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杂文与随笔单元测评b 新人教版必修4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979415 上传时间:2019-03-2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9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杂文与随笔单元测评b 新人教版必修4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杂文与随笔单元测评b 新人教版必修4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杂文与随笔单元测评b 新人教版必修4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杂文与随笔单元测评b 新人教版必修4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杂文与随笔单元测评b 新人教版必修4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杂文与随笔单元测评b 新人教版必修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杂文与随笔单元测评b 新人教版必修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单元测评B(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第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2015课标全国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

2、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

3、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

4、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过去的,而理解总是现在进行时。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时,我们当然可以设身处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但我们毕竟是现代人,只能按照我们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古人。当然,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竟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理解作为现实的行为具有通向实践的品格,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不是别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之光。(摘编自陈望衡艺术是什么)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5、)A.在过去,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而当接受美学诞生以后,关于艺术品的接受的研究就成为艺术美学中的一门显学。B.在接受美学诞生以前,人们一般的认识是:整个创作过程就是艺术家的审美经验不断结晶的过程,艺术品一旦形成,创作也就大功告成。C.接受美学认为,艺术品在艺术家手中产生出来,这只是艺术创作的第一阶段,读者、观众、听众对艺术品的接受是艺术创作的继续。D.通过读者、观众和听众的接受,艺术作品的价值才从一种可能的存在转化为现实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接受也属于艺术创作的一部分。解析:A项,“在过去,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错,原文中的表述是“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

6、重要的美学问题”,即承认“艺术品的接受”是美学问题,只是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答案:A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文本之所以是一个“召唤结构”,一个原因就是它有一些内容有意不写或不明写,需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B.文本的“否定”要素具有对接受者所生活的现实加以否定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接受者接受文本并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而实现的。C.“前理解”是接受者在理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所以这种结构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D.作品被艺术家创作出来以后就成为历史,作品是通过接受者的理解而存活于现实,并发挥作用的。从这个意义上

7、说,作品的生命力存在于理解之中。解析:“由于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与“所以这种结构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二者不构成因果关系。答案:C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典美学中强调的含蓄和简洁可以说是艺术作品召唤性的体现,含蓄的美在于从有限中表现无限,简洁的美在于以少胜多,以简驭繁。B.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性,正如西厢记之于莺莺传、金瓶梅之于水浒传。C.文本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和方向,所以即使我们今天阅读历史上的艺术作品,也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了解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D.作为接受者的个体

8、毕竟生活在群体之中,其思维和观念与群体是相通的,因此接受者们对于同一文本的理解即使千姿百态,也不可能完全没有同一性。解析:“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是建立在“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的基础之上的。这里所说的“误读”并不是“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性”,而是在文本规定的范围和方向之内,读者按照自己的方式对作品做出的理解。答案:B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47题。唐兴,承隋乱离,刬祓荒荼,始择用州刺史、县令。授受之间,虽不能皆善,而所得十五。故叶气嘉生,熏为太平,垂祀三百,与汉相埒。致之之术,非循吏谓何?故条次治

9、宜,以著厥庸。张允济,青州北海人。仕隋为武阳令,以爱利为行。元武民以牸牛依妇家者,久之,孳十余犊,将归,而妇家不与牛。民诉县,县不能决,乃诣允济,允济曰:“若自有令,吾何与为?”民泣诉其抑,允济因令左右缚民,蒙其首,过妇家,云捕盗牛者,命尽出民家牛,质所来,妇家不知,遽曰:“此婿家牛,我无豫。”即遣左右撤蒙,曰:“可以此牛还婿。”妇家叩头服罪,元武吏大惭。允济过道旁,有姥庐守所莳葱,因教曰:“弟还舍,脱有盗,当告令。”姥谢归。俄大亡葱,允济召十里内男女尽至,物色验之,果得盗者。有行人夜发,遗袍道中,行十余里乃寤,人曰:“吾境未尝拾遗,可还取之。”既而得袍。贾敦颐,曹州冤句人。贞观时,数历州刺史

10、,资廉洁。入朝,常尽室行,车一乘,弊甚,羸马绳羁,道上不知其刺史也。久之,为洛州司马,以公累下狱,太宗贳之,有司执不贳,帝曰人孰无过吾去太甚者若悉绳以法虽子不得于父况臣得事其君乎遂获原。徙瀛州刺史,州濒滹沱、滱二水,岁湓溢,坏室庐,寖洳数百里。敦颐为立堰庸,水不能暴,百姓利之。时弟敦实为饶阳令,政清静,吏民嘉美。旧制,大功之嫌不连官,朝廷以其兄弟治行相高,故不徙以示宠。永徽中,迁洛州。洛多豪右,占田类逾制,敦颐举没者三千余顷,以赋贫民,发奸擿伏,下无能欺。卒于官。咸亨初,敦实为洛州长史,亦宽惠,人心怀向。洛阳令杨德幹矜酷烈,杖杀人以立威,敦实喻止,曰:“政在养人,伤生过多,虽能,不足贵也。”德

