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历史专题综合测评4人民版(1)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7057467 上传时间:2019-03-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版高中历史专题综合测评4人民版(1)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8版高中历史专题综合测评4人民版(1)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8版高中历史专题综合测评4人民版(1)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8版高中历史专题综合测评4人民版(1)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8版高中历史专题综合测评4人民版(1)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8版高中历史专题综合测评4人民版(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版高中历史专题综合测评4人民版(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综合测评(四) (时间:60分钟分值:90分)1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43年4月,罗斯福授意雷斯特戴维斯在星期六晚邮报上发表罗斯福的世界蓝图一文,透露了罗斯福对战后世界安排的设想,要求建立一个由美国领导的、符合美国利益的世界政治与经济秩序。罗斯福相信,由于战争中英、苏、中等国都仰仗美国的经济、军事援助,凭着美国的实力,他可以利用战时的“大国合作”来实现其“蓝图”。丘吉尔对战后世界结构的第一个设想是实现在英国领导下的欧洲统一,建立欧洲地区联邦。丘吉尔主张成立一个世界性组织,下面分设欧洲、美洲、太平洋地区三个委员会。英国可以通过组织经济、政治和军事联合体在欧洲委员会中起主导作用,同时

2、还可通过英属殖民地、附属国在太平洋地区委员会中发挥作用,以此来保证其国际地位。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和丘吉尔提出设想的背景和目的。(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后来的历史发展与罗斯福和丘吉尔的设想有何不同。(9分)【解析】第(1)问要求分析两种战后世界设想的背景及目的,战后设想也属国家外交的表现或延伸,故可分别从国际形势二战即将胜利,各国国力变化,美国相对实力进一步增强,英国衰落;各国原有外交政策,美国威尔逊“十四点”计划就想领导世界,而英国则是继续维系霸权。第(2)问要求比较战后世界秩序格局与罗斯福、丘吉尔的设想的区别。罗列描述战后国

3、际秩序(冷战、两极格局、第三世界兴起、欧洲一体化等)与罗斯福、丘吉尔的主张予以比较即可。【答案】(1)背景: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英国由欧洲强国走向衰落。目的:美国想攫取世界霸权。英国想继续维持世界霸主地位。(2)与罗斯福的设想不同:美苏开始了冷战,苏联未参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形成两极格局;欧洲联合成立欧共体;中国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第三世界国家的独立和发展。(任答两点即可)与丘吉尔的设想不同:欧洲实现经济和政治的统一,但是没有在英国的领导下实现;战后殖民体系解体,英国附属殖民地纷纷实现独立。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不要忘记以下情况,德国人侵入苏联,是经过芬兰、波兰、罗马

4、尼亚、保加利亚和匈牙利的。德国人所以能够经过这些国家侵入苏联,是因为在这些国家中,当时存在着敌视苏联的政体。苏联为了保证自己将来的安全,力求在这些国家内能有对于苏联抱着善意态度的政府。斯大林关于丘吉尔先生的演说和真理报记者的谈话材料二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美苏双方的关系开始出现微妙变化。苏联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提出一套争取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苏美共同主宰世界的战略目标。美苏争霸局面逐渐形成。王斯德、钱洪主编世界当代史材料三1973年勃列日涅夫曾在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召开的东欧各国共产党领导人秘密会议上阐述了苏联的“缓和”战略。他认为,“缓和”为的是“使苏联赢得时间来加强我们的军事和经济实

5、力,以便在1985年以前使力量对比发生决定性的变化,从而使我们能够在任何需要实现我们意愿的地方实现我们的意愿”。周尚文、叶书宗、王斯德著苏联兴亡史(1)综合材料一、二的信息,说明斯大林与赫鲁晓夫对外政策的不同点及对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9分)(2)根据材料三说明,苏联的“缓和”战略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其目的实现了吗?说明理由。(6分)【解析】第(1)问注意两则材料的对比,斯大林时代苏联还没有同美国争霸的野心,赫鲁晓夫时代苏联开始提出与美国平起平坐,争夺世界霸权;第(2)问注意准确解读材料,根本目的一定要归结到争夺世界霸权上来。其目的没有实现的原因应结合此后的戈尔巴乔夫改革来分析。【答案】(1)斯

