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考语文备考捕蛇者说知识梳理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7032136 上传时间:2019-03-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中考语文备考捕蛇者说知识梳理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8中考语文备考捕蛇者说知识梳理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8中考语文备考捕蛇者说知识梳理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8中考语文备考捕蛇者说知识梳理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8中考语文备考捕蛇者说知识梳理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中考语文备考捕蛇者说知识梳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中考语文备考捕蛇者说知识梳理(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捕蛇者说知识梳理1.文中画线句中“苛政”指的是严苛的政治,选段中的“苛政”体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加以表述。 人民竭尽所有依旧不能满足温饱,只能逃亡;酷吏常常来收取各种苛捐杂税,民不聊生;蒋氏即使冒着生命危险,也要以捕蛇为生,只有这样才能够苟活。2文中作者借蒋氏之口极力铺陈其乡邻祖孙三代的生存状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突出了赋敛之重给老百姓带来的后果,与下文蒋氏以捕蛇独存形成对比,强化了赋敛之毒有甚于蛇的主题,借蒋氏之口加以描述,更能增加真实性。3我们现在对税收与作者对“赋”的认识有何不同?我们现在的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作者认为“赋”是封建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压迫和剥削。4.蒋氏因

2、捕蛇而“专其利”,当作者问起,他却“貌若甚戚”,这样的表现是否矛盾?说说你的理解。 蒋氏捕蛇之利是以祖父,父亲和自己九死一生换来的,仅仅是相对相邻赋税的悲惨生活而言,当作者问及这伤心过往,他当然伤心落泪;看似矛盾的表现饱含蒋氏的辛酸,也体现柳宗元对此的同情,突出“赋敛之毒有甚是蛇”的主旨5.文段主要写蒋氏遭遇,为什么还要写乡邻们的生活?说说这样写的作用。写乡邻的生活是为了将捕蛇的不幸和赋税的不幸作对比,体现捕蛇的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表现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6.蒋氏把自己与乡邻的遭遇做了对比,“以捕蛇独存”与乡邻的 进行对比,以“一岁之犯死者二焉”与乡邻的 进行对比,从而深刻揭示了苛税对

3、百姓的毒害。非死则徒尔 旦旦有是7.文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劳动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对统治阶级苛税的不满;希望统治者能关心百姓疾苦。8.最后一段的划线句“余闻而愈悲”,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这句话是作者听过蒋氏的一番话后,对广大人民受到赋敛之毒而伤悲,引出下文的议论,进而得出“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苛政猛于虎”)的观点。9.蒋氏的自诉,自始至终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请具体分析一处“对比”,并说说其作用。对比有:“捕蛇独存”和乡邻的“非死即徙尔”;“弛然而卧”和备受悍吏袭扰;“一岁之犯死者二”和“旦旦有是” 。说明了捕蛇的不幸还不如恢复赋税不幸,突出了赋敛毒害之深。10. 同样都是指捕蛇,选文

4、第段中提到蒋氏“专其利三世矣”,第段中又说“吾斯役之不幸”,你认为这里的“利”与“不幸”是否矛盾?为什么?不矛盾。“不幸”是指捕蛇要冒生命的危险,“利”只是相对纳税而言,可见纳税给百姓带来的深重苦难。11.文段中蒋氏要表述的主要意思是什么?蒋氏自述中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具体表明自己的观点?请用自己的话回答。蒋氏宁愿捕蛇也不愿意交税。(意对即可,直接答原句“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不得分)通过一系列对比突出了乡邻们在苛税重压下的悲惨生活,表明自己想“捕蛇而不纳税”的观点。(答出“对比”或“衬托”的手法即可 )12.文段中提到蒋氏“熙熙而乐”,醉翁亭记中欧阳修也写了“太守之乐”,从内容和

5、写作意图来看,这两种“乐”有何不同?说说你的看法。材料链接1: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材料链接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蒋氏的“乐”并非是真正的乐,这短暂的乐是用一年犯两次死亡的危险换来的,是命运悲惨的体现。作者写蒋氏的乐是为了突出百姓生活的悲惨,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的同情及对赋税制度的不满。(兼顾内容和写作意图,写作意图写出一点即可)欧阳修“乐”是一种真正的快乐,因其施政有方,人们幸福安宁而乐,体现了其“与民同乐”的情怀。(兼顾内容和写作意图,写作意图写出一点即可)13. “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和“吾尝疑乎是”两句中的“

