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过关练“古代诗歌阅读”一-三新人教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7056851 上传时间:2019-03-26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过关练“古代诗歌阅读”一-三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过关练“古代诗歌阅读”一-三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过关练“古代诗歌阅读”一-三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过关练“古代诗歌阅读”一-三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过关练“古代诗歌阅读”一-三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过关练“古代诗歌阅读”一-三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过关练“古代诗歌阅读”一-三新人教版(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古代诗歌阅读”专题过关练(一)-(三)专题过关练(一)1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2)题。秋日酬王昭仪汪元量愁到浓时酒自斟,挑灯看剑泪痕深。 黄金台愧少知己,碧玉调将空好音。万叶秋风孤馆梦,一灯夜雨故乡心。 庭前昨夜梧桐语,劲气萧萧入短襟。注汪元量:南宋末人,以善琴供奉内廷。南宋亡,汪元量与王昭仪俱被掳北去。黄金台:在今河北易县东南十八里,燕昭王置千金于其上,以延天下士,遂以为名。碧玉:“碧玉歌者,宋汝南王所作也。碧玉,汝南王妾名。”(乐苑)劲气:寒气。(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挑灯看剑”化用辛弃疾破阵子词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成句,浑然再现了一个

2、报国无门的志士形象。“泪痕深”三字则显示了一个宫廷乐师在亡国之后的心理状态。B颔、颈两联,一叹知音少,一抒故乡情,既应题,表明只有王昭仪方能引为知己,又以亡国之痛暗寓家乡之思,显示出作者的创作意图。C颔联前句说空有黄金之台,后句说枉调碧玉之歌,反复陈述的既是作者同王昭仪在元大都的孤寂处境和悲怆情怀,又含有他们洁身自好,不与元人贵族和宋室降臣们为伍的坚贞节操。D尾联故意宕开,由写景转入抒情,用梧桐语、劲气构成凄切悲凉的意境,为上文中已经酝酿出来的感情设计了大自然的深沉回响,因而使作者的“浓”愁有充溢寒空、侵凌肌肤之势。E全诗多撷前人语词入诗,却能一如己出,凄切悲凉不稍减。挑灯看剑、孤馆梦、故乡心

3、、梧桐语,各种积淀深厚的意象唤起曾经熟悉的心理响应。解析:选BDB项,“以亡国之痛暗寓家乡之思”应为“以家乡之思暗寓亡国之痛”;D项,“由写景转入抒情”错误,应是“由抒情转入写景”。(2)诗的颈联“万叶”“一灯”两词颇有韵味,请简要分析。答: 答案:“万叶”“一灯”对仗工整,秋风中万叶飘摇,夜雨中一盏昏灯渲染出一种孤寂冷清的气氛,情景交融,衬托出作者内心的孤独悲切与难禁归思。2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乌 夜 啼李白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机中织锦秦川女注,碧纱如烟隔窗语。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空房泪如雨。注秦川女:唐代李善注引纤锦回文诗序曰:“窦韬,符国秦川人。被徙沙漠,其妻

4、苏氏。韬临去别苏,誓不更娶,苏氏织锦,作回文诗以赠之。”(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起首两句绘出一幅秋林晚鸦图。“黄云城边乌欲栖”一句突出城边景色之暗淡,渲染了凄凉气氛,奠定了诗歌之感伤基调。B起首两句,在有声有色的自然景物中蕴含着的愁绪牵引了读者。归飞的乌鸦与远在天涯的诗人形成对比,更引发空闺思妇的愁绪。C诗人对秦川女的容貌服饰,稍做具体的描写,让人站在她的闺房之外,在暮色迷茫中,透过烟雾般的碧纱窗,依稀看到她伶俜的身影,听到她低微的语音。D这个深锁闺中的女子,她的一颗心牢牢地系在远方的丈夫身上,追忆昔日的恩爱,感念此时的孤独,种种的思绪涌上心来,不禁泪如雨下。E“独

5、宿空房泪如雨”,这如雨的泪水不仅表现思妇的悲痛,也沉重地滴到诗人的心上,促使读者去想一想造成她不幸的原因。解析:选BCB项,“远在天涯的诗人”错误,应是“远在天涯的征夫”;C项,“稍做具体的描写”应是“不做任何具体的描写”。(2)这首诗是如何突出表现织锦秦川女的情感的?请就其中两点做分析。答: 答案:以归乌夜啼渲染氛围,为下句表现织锦秦川女思亲念远的孤苦做铺垫。化用窦韬妻苏氏织锦赠回文诗的典故,使织锦秦川女思念丈夫的情感内蕴更加丰厚。“隔窗语”“停梭怅然”等细节描写细腻,让人能真切感受到思妇的孤寂哀伤。“泪如雨”运用了比喻(夸张),形象地刻画了一个独自哀伤的思妇形象。3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

