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版)2018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练习 岳麓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7050210 上传时间:2019-03-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版)2018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练习 岳麓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全国版)2018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练习 岳麓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全国版)2018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练习 岳麓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全国版)2018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练习 岳麓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全国版)2018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练习 岳麓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国版)2018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练习 岳麓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版)2018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练习 岳麓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练习 岳麓版一、选择题1.(2017广东汕头模拟)汉初,丞相照例都要由具有列侯爵位的贵族担任。到汉武帝时期,公孙弘以无爵之身拜相,并被授予侯爵,开创了以丞相封侯的先例。这种变化反映了()A.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B.汉初实行的分封制难以为继C.官僚制取代贵族制的趋势较明显D.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日益激化解析材料“汉初,以侯任相”表明官僚制受贵族制的影响,“到汉武帝时期,公孙弘以开创了以相封侯的先例”表明贵族制成为官僚制的附庸,因此这种变化反映了官僚制取代贵族制的趋势较明显,故C项正确。答案C2.(2016福建龙岩模拟)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

2、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而唐代设立三省制,“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其相似作用是()A.大幅提高了行政效率B.有效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限制、监督了皇权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解析根据题意,秦汉时期,皇帝下其议与群臣,唐代时三省长官相互牵制,并未提到行政效率的问题,故A项错误;秦汉时期,下其议与群臣,并未说是丞相,故B项错误;根据前面分析,故C项错误;根据“下其议”“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均使得皇帝决策时能集思广益,故D项正确。答案D3.(2017江西鹰潭模拟)新唐书百官志载:“初,三省长官议事于

3、门下省之政事堂”;唐高宗永淳年间,“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开元年间中书令张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且于其后分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政事堂变迁反映出()A.唐朝三省权力牵制体制削弱B.唐朝三省六部制度逐渐完善C.唐朝中枢机构权力依次轮换D.我国封建社会皇权运行困局解析材料“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到“开元年间中书令张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且于其后分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可知政事堂由独立的议事机构变为附属的议事机构,三省权力运行的分权制衡机制减弱,故A项正确。答案A4.(2017吉林延边模拟)钱穆先生认为,从秦汉三公九卿制到隋唐三省六部制的演变,反映了中

4、国古代政治文明的进步,皇帝从后台走到了前台。从制度变革层面看,这里的“进步”是指()A.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B.权力中枢决策规范化C.中央机构行政效率提高D.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解析中央集权指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A项错误;据材料“从秦汉三公九卿制到隋唐三省六部制的演变,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进步,皇帝从后台走到了前台”可知涉及专制主义和中央官制的调整,故B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中央机构行政效率提高,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社会阶层流动性,故D项错误。答案B5.(2016广东肇庆三模)元代以前中国主要根据山川地形来划分行政区,从元代开始则任意把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行政区。这表明()A.

5、元代地方势力强大 B.民族文化影响制度C.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D.中央强化地方管理解析元代行政区划打破山川地形的限制,是为了防止地方割据局面,加强中央集权,强化了对地方的管理,故D项正确。答案D6.(2016湖南益阳模拟)东汉尚书省为决策和号令机关。三国时成立中书省,其监或令与尚书令共负最高政务。南北朝时又设门下省,用来牵制中书省。隋唐时期,确立了“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的原则,直到宋代始终贯彻。三省制的这一历程表明()A.中央政府职权不断削弱B.中央政府机构职能分工逐步走向明确C.封建朝廷争权夺利现象突出D.“分权与制衡”是历朝行政原则解析材料“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说

6、明中央政府机构职能分工逐步走向明确,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提到朝廷内部的争权夺利现象,故C项错误;“分权与制衡”是近代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故D项错误。答案B7.(2016广西玉林、贵港、梧州模拟)秦朝建立了完备监察机构,官员称御史大夫,汉武帝正式把“吏不廉,背公向私”和“阿附豪强,进行贿赂”列为监察的重要内容,以后历代相沿不绝。明朝皇帝朱元璋除了允许越级告状、鼓励实名举报外,还支持民间进京上访。这说明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A.内容、范围不断扩大 B.以强化皇权作为出发点C.对象包括官员与平民 D.首要任务是加强官吏管理解析材料中涉及的监察制度内容没有变化,变化的是方法,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吏

7、不廉,背公向私”和“阿附豪强,进行贿赂”“越级告状、鼓励实名举报外,还支持民间进京上访”可见出发点是强化皇权,故B项正确;依据材料和所学,监察制度的对象是官员,故C项错误;依据材料和所学,监察制度的首要任务是监察,故D项错误。答案B8.(2017黑龙江大庆模拟)唐律疏议规定:“(官员)受财而枉法者,一尺杖一百,一匹加一等,十五匹绞。受财而不枉法者,一尺杖九十,二匹加一等,三十匹加役流。无禄者,各减一等”。这说明当时()A.严厉处罚官吏职务犯罪 B.注重维护人民群众利益C.官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解析根据题目可知,唐律对官员利用职务之便受财,根据受财多少给予严肃处罚,故A项