6、是”指代的内容是否相同?请作具体说明。前面是指的是乡邻们因赋税而面临死亡的威胁,后面是指“苛政猛于虎”这句话。14. 文中作者借蒋氏之口极力铺陈其乡邻祖孙三代的生存状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突出了赋敛之重给老百姓生活带来的后果,与下文蒋氏以捕蛇独存形成对比,强化了赋敛之重有甚于蛇的主题。借蒋氏之口加以描述,更能增加真实性。15. 蒋氏说“其余,则熙熙而乐”,但是作者听了蒋氏的陈述后却“愈悲”,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蒋氏的“熙熙而乐”是将自己与乡邻的生活状况比较后产生的,是用的“一岁之犯死者二焉”的代价换来的,并不是真正的快乐,作者“闻而愈悲”,“悲”的不仅仅是蒋氏了,更为百姓受赋敛的压迫与危害之深。

7、16 本文以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心和同情影响深远。前人评价说:“此文无选本不录,读者最广, 人谈柳文必首及是篇。”古代这样的仁人还有很多,请写出两例,包括作者和篇名。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观刈麦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17. “说”这种文体比较重视文采,请以本段画线句为例,说说其语言特点。运用了骈句和对偶句,前者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波。后者如:触风雨,犯寒暑。语言精练,句式整齐,有节奏感,音韵美,形象写出乡邻们在重赋下悲惨的逃亡生活,感情深沉。18. 细读【甲文】第段,揣摩蒋氏“恂恂而起,视其缶”的心理,写几句蒋氏的心里话。(2分)略(不能结合上下文的意思或不能写

8、明蒋氏“恂恂而起,视其缶”的原因扣12分,不以蒋氏的口吻回答,得0分。能以蒋氏口吻,把蒋氏惶恐(忐忑、小心、紧张、担心等)心里写明白,得2分。)19有同学在学习捕蛇者说时,认为柳宗元属于范仲淹笔下的“古仁人”,但有同学根据小石潭记提出反对意见,请结合这两课的相关语句具体说说你的看法。(2分) 看法一:我从小石潭记中的“似与游者相乐”一句看出作者“以物喜”(1分),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寂寥无人”、“以其境过清”等语句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凄凉、悄怆,他的悲伤心情源于他被贬谪,可见他“以己悲”(1分),而范仲淹笔下的“古仁人”能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尽管他在捕蛇者说中也表达了对百姓的同

9、情,但我认为从小石潭记看,我感到他还算不上真正的“古仁人”。看法二:由柳宗元在捕蛇者说中的“余悲之”、“余将告于莅事者”、“余闻而愈悲”、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等文字可以看出作者对百姓的同情(1分),这是他被贬到永州时写的,作者虽然官场上不得志,但他不因自己的“失”而悲伤(1分),仍能心系百姓,可以称得上范仲淹笔下的“古仁人”。 (结合文章语句,言之成理即可20、 在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强调“异蛇之毒”? 答:用蛇之毒,但永州人和蒋氏冒着生命争着去捕,来衬托赋税之重,比毒蛇还要厉害 21、 文中蒋氏自述“未若复我赋不幸之甚也”,从哪些方面与乡邻们进行对比的?并分析其作用。 答:一

10、、生存情况。蒋氏:以捕蛇独存 乡邻:非死则徙尔 2、 生活状况。蒋氏:弛然而卧、熙熙而乐 乡邻:虽鸡狗不得宁也 3、 危险次数。蒋氏:一岁犯死者二焉 乡邻: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4、 死亡先后。蒋氏:后 乡邻:先 作用:a、强调捕蛇的不幸比不上缴赋税的不幸b、突出乡邻在沉重的赋税下的痛苦遭遇。 C、衬托赋敛之毒D、表现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22、 你如何理解蒋氏捕蛇“乐”的心情? 答:蒋氏的“乐”是相对于乡邻们的,其实也是一家用九死一生换来的,是苦中作乐,饱含了捕蛇的无奈、痛苦、和愤懑。这种“乐”其实是一种“悲和苦” 23、 蒋氏的两次“戚”,各是为了什么而“戚”?作者的两次“悲”,又各是