6、)(2)题。满江红中秋寄远辛弃疾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谁做冰壶浮世界,最怜玉斧修注时节。问嫦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玉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注玉斧修:这里指“玉斧修月”。传说唐代有一人游嵩山,见一枕幞而眠者。其人告诉他说,月由七宝合成,常有八万二千户给它修治。后因有“玉斧修月”之说。(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词的上阕就中秋月来写,起韵即激情喷涌,以一“快”字催促,表达要上西楼赏月的酣畅兴致。而一“怕”字,又泄露出词人担心中秋月不够明朗的心思。B“

7、谁做”句,词人把月色笼罩下的世界比喻为冰壶中的世界,则月色的皎洁无垠、透明清凉之状可感;又引用玉斧修月的神话,来赋予月亮以神秘浪漫之感。C“问嫦娥”句由无边的月色回转到月亮本体,追问月宫里独处的嫦娥有没有愁恨,其实词人问讯嫦娥的目的,并不止于发一发绮情幽思,而有借之诉愁的用意。D下阕,词人由此中秋明月夜、歌舞助兴人想到的是令自己牵情的远人,于是不由自主地发出了人们不珍惜此夜月色好景的深沉叹息。E“人情”一句,虽像是对于人间常情的遗憾,实际上却是指向词人所痴情的那个人。意谓一旦离别,别人在心里未必与自己一样珍惜护持这段感情。解析:选BDB项,“来赋予月亮以神秘浪漫之感”错误,词中引用玉斧修月的神

8、话,目的是形容月亮的圆美无瑕之状;D项,“人们不珍惜此夜月色好景的深沉叹息”错误,应是“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的深沉叹息”。(2)同是望月怀远,这首词与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答: 答案:苏词认为即使远隔千里也能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表现出对天下离别之人的美好祝愿以及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辛词以“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人情未必看承别”叹息月亮圆时少、缺时多,情人之间不得如愿长聚的遗憾。结句又化幽怨的情感为对相逢的期待,想象相聚时向情人尽情诉说的相思之情。4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2)题。临江仙暮春赵长

9、卿注过尽征鸿来尽燕,故园消息茫然。一春憔悴有谁怜?怀家寒食夜,中酒落花天。见说江头春浪渺,殷勤欲送归船。别来此处最萦牵。短篷南浦雨,疏柳断桥烟。注作者是宋朝宗室,“靖康之变”后,北宋亡于金人,宗室纷纷南迁,最后定居临安一带。(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过尽征鸿”一句表达了词人思念故园的情感,词人用比兴手法,以征鸿比喻漂泊异乡的旅客,含蓄地写出了词人期盼和失望之情。B“一春”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表达了词人惆怅自怜的感情。说明从春分到春社,词人都处于思乡痛苦的煎熬之中,竟然没有理解他的人。C“怀家”两句是一实一虚,“夜”字境界阔大,与起句“过尽征鸿来尽燕”相呼应,构成一个

10、艺术整体。把思家意绪、中酒情怀表现得迷离动人。D上阕说“故园消息茫然”,是表示失望,在感情上是一跌;下阕则借江头春汛,激起一腔回乡的热望,是一扬。江水殷勤有情,正暗暗反衬出人之无情。E“别来”一句,写词人乘春浪即将告别临安,却又舍不得离开的矛盾心态。全词情感起伏有致,语言自然流畅,明快简洁,富有韵味。解析:选CEC项,“夜字境界阔大”应为“天字境界阔大”;E项,“明快简洁”错误,应是“含蓄隽永”。(2)词尾以景作结,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词内容进行分析。答: 答案:词人设想自己登上归船,蜷缩在低矮的船篷下,聆听敲打着船篷的雨声,从船舱中望去,只见断桥一带的杨柳,迷迷蒙蒙,似乎笼罩着一层烟雾

11、。词人借想象之景写出心境的凄凉和心中欲去而流连、不去更思归的复杂情绪。词的最后以景作结,寄情于景,渲染了情境,使词含蓄隽永,意犹未尽,比直抒别情更富感染力。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注陆游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注师伯浑,陆游的友人。(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词的上阕写梦境,下阕写梦醒后的感想,实虚对比,反差巨大,凸现了词人的失落情怀。B词人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C“清笳乱起”和“铁骑

12、无声”一动一静,动静结合,手法巧妙。D“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E词尾间接抒发感慨,身虽老而雄心仍在,于苍凉悲愤之中更见豪壮之气。解析:选AEA项,“实虚对比”应为“虚实对比”;E项,“间接抒发感慨”错,应该是“直抒胸臆”。(2)本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答: 解析:解答该题,首先要把握各自诗(词)境,可以先分析两者的相同点,“自许封侯在万里”“塞上长城空自许”两句写的是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报国之志,但这些志向和理想均落空了。然后分析两者的不同点,本词“

13、鬓虽残,心未死”强调的是“心未死”,也就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意思;“镜中衰鬓已先斑”强调的是“鬓”“先斑”,侧重点在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上。分点作答,意思对即可。答案: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词)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报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不同点: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送韩十四江东觐省杜甫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注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老莱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