8、正确;题目中并未提到人民,故B项错误;题目中只是对“官员”,并未提到平民,因而无法说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故C项错误;题目中只是阐述史实,并未对史实进行评论,故D项错误。答案A9.(2017河北保定模拟)唐朝时建立三司会审制,即刑部、大理寺和御史台三者共同审理案件,称“三司推事”,到清时,除沿用“三司”制外,如遇重大案件,则实行九卿会审制,即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会同吏、户、礼、兵、工部和通政司的官员共同审理。上述制度规定的实行()A.表明监察机构逐渐呈现出独立性B.利于增强司法审判的公正性C.使皇帝权威不断得到强化D.易造成权力交叉,行政效能低下解析根据题意,清朝在司法上,除采用唐朝的三司制

9、,针对重大案件,实行九卿会审,即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会同吏、户、礼、兵、工部和通政司的官员共同审理,故A项错误;九卿会审体现了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增加了审判的公正性,故B项正确;题意并未体现皇帝从中集权的表现,故C项错误;对于重大案件的审理采取权利交叉的共同审理,不会妨碍行政效率,故D项错误。答案B10.(2016安徽马鞍山调研)宋史选举志一记载:“士有亲戚仕本州,或为发解官,及侍亲远宦,距本州二千里,令转运司类试,以十串之,取三人。於是诸路始有别头试。”“别头试”的出现()A.丰富了科举考试内容 B.减少了人才选拔来源C.限制了官宦子弟特权 D.杜绝了考场舞弊现象解析材料的意思是如果应试者有

10、亲戚在本州为官,或为主试官,或因随亲在外不能回乡应试的,由各路转运司主试,十中取三,这被叫做别头试,没有涉及考试内容的问题,故A项错误;别头试是为特殊人员规定的特殊考试方案,并没有减少应考人数,故B项错误;别头试主要是因应试者与考官有亲故关系或其他原因,为避嫌疑而另设的考试,故C项正确;按照材料,别头试只是从理论上期望达到防止熟人舞弊,不能表明“杜绝”考场舞弊现象,故D项错误。答案C11.(2017山东德州调研)唐代科举出身的宰相占全部宰相的50%左右。宰相中多有累世而屡显的家族,400余任宰辅中,崔氏一姓即占32人,杨、杜二姓各占11人,卢氏、郑氏分别占10人和8人。这反映出当时()A.科举

11、制度不能选拔优秀人才B.世家大族垄断官员选拔C.门阀士族仍然具有较大影响D.世卿世禄制度再度实施解析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能够选拔优秀的人才,故A项错误;世家大族出身的宰相不到宰辅总人数的五分之一,因此不能说明世家大族垄断官员选拔,故B项错误;世家大族出身的宰相数量众多,反映出门阀士族仍然具有较大影响,故C项正确;宰相中虽多有累世而屡显的家族,但却并非职位承袭,而是科举出身,故D项错误。答案C12.(2016江西质量检测)科举取士考试内容经历了隋唐以诗赋为主,宋代以论、策和大义为主,明朝则以八股取士。通过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直接反映了()A.深受经世致用思想

12、影响B.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的需要C.科举考试更加科学合理D.人才选拔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解析经世致用思想体现的是明清时期顾炎武的思想主张,与材料中从隋唐到明朝的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是科举制内容变化的根本目的,不是直接体现,故B项错误;从考查诗赋到八股取士,进一步僵化了人们的思想,因此科举考试并不是考试更加科学合理,故C项错误;根据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可以看出不同时期选拔人才依据的标准不同,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故D项正确。答案D二、非选择题13.(2017江苏南京、盐城调研)关于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学术界看法不一。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太宗曰:“(隋文帝)此人性至察而心不明。恒恐群臣

13、内怀不服,不肯信任百司,每事皆自决断。朕意则不然,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吴兢贞观政要卷一材料二行省虽然“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无不受到中央政府各方面的牵制与制约,故“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七三“理财”门引赵天麟奏议材料三钱穆认为,中国过去的政治纵要说它是专制,也不能不认为还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开明的专制。它也自有制度,自有法律,并不全由皇帝一人的意志来决定一切的。按照他的叙述,唐朝的中央政府组织则更较汉代进步,它影响了以后一千多年的政治制度建设。体制、观念上的进

14、步不仅体现在此,更是有把政权开放给全国各地,不断奖励知识分子加入仕途。而王亚南则认为是完全的君主专制。他指出,中国的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地主经济基础上的专制政治的产物。毛凯贤中国官僚政治的历史评价:钱穆与王亚南的分歧请回答:(1)据材料一,与隋文帝相比,概括指出唐太宗在处理政事的做法。(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的表现并作简要评价。(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三中钱穆与王亚南对中国古代中央运行机制的观点,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答案(1)做法:信任群臣;集体筹划。(2)表现:各省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

15、书省,军政要务呈报枢密院;行省官员不得更改赋税制度,不得调动军队;行省官员定期觐见皇帝并述职;省官互迁并受中央监察机构监督。评价: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3)论点方面(2分)论据方面(6分)论证方面(1分)钱穆认为中国古代政治是一种开明的专制,不由皇帝一人意志决定。(1分)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重视朝议,强调相互配合。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强调分工明确,权责清晰。隋唐时期施行科举制,把任命官吏和选拔人才结合起来。表述成文;层次分明;史论结合;逻辑严密;只列举制度,没有阐释不得分。王亚南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就是完全的专制政治。(1分)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全国政务都由皇帝决断。(2分)清朝设立军机处,将军政大权完全集中皇帝手中。14.(2016四川成都诊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西汉部分丞相出身表(单位:人)时期功臣功臣子外戚宗室各级属吏经学之士其他汉高祖1汉惠帝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