等。解放后,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1953年转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新时期又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还曾任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

2、学术研究两方面均有卓著成绩。解放前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用英文撰写的十六、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其中围城有独特成就,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谈艺录融中西学于一体,见解精辟独到。解放后,出版有宋诗选注管锥编(五卷)七缀集槐聚诗存等。还参与毛泽东选集的外文翻译工作,主持过中国文学史唐宋部分的编写工作。他的宋诗选注在诗选和注释上都有高明识见,还对中外诗学中带规律性的一些问题作了精当的阐述。管锥编则是论述周易正义毛诗正义左传正义史记会注考证老子王弼注列子张湛传焦氏易林楚辞洪兴祖外传太平广记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的学术著作,体

3、大思精,旁征博引,是数十年学术积累的力作,曾获第一届国家图书奖。 钱钟书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融汇多种知识,探幽入微,钩玄提要,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大家。 60年来,钱钟书致力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淡泊名利,甘愿寂寞,辛勤研究,著作等身,饮誉海内外,为国家和民族作出了卓越贡献,培养了几代学人,是中国的宝贵财富。【重点理解】这篇课文用比较文学的方法,旁征博引,在比较中外诗歌的异同中,阐释中国诗的特征。观点鲜明,材料丰富,语言生动,富于说服力和感染力。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谈中国诗的根本立场。作者认为,谈中国诗要采取比较文学的立场,就是说,谈起中国诗,眼中

4、要有外国人和外国诗在。因为只读中国诗的人,没法“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没有居高临远的观点,就“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只有采用比较文学的立场,居高临下地对中外诗进行比较,才能对中国诗作出正确的评价,得出合理的结论。 第二部分(第2段),概括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按照一般的说法,诗的发展是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最后有抒情诗。中国诗则不然,抒情诗出现得异常之早,戏剧诗随后,史诗没有。因此,中国诗是早熟的,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但以后缺少变化。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 第三部分(第3至7段),阐述中国诗的特点。1.篇幅短小。作者在第3段指出,“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

5、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原因是,“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2.富于暗示性,“言有尽而意无穷”。作者在第4、5段指出,外国诗人论诗的观点与中国诗人论诗的观点很接近,中国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与外国人所谓“空泛连接着确切”,意思一样。“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是正确的说法。作者还认为,这富于暗示,“是一种怀孕的静默”,“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中国诗用疑问语气做结束的”,比“西洋的任何一诗来得多”,例如拉丁诗里有个“

6、何处是”的公式,在中国诗里应用得最多。3.“笔力轻淡,词气安和”。作者在第6段指出,“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西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而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只像吹着芦管”。原因是,一跟语言的本质有关,中国诗调较轻,比不上西洋诗调的沉重;二是中国古代诗人“对于叫嚣和呐喊素来视为低品”,中国诗“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4.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作者在第7段指出,中国诗除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外,在内容上与西洋诗“无甚差异”。例如,外国也有“跟中国田园诗同一型式的作品”。 第四部分(第8段),总说中国诗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作者认为,像各国人都是人一样,中国诗和

7、西洋诗都是诗,共同点多于不同点。中国诗里有“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有“中国的”成分。在中国诗里是零碎的,薄弱的,到西洋诗里发展得明朗圆满,反过来也一样。因此,“读外国诗每有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读者“回到本国诗”。【难点探究】1.课文第1段中,“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这一句是什么意思?【探究】联系上下文可以看出,“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是对只读中国诗的人而言的。只读中国诗的人,不能站在比较文学的立场上,对中外诗歌进行比较,从而在比较中认识中国诗不同于外国诗的地方,即中国诗的特点。他只能就中国讨论中国诗,不能“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用居高临远的观点看待中国诗,因此难免“不识庐山真面目,

8、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就是“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2.课文的结构布局有什么特点?【探究】主要特点是:开篇明确论述的原则,然后逐层展开,分别论述,而在论述中又不时广征博引,使文章跌宕生姿。文章第1段,说明谈论中国诗要用比较文学的方法。然后层层推进,阐述中国诗的特点。每一个特点的论述,都包含着对比与综合。对比,是把中外诗歌作对比;综合,是在诸多材料中综合中国诗的特点。文章结尾,作者又宕开一笔,“中国诗并没有特特别别中国的地方”,使文章说理辩证周密。课文的整个结构圆通灵活,充满机巧。3.从本文可以看出学者文化随笔的哪些特点?【探究】第一,化深奥为通俗,化复杂为单纯。本文是谈中国诗这样一个深奥、复杂的

9、问题,然而作者举重若轻,把这个问题用通俗、浅显的语言传达给读者。雅而不奥,俗而不庸。作者不是生硬地提出几条干巴巴的理论,摆开架势大加推衍,而是举出诗歌以及图画、音乐、故事、传说、寓言等具体的例子,作大量的丰富生动的比喻,来说明一些道理。没有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读者在接受那些具体例子、形象比喻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接受了作者的观点。第二,居高临下,征古今引中外,有较强的知识性。在课文中,作者站在历史和文化的高度,自由地驾驭着古今中外的一切文史资料。他引用的国外资料中,有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希腊、俄罗斯、捷克乃至印度等国的资料;涉及的范围包括文学、哲学、历史学、艺术等。引用中国