11、为了什么?用自己的话加以说明。 答:蒋氏的第一次“戚”,为自己所从事的捕蛇艰险而忧伤;第二次“戚”为担心失去自己捕蛇专利恢复纳税而忧伤。 作者的第一次“悲”,为蒋氏一家的不幸遭遇而悲伤(为个人)第二次“悲”,为广大人民受到的赋敛之毒而伤悲(为人民,为社会) 24、 如何看待本文的写作目的? (1) 表现了作者对沉重赋税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的不满,体现了他对人民疾苦的同情;这是值得赞扬的。 (2) 他把改革苛政的希望寄托在封建统治者上,这种想法是不现实的,反映了他思想的局限性和时代的局限性。25.段落结构:(一)(1)叙述永州之民争着捕蛇的缘由。(二)(24)叙述蒋氏祖孙三代冒死捕蛇的悲惨遭遇。第一

12、层(2)概述蒋氏三代人的悲惨遭遇。第二层(3)叙述作者向蒋氏提出“更役复赋”的建议。第三层(4)写蒋氏自陈心曲:。(三)(5)指明“苛政猛于虎”的问题实质,说明写作意图。全文是按“缘起访查询问感情”的顺序来写的。26.文章第一段,第二至四段,第五段分别记述了什么主要内容?第一段:写了永州蛇的特点和人们争相捕蛇的原因。第二至四段:蒋氏自述了祖孙三代捕蛇生活的悲惨遭遇,揭露了赋敛之毒甚于蛇毒的社会现实。第5段 :点明主旨,发出了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的慨叹。26、第一段围绕着哪一个字展开,为什么强调这一点?这一点是怎么体现的?异。所以强调这一点,是为“争奔走焉”做铺垫,以突出赋敛之毒甚于蛇毒的这一主

13、旨。体现:黑质而白章(外形);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毒性);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宛、瘘、疠、去死肌,杀三虫(药用)。27、请你指出第一段列举的矛盾现象,并说说作者这样写的用意。“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与“永之人争奔走焉”是矛盾的,作者所以这样写,就是用衬托的方法,暗示赋敛之毒甚于蛇毒这一主旨。28、请你说说为什么“永之人争奔走焉”?这一句在本文中的作用。当其租入。结构上承上启下,总说了永州人对毒蛇的态度,引出后文写争相捕蛇;内容上写出了捕蛇的好处,暗示了赋敛之毒甚于蛇毒这一主旨。29、蒋氏在诉说“专其利”时,为什么“貌若甚戚者”?这个“利”是九死一生换来的,在得到这

14、个利的过程中,充满了危险和痛苦,是迫不得已的选择,这个“利”隐含着蒋氏无限的辛酸和悲苦。30、作者把“役之不幸”和“赋之不幸”作对比,意在突出什么?赋敛之毒甚于蛇毒,暗写了苛政猛于虎31、“悍吏”的“悍”表现在什么地方?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32、语句“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演化而来的一个成语是什么?用来形容什么?鸡犬不宁悍吏骚扰欺压百姓严重33、请你具体说说蒋氏和乡邻之间的什么情况进行了对比?生存状况的对比:以捕蛇独存非死即徙心理负担的对比:弛然而卧鸡犬不宁冒死的次数对比:一岁之死者二旦旦有是死亡时间的对比:后死先亡3

15、4、请从第四段中找出一组对比句,结合选文简要分析其作用。第组对比,强调捕蛇者的不幸比不上缴纳赋税的不幸。第组对比,衬托赋敛之毒。表现乡邻在沉重赋税下的痛苦遭遇。第组对比,表现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第组对比,强调了生与死的不同结果,再一次衬托赋敛之毒甚于蛇毒。总的作用:突出了赋敛之毒甚于蛇的社会现实,借蒋氏之口反映了下层劳动人民遭遇的苦难,揭露了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的罪行。35、蒋氏的两次“戚”,各为了什么而“戚”?作者的两次“悲”,又各是为了什么?用自己的话加以简要回答。蒋氏的第一次“戚”,为自己所“专其利”工作的艰险而忧伤;第二次“戚”,为担心失去自己的捕蛇专利恢复纳税而忧伤。作者的第一次“悲”,为蒋氏一家的不幸遭遇而悲伤(为个人);第二次“悲”,为广大人民受到的赋敛之毒而伤悲(为社会)。36、蒋氏是否真的不怨恨捕蛇这件事?不是的。不是的。对蒋氏来说,是避重就轻的无奈之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