6、大林采取防御型的外交政策,维护自身安全,并力图维护和扩大在东欧的势力范围;赫鲁晓夫则争取与美国平起平坐,实现苏美共同主宰世界的战略目标(或争夺世界霸权)。影响:前者加剧了美苏全球战略矛盾的对峙,加速了冷战的发生;后者使美苏争霸局面形成。(2)加强苏联的经济军事实力,进而争夺世界霸权。其目的没有实现。因为进入80年代中期后,苏联经济陷入困境,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也归于失败。3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62年,加勒比海地区发生了一场震惊世界的古巴导弹危机,这场危机差一点引发了核战争。1962年10月14日,美国U2间谍飞机第一次拍摄到了苏联在古巴建设中的中程导弹基地,接着美国情报部门又搞清了

7、苏联运往古巴的中程导弹及其他武器等具体情况。10月22日晚肯尼迪发表电视演说,要求苏联从古巴撤出所有中程导弹。为了实施对古巴的封锁,还集结了战后以来最庞大的舰队,战略空军部队进入战备状态。苏联国防部长下达命令:苏联战略导弹部队、防空部队、潜艇成员提高全军的战备状态和警惕性。肯尼迪发出警告,美国无意对苏联的舰船开火,但如果无视封锁的规定,那什么情况都有可能发生。这是冷战时期美苏之间最严重的一次直接对峙,双方在加勒比海地区走到了核战争的边缘。从1962年10月22日到12月14日间,肯尼迪和赫鲁晓夫之间来往的信件就有25封,在这些信件中,两人虽然相互指责对方的行为,但是都明确表达了避免世界因为这场

8、危机陷入核大战、通过和平谈判的途径解决危机的强烈愿望。另外,还有其他秘密通道。两国逐渐达成了谅解:“苏联从古巴撤走中程导弹、伊柳辛28轰炸机及其附属设施,并且保证今后不再将进攻性武器运进古巴;美国承诺不侵犯古巴等等。”刘金质冷战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苏在“古巴导弹危机”中的对峙态势。(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巴导弹危机”最终未能引发战争的原因。(9分)【解析】第(1)问结合当时美苏冷战格局的史实可知对峙态势是美国要求苏联从古巴撤出导弹;双方军队进入战备状态,战争一触即发;双方处于核战争边缘。第(2)问从材料中“两人虽然相互指责对方的行为,但是都明确表达了避免

9、世界因为这场危机陷入核大战、通过和平谈判的途径解决危机的强烈愿望。另外,还有其他秘密通道。两国逐渐达成了谅解”,可知未能引发战争的原因有美苏双方都有避免世界核大战的共识;美苏双方都有通过和平谈判的愿望;美苏双方都通过有沟通的有效渠道;结合史实可知苏联是当时唯一可以和美国抗衡的国家,故其原因还有美苏双方力量(核力量)相对均衡,都不敢轻易动武;美苏双方互相让步、妥协。【答案】(1)美国要求苏联从古巴撤出导弹;双方军队进入战备状态,战争一触即发;双方处于核战争边缘。(2)美苏双方都有避免世界核大战的共识;美苏双方都有通过和平谈判的愿望;美苏双方都通过有沟通的有效渠道;美苏双方力量(核力量)相对均衡,

10、都不敢轻易动武;美苏双方互相让步、妥协。4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联合国在各种非政治生活方面十分成功。它在执行维持和平这一主要任务方面却成绩时好时坏。它通过提供保持友好关系的媒介,帮助阻止了大国间的全国战争。它已制止了不涉及大国重大利益的印度尼西亚、以色列和克什米尔这些地区的战争。但是,它未能阻止朝鲜、阿尔及利亚、埃及和越南的一系列局部战争即“灌木林火”战争。在1962年的极度危险的古巴危机中,联合国也没有举行任何磋商会议。尤其在欧洲大陆,联合国被证明几乎是软弱无力的。在那里,冷战扩大了共产党集团和非共产党集团之间的鸿沟,这一鸿沟最后宽到不可逾越的程度。因此,各大国各行其是,组织了相对抗的