10、的文史资料,从古到今,那就更多。这样的文章,以丰富的知识取胜。第三,讲道理、发议论,幽默风趣。课文以说理为主,但它的说理,不同于论文,往往是艺术的谈笑风生。课文中充满了幽默风趣,读者会一边阅读一边忍俊不禁。当然,学者的幽默风趣,不是低俗的插科打诨,而是具有高雅的品位。难怪有人把这种学者随笔又称为小品文。4.你读过不少中国诗,也读过一些外国诗,你认为中国诗有哪些特征?作者对中国诗的特征是怎样阐述的?你怎样评价作者的观点?【探究】第一问:中国诗的特征,可依学生的认识自由理解,共同探讨。教师也可引导学生边阅读课文,边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理解本文讲到的中国诗的特点。注意要引导学生用例子说明,不要进行空泛

11、的议论。可参照课文研讨进行讨论。第二问:作者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在中外诗歌的比较中,得出中国诗的特征。课文举了大量典型的例子,运用巧妙的比喻,在谈笑风生之中,把中国诗的四个特征呈现在读者面前。(1)从诗歌发展的历史说,中国诗与西洋诗相反。西洋诗是:史诗戏剧诗抒情诗。中国诗是:抒情诗戏剧诗,没有史诗。中国的抒情诗“早熟”,但“早熟”带来“早衰”。(2)篇幅短小,追求在简短的篇幅中包含着悠远的意味。西方也有人主张诗要短小,但西方的“短”还是比中国的“短”长得多。(3)富于暗示性,“言有尽而意无穷”。西方读者最看重中国诗的这一特征。中国诗的旨趣往往在字面以外,“字面”不过起到诱发和影射的作用。(4)

12、笔力轻淡,词气安和。中国也有“厚重”的诗,但比起西洋诗来,还是轻柔得多。第三问:作者在课文中的观点尽管有权威性,但也有可议之处。因为作者是从他自己的欣赏习惯出发来评论诗歌的,是一家之言。尽可以倡导学生各抒己见。5.课文用了许多精妙的比喻,显出作者特有的幽默和睿智。找出你最喜欢的比喻,说说它们的含义和表达作用。【探究】例如,为了说明中国诗的发展的超常性,作者用中国画的发展作了相应的类喻,“譬如中国绘画里,客观写真的技术还未发达,而早已有印象派后印象派那种纯粹画的作风”;然后联系印度的百喻经一语道破天机。为了说明中国的诗歌之短,作者借用了一西方的短语“轻鸢剪掠”,轻巧自在,凭人去遐想。钱氏作比喻,

13、重文采亦重哲理“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其中道理更是相当深刻的。其他如把中国诗中的狂放比喻为“文明人话,并且是谈话,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但有良心的人全听得见”,“妙”中凸现了一个“准”字。文章又在比喻中结尾:“我们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的思家病,想找着一个人,一件事物,一处地位,容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漠漠的世界里有个安顿归宿,仿佛病人上了床,浪荡子回到家。出门旅行,目

14、的还是要回家,否则不必牢记着旅途的印象”,“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对本国的诗有更高的领会,正像诸位在中国的小住能增加诸位对本国的爱恋,觉得甜蜜的家乡因远征增添了甜蜜。”有情有理,点破了比较文学之于研究者的关系。能力提升【课内练习】 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精髓(su) 简陋(lu) 轩冕(min) 锱铢必较(z) B.亵渎(xi) 轻鸢(yun) 谛听(d) 一蹴而至(c) C.敷衍(f) 鉴别(jin) 窸窣(x) 眉眼颦蹙(png)D.付梓(z) 羡妒(xin) 寒砧(zhn) 牛羊咻咻(xi)1.C【解析】“眉眼颦蹙”中“颦”应读“pn”。2下列各组词语中,

15、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羡妒 斟酌 婉蜓曲折 卓有成效B.援例 尺牍 光采夺目 顽固凶残C.叫嚣 蕴藉 长途拔涉 杀一敬百D.游离 门栓 矫揉造作 残羹冷炙2.D【解析】A项,“婉蜓曲折”中“婉”应写作“蜿”;B项,“光采夺目”中“采”应写作“彩”;C项,“长途拔涉”中“拔”应写作“跋”,“杀一敬百”中“敬”应写作“儆”。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拆迁应在相互尊重与民主协商中解决;而在所有的强制拆迁中,根本没有“民主”二字,这就是两种拆迁方式的云泥之别。B巴林石是中国各色石种的集大成者,色泽斑斓,纹理奇特,质地温润,钟灵毓秀,堪称石之精品。C当今,美国毕竟只有军事力量和美元货币这两个最后优势,如果再不使用和展示,美国将没有任何机会挽回其江河日下的国运了。D有些专家认为“国考”暴热现象说明了越来越多的青年有志在行政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政治抱负,这个分析颇有些隔靴搔痒。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们所缺乏的,一是勇气不足,二是谋略不当。B.成功者在设定想要达到的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