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下册课后题--答案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870407 上传时间:2017-05-19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1.1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分析化学--下册课后题--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分析化学--下册课后题--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分析化学--下册课后题--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分析化学--下册课后题--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分析化学--下册课后题--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分析化学--下册课后题--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析化学--下册课后题--答案(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分析化学-下册课后题- 答案第一章 绪 论1 解释下列名词:(1)仪器分析和化学分析;(2)标准曲线与线性范围;(3)灵敏度、精密度、准确度和检出限。答:(1)仪器分析和化学分析:以物质的物理性质和物理化学性质(光、电、热、磁等)为基础的分析方法,这类方法一般需要特殊的仪器,又称为仪器分析法;化学分析是以物质化学反应为基础的分析方法。(2)标准曲线与线性范围:标准曲线是被测物质的浓度或含量与仪器响应信号的关系曲线;标准曲线的直线部分所对应的被测物质浓度(或含量)的范围称为该方法的线性范围。(3)灵敏度、精密度、准确度和检出限:物质单位浓度或单位质量的变化引起响应信号值变化的程度,称为方法的灵

2、敏度;精密度是指使用同一方法,对同一试样进行多次测定所得测定结果的一致程度;试样含量的测定值与试样含量的真实值(或标准值)相符合的程度称为准确度;某一方法在给定的置信水平上可以检出被测物质的最小浓度或最小质量,称为这种方法对该物质的检出限。2 对试样中某一成分进行 5 次测定,所得测定结果(单位 gmL1)分别为 0.36,0.38,0.35,0.37,0.39。(1) 计算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2) 如果试样中该成分的真实含量是 0.38 gmL1,试计算测定结果的相对误差。解:(1)测定结果的平均值 gmL137.059.370.836.0x标准偏差 1 2222212058. 15)

3、37.09()37.0()37.0()37.08()37.6()( mLgnsnii相对标准偏差 %27.41037.8%0xsr2(2)相对误差 。%63.21038.70%1xEr3 用次甲基蓝二氯乙烷光度法测定试样中硼时,为制作标准曲线,配制一系列质量浓度 B(单位 mgL1)分别为 0.5,1.0,2.0,3.0,4.0,5.0 的标准溶液,测得吸光度 A 分别为0.140,0.160,0.280,0.380,0.410,0.540。试写出该标准曲线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并求出相关系数。解: 1158.26)0.54.302.5( LmggxB 3.0)4.8.1.4.0Ay已知线性回归

4、方程为 bxay其中08.)58.2(31.0.)(112niiBi iiniiiiiAxb9.xbya一元线性回归方程为 。x08.2代入数据可求得相关系数 或 。91.0)()(2/1112niniiiiiiyxr 91.0r4 下面是确定某方法测定铁的检出限的一组数据:空白信号(相对单位)为5.6,5.8,6.2,5.2,5.3,5.6,5.7,5.6,5.9,5.6,5.7;10 ngmL1 铁标准溶液信号(相对单位)为 10.6,10.8,10.6。试计算此方法测定铁的检出限。解: 65.17.596.75.32.568.5 bx327.01)(nxsnibib 53.6.65.bL

5、skx检出限 SsxDbL其中 )/(02.5)01(6.8.63 11mLngmLngdxS 该方法测定铁的检出限为 。11.)/(.7.3D4第二章 光学分析法导论1 解释下列名词:(1)原子光谱和分子光谱; (2)原子发射光谱和原子吸收光谱;(3)统计权重和简并度; (4)分子振动光谱和分子转动光谱;(5)禁戒跃迁和亚稳态; (6)光谱项和光谱支项;(7)分子荧光、磷光和化学发光; (8)拉曼光谱。答:(1)由原子的外层电子能级跃迁产生的光谱称为原子光谱;由分子的各能级跃迁产生的光谱称为分子光谱。(2)当原子受到外界能量(如热能、电能等)的作用时,激发到较高能级上处于激发态。但激发态的原