11、幹为衰减。始,洛人为敦颐刻碑大市旁,及敦实入为太子右庶子,人复为立碑其侧,故号“常棣碑”。历怀州刺史,有美迹。永淳初致仕,病笃,子孙迎医,敦实不肯见,曰:“未闻良医能治老也。”卒,年九十余。(节选自新唐书循吏列传)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帝曰/人孰无过/吾去太甚者/若悉绳以法/虽子不得/于父况臣/得事其君乎/遂获原B.帝曰/人孰无过吾/去太甚者/若悉绳以法/虽子不得于父/况臣得事其君乎/遂获原C.帝曰/人孰无过吾/去太甚者/若悉绳以法/虽子不得/于父况臣/得事其君乎/遂获原D.帝曰/人孰无过/吾去太甚者/若悉绳以法/虽子不得于父/况臣得事其君乎/遂获原解析:给

12、文言文断句,首先要结合上下文把握大意,然后再根据意思逐渐断开。答案:D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刺史,古代官职名,刺史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监察制度。“刺”,检核问事之意。B.司马,古代官职名称,不同朝代职务高低不同。唐代李商隐曾做过“江州司马”。C.豪右,原是西汉时期出现的占有大量田产的豪族。汉以“右”为上,故称“豪右”。D.致仕,指官员辞职归家。古代官员退休叫作“致仕”,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解析:B项,李商隐未做过“江州司马”。答案:B6.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唐朝兴起之初,为了铲除荒政毒害,朝廷开始有选择地任

13、用州刺史、县令。文中选择张允济、贾敦颐、贾敦实这样的循吏,记录他们合宜的施政措施,以彰明他们的功劳。B.张允济善于断案,治理有方。元武县一百姓控告妻子娘家不还他的牛,张允济的巧妙解决令元武县官吏非常惭愧;有老妇人丢失了葱,张允济极为重视,终于抓获了偷盗者。C.贾敦颐品性廉洁,深受信任。贾敦颐入朝时,往往全家出行而且车破马瘦,以至于路上的人不知道他是刺史;贾敦颐任洛州司马时,因公事牵累被捕入狱,太宗对其严厉批评后原谅了他。D.贾敦实宽厚仁惠,深得人心。洛阳令杨德幹崇尚严酷刑罚,用杖杀来树立威势,贾敦实加以劝阻;洛州人民在其兄贾敦颐石碑的旁边,为贾敦实也立了碑,以表达对他的爱戴。解析:C项,“太宗

14、对其严厉批评后原谅了他”错,太宗没有严厉批评他。答案:C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有行人夜发,遗袍道中,行十余里乃寤,人曰:“吾境未尝拾遗,可还取之。”(5分)(2)旧制,大功之嫌不连官,朝廷以其兄弟治行相高,故不徙以示宠。(5分)解析:翻译这两句话,要注意“发”“寤”“拾遗”“嫌”“治行”“相高”“徙”等关键实词的翻译。参考答案:(1)有位行人在夜里出发,在路上遗落了衣袍,走了十多里才发现,有人对他说:“我们县境里的人都不拾取遗失的东西,(你)可以返回去取它。”(2)旧制度规定,凡是具有服丧九个月(穿大功服)以上的亲属关系的人为避嫌不能在相连的地区同时担任官职,朝

15、廷因为他们兄弟治理政务的成绩都高,所以不调开他们来表示宠信。参考译文:唐朝兴起之初,承接隋朝的混乱局面,于是铲除荒政毒害,开始有选择地任用州刺史、县令。在地方官员的授任和受命之间,虽然不能都是好的,但所得到的好的也有十分之五。因此祥和之气生出茂盛的谷物,熏染成太平的社会,而使(唐朝)持续了三百年,和汉朝相当。达到这样一种情况的方法,不是靠奉公守法的官吏是什么?所以整理编排那些合宜的施政措施来彰明他们的功劳。张允济,是青州北海人。在隋朝任武阳县令,以爱人利民为政。元武县有一个百姓带着母牛投靠妻子娘家生活,时间长了,(母牛)繁殖了十多头牛犊,(他)将要返回自己的家时,而妻子娘家人不给他牛。那个百姓

16、告到县里,县里不能决断,(他)于是前去见张允济,张允济说:“你自己有县令,我怎么能管这件事呢?”那个百姓哭泣着诉说了自己的冤屈,张允济就叫身边的人捆着那个百姓,蒙住头,走过那个百姓妻子的娘家,说是抓到一个偷牛的人,让各家各户把牛全部牵出来,询问牛的来历,妻子娘家人不知是计,急忙说:“这是女婿家的牛,我没参与过偷牛。”张允济立即叫身边的人撤去蒙头的布,说:“可以把这头牛还给女婿。”妻子娘家的人叩头认罪,元武县的官吏很惭愧。张允济有次走在路边,看见有位老妇人住茅屋守护她所栽种的葱,就告诉她说:“(你)尽管回家去,如果有人偷了葱,就来告诉县令。”老妇人感谢而回。不久丢失了许多葱,张允济召唤十里以内的男女全部到来,访求查验,果然抓到了偷盗的人。有位行人在夜里出发,在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