11、安全防卫体系,对每次危机都独自作出反应。同国联一样,联合国的主要困难在于:在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中,它能提供一台解决争端的机器,但却不能下令使用这台机器。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999年版)(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联合国成立以来维持和平方面成绩“时好时坏”的表现。(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联合国在维持和平方面成绩“时好时坏”的原因。(8分)【解析】第(1)问联合国的积极作用在于维护世界的和平稳定、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限制,但仍旧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并不能从根本上杜绝战争、消除霸权。第(2)问从和平发展的促进因素和负面因素两个角度来分析。【答案】(1)“好

12、”:阻止了大国间的全面战争;减少了局部战争;达成众多裁军协议;推动结束殖民主义制度。“坏”:未能阻止一些局部战争;未能消除大国间的矛盾;在解决一些重大危机时,往往不被重视。(2)“好”的原因:联合国提供适宜平台或媒介,对冲突起到了缓冲作用;美苏双方势均力敌;第三世界的兴起;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时代主题。“坏”的原因:一些大国为谋求霸权推行强权政治,无视有关国际公约。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美国国务院欧洲事务司司长约翰希克森在1947年说:“人们是否从华盛顿时代开始就一直认为联盟是万恶之源?我对此毫不在乎,在和平时期,我们就必须与西欧国家谈判结成军事同盟,而且我们必须迅速采取行动。”材料二

13、1952年12月,宋庆龄作为新中国和平使者,率领一个59人的代表团去维也纳参加世界人民和平大会。宋庆龄当选为会议执行主席之一。在会上,宋庆龄以有力的声音发表了题为人民能够扭转局势的演讲,她指出:各国人民有力量扭转事态的进程,恢复人们对和平未来的信心。她还对巩固世界和平提出了建议。她的发言一再被暴雨般的掌声打断。(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已经是和平时期,为什么材料一却反映美国还强调结成“军事同盟”?(7分)(2)材料二中宋庆龄所指的“局势”是什么?“她的发言一再被暴雨般的掌声打断”说明了什么?(8分)【解析】第(1)问,主要原因是战后美苏的关系恶化,冷战开始;美苏意识形态的对立使美国把苏联看作主

14、要的敌人,视其为实现霸权的障碍。第(2)问从材料二中的时间“1952年”可以分析得出,此时是美苏冷战时期,美国还在亚洲进行了朝鲜战争,发动热战。宋庆龄的发言一再被暴雨般掌声打断,说明与会的国家绝大多数支持中国维护世界的和平,反对不义战争的立场。中国的国际地位随着中国的立场被各国接受而得到提高。【答案】(1)与苏联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全球战略矛盾对立,视苏联为其称霸世界计划的最大障碍;国家利益的冲突等。(2)局势:二战后美国企图称霸世界,在欧洲推行冷战政策,在亚洲实行“热战”,使世界和平面临威胁。说明:中国的正义立场得到了大多数国家的认同,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建议得到了大多数国家的响应,中国的

15、国际地位提高了。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美国对德国的统一持积极支持的态度,但支持德国的统一是有条件的。强调德国统一必须在联邦德国继续同北约和欧共体保持联合的情况下实现,“不应以中立换取统一”。英国对德国的统一开始持消极的态度法国对德国统一的心情是矛盾和疑虑的,在开始时也是持不积极支持的态度。材料二两德合并大大增加了新德国综合实力。在德国统一之前,原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分别是西欧、东欧集团(前苏联除外)中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两德统一之初,新德国在经济上是任何一个欧洲国家所无法相比的,成为欧洲经济上的“超级大国”。两德统一,又为德国的继续发展和进一步崛起提供了机遇,扩大了德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在德国的主动努力下,1991年12月11日,欧共体12个成员国政府首脑签署了关于建立欧洲政治联盟和经济货币联盟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吴友法、邢来顺德国:从统一到分裂再到统一(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与英法对德国统一问题持不同态度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末德国再次统一的影响。(9分)【解析】第(1)问考查不同国家对同一历史事件的不同看法的原因,可以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一归纳,“强调德国统一必须在联邦德国继续同北约和欧共体保持联合的情况下实现”说明美国支持是因为德国统一会壮大北约的力量,进一步制约苏联,英法反对可以结合德国是两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