6、子很不稳定,一般约在 108 s 内返回到基态或较低能态而发射出的特征谱线形成的光谱称为原子发射光谱;当基态原子蒸气选择性地吸收一定频率的光辐射后跃迁到较高能态,这种选择性地吸收产生的原子特征的光谱称为原子吸收光谱。(3)由能级简并引起的概率权重称为统计权重;在磁场作用下,同一光谱支项会分裂成 2J1 个不同的支能级,2J1 称为能级的简并度。(4)由分子在振动能级间跃迁产生的光谱称为分子振动光谱;由分子在不同的转动能级间跃迁产生的光谱称为分子转动光谱。(5)不符合光谱选择定则的跃迁叫禁戒跃迁;若两光谱项之间为禁戒跃迁,处于较高能级的原子具有较长的寿命,原子的这种状态称为亚稳态。(6)用 n、

7、L、S、J 四个量子数来表示的能量状态称为光谱项,符号为 n 2S 1 L;把 J 值不同的光谱项称为光谱支项,表示为 n 2 S 1 LJ。(7)荧光和磷光都是光致发光,是物质的基态分子吸收一定波长范围的光辐射激发至单重激发态,再由激发态回到基态而产生的二次辐射。荧光是由单重激发态向基态跃迁产生的光辐射,而磷光是单重激发态先过渡到三重激发态,再由三重激发态向基态跃迁而产生的光辐射。化学发光是化学反应物或反应产物受反应释放的化学能激发而产生的光辐射。(8)入射光子与溶液中试样分子间的非弹性碰撞引起能量交换而产生的与入射光频率不同的散射光形成的光谱称为拉曼光谱。2 阐明光谱项中各符号的意义和计算

8、方法。答:光谱项表示为 n 2S 1L,其中 n 为主量子数,其数值等于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S 为总自旋量子数,若 N 为原子的价电子数, S 可取 , , , ,0;L 为总轨道角量子数,2N121对于具有两个价电子的原子,L 只能取值 , , , 。)(2l)(l)2(1l21l3 计算:(1)670.7 nm 锂线的频率;(2)3300 cm1 谱线的波长;(3)钠 588.99 nm 共振线的激发电位。解:(1) 1411007.7.63snmsccv5(2) nmc301(3) eVnscseVhE 107.29.58)10()6.4(1 4 电子能级间的能量差一般为 1 20 eV

9、,计算在 1 eV,5 eV,10 eV 和 20 eV 时相应的波长(nm) 。解:已知 EscmseVEch )0.3()036.4( 111151 eV 时, 5 eV 时,nm12n2.4810 eV 时, 20 eV 时, 。.4065 写出镁原子基态和第一电子激发态的光谱项。解:光谱项分别为:基态 31S;第一电子激发态 31P 和 33P。第五章 分子发光分析法1 解释下列名词:(1)振动弛豫; (2)内转化; (3)体系间窜跃; (4)荧光激发光谱;(5)荧光发射光谱; (6)重原子效应; (7)猝灭效应。答:(1)振动弛豫是在同一电子能级中,分子由较高振动能级向该电子态的最低

10、振动能级的非辐射跃迁。 (2)内转化是相同多重态的两个电子态之间的非辐射跃迁。(3)体系间窜跃是指不同多重态的两个电子态间的非辐射跃迁。(4)以不同波长的入射光激发荧光物质,并在荧光最强的波长处测量荧光强度,以激发波长为横坐标,荧光强度为纵坐标绘制关系曲线得到的光谱即为荧光激发光谱。(5)固定激发光的波长和强度不变,测量不同波长下的荧光强度,绘制荧光强度随波长变化的关系曲线即得到荧光发射光谱。(6)使用含有重原子的溶剂(如碘乙烷、溴乙烷)或在磷光物质中引入重原子取代基,都可以提高磷光物质的磷光强度,这种效应称为重原子效应。(7)猝灭效应是指荧光物质分子与溶剂分子或溶质分子之间所发生的导致荧光强

11、度下降的物理或化学作用过程。2 简述影响荧光效率的主要因素。答:(1)分子结构的影响:发荧光的物质中都含有共轭双键的强吸收基团,共轭体系越大,荧光效率越高;分子的刚性平面结构利于荧光的产生;取代基对荧光物质的荧光特征和强度有很大影响,给电子取代基可使荧光增强,吸电子取代基使荧光减弱;重原子效应使荧光减弱。 (2)环境因素的影响:溶剂的极性对荧光物质的荧光强度产生影响,溶剂的极性越强,荧光强度越大;温度对溶液荧光强度影响明显,对于大多数荧光物质,升高温度会使非辐射跃迁引起的荧光的效率降低;溶液6pH 值对含有酸性或碱性取代基团的芳香族化合物的荧光性质有影响;表面活性剂的存在会使荧光效率增强;顺磁

12、性物质如溶液中溶解氧的存在会使荧光效率降低。3 试从原理和仪器两方面比较吸光光度法和荧光分析法的异同,说明为什么荧光法的检出能力优于吸光光度法。答:(1)在原理方面:两者都是吸收一定的光辐射能从较低的能级跃迁到较高的能级,不同的是,吸光光度法测量的是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而荧光分析法测量的是从较高能级以无辐射跃迁的形式回到第一电子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再辐射跃迁到电子基态的任一振动能级过程中发射出的荧光的强度。(2)在仪器方面:仪器的基本装置相同,不同的是吸光光度法中样品池位于光源、单色器之后,只有一个单色器,且在直线方向测量,而荧光分析法中采用两个单色器,激发单色器(在吸收池前)和发射单色器

13、(在吸收池后) ,且采用垂直测量方式,即在与激发光相垂直的方向测量荧光。(3)荧光分析法的检出能力之所以优于吸光光度法,是由于现代电子技术具有检测十分微弱光信号的能力,而且荧光强度与激发光强度成正比,提高激发光强度也可以增大荧光强度,使测定的灵敏度提高。而吸光光度法测定的是吸光度,不管是增大入射光强度还是提高检测器的灵敏度,都会使透过光信号与入射光信号以同样的比例增大,吸光度值并不会改变,因而灵敏度不能提高,检出能力就较低。4 试从原理和仪器两方面比较荧光分析法、磷光分析法和化学发光分析法。答:(1)在原理方面:荧光分析法和磷光分析法测定的荧光和磷光是光致发光,均是物质的基态分子吸收一定波长范

14、围的光辐射激发至单重激发态,测量的是由激发态回到基态产生的二次辐射,不同的是荧光分析法测定的是从单重激发态向基态跃迁产生的辐射,磷光分析法测定的是单重激发态先过渡到三重激发态,再由三重激发态向基态跃迁产生的辐射,二者所需的激发能是光辐射能。而化学发光分析法测定的是化学反应物或反应产物受反应释放的化学能激发而产生的光辐射,所需的激发能是化学能。(2)在仪器方面:荧光分析和磷光分析所用仪器相似,都由光源、激发单色器、液槽、发射单色器、检测器和放大显示器组成。由于在分析原理上的差别,磷光分析仪器有些特殊部件,如试样室、磷光镜等。而化学发光分析法所用仪器不同,它不需要光源,但有反应器和反应池及化学反应

15、需要的恒温装置,还有与荧光和磷光分析仪器相同的液槽、单色器、检测器等。5 如何区别荧光和磷光?其依据是什么?答:为了区别磷光和荧光,常采用一种叫磷光镜的机械切光装置,利用荧光和磷光寿命的差异消除荧光干扰或将磷光和荧光分辨开。6 采取哪些措施可使磷光物质在室温下有较大的磷光效率?答:(1)在试液中加入表面活性剂, ;(2)将被分析物吸附在固体的表面。7 化学发光反应要满足哪些条件?答:(1)能快速地释放出足够的能量;(2)反应途径有利于激发态产物的形成;(3)激发态分子能够以辐射跃迁的方式返回基态,或能够将其能量转移给可以产生辐射跃迁的其它分子。8 简述流动注射式化学发光分析法及其特点。答:流动注射分析是一种自动化溶液分析技术,它是基于把一定体积的液体试样注射到一个连续流7动着的载流中,试样在流动过程中分散、反应,并被载流带到检测器中,再连续记录其光强、吸光度、电极电位等物理参数。其特点是,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和很好的精密度。第六章 原子发射光谱法1 何谓共振线、灵敏线、最后线和分析线?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答:以基态为跃迁低能级的光谱线称为共振线;灵敏线是指元素特征光谱中强度较大的谱线,通常是具有较低激发电位和较大跃迁概率的共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