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五传统文化经典阅读课件苏教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976586 上传时间:2019-03-26 格式:PPT 页数:86 大小:15.3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五传统文化经典阅读课件苏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2018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五传统文化经典阅读课件苏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2018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五传统文化经典阅读课件苏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2018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五传统文化经典阅读课件苏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86页
2018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五传统文化经典阅读课件苏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8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五传统文化经典阅读课件苏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五传统文化经典阅读课件苏教版(8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十五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考纲要求 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和评价。,-3-,一,二,三,自主学习 明确高考怎么考,-4-,一,二,三,一、(2016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12题。(5分) 墨子节用:“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大之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圣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而为者,是故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其兴利多矣。” 注加用:更有用、更有价值。德:通“得”。 1.从这段文字看,“节用”的含义是_。(不超过6个字)(1分) 参考答案:去无用之费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结合文段内容和注释可以看出,

2、“节用”就是“去无用之费”。,-5-,一,二,三,2.根据选文,理解并概括墨子的“为政”思想。(4分) 参考答案:不赞成通过对外掠夺来增强国力。 合理地节约用度。 珍惜人力物力,减轻百姓负担。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可以采用提取关键词法,如文中的“非外取地”“去其无用之费”“用财不费”“民德不劳”等,都体现着墨子的观点。据此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墨子节用:“圣明的君王在一个国家执政,一个国的好处可以加倍;更大范围的在天下执政,天下的利益可以加倍。加倍的方法不是在外面夺取别人的土地,是依靠自己的国家,去除没有用途的费用,足够用来加倍的。圣明的君王执政,他发布命令做某事,让老百

3、姓使用财物,没有不朝更加有用的角度思考的。因此,使用财物没有靡费,百姓能够没有辛劳,带来的好处却很多。”,-6-,二,一,三,二、(2015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12题。(5分) 知言者,尽心知性,于凡天下之言,无不有以究极其理,而识其是非得失之所以然也。浩然,盛大流行之貌。气,即所谓体之充者。本自浩然,失养故馁,惟孟子为善养之以复其初也。盖惟知言,则有以明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疑;养气,则有以配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惧,此其所以当大任而不动心也。 (选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 1.根据材料可以判断,朱熹这段话是对孟子中“我知言,我善养吾 ”一句的注释。(2分) 答案:浩然之

4、气 解析:结合课文,利用成语和名句可以想到这四个字。,-7-,二,一,三,2.从画线句中概括“知言”和“养气”的功能。(3分) 参考答案:(1)知言,能明道义,于事无疑。(2)养气,能配道义,于事无惧。 解析:此题选用朱熹关于孟子的一段注释,即对名言“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解读。在设题上注重中学教学和高考选拔双重实际,连接课内外,彰显文化性,以填空、概括等题型进行考查。本题要求概括“知言”和“养气”的功能,扣住“功能”二字从画线句中截取关键词语整合答案即可。,-8-,三,一,二,三、(2014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12题。(5分)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

5、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论语季氏)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论语公冶长) 注微生高:春秋时鲁国人。醯(x):醋。 1.第一则材料主要体现了孔子的 观。(1分) 答案:择友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孔子的思想观点,两则材料都谈到了如何交朋友,说的是孔子的“择友观”。,-9-,三,一,二,2.孔子为什么说微生高不直?对孔子这种评价,你怎么看?(4分) 参考答案:第一问:醋是小物,有就说有,无就说无,微生高应据实相告。而他却向邻居求讨,以应求者,用意委曲,并非正直之人,因此孔子认为微生高不直。 第二问:孔子的评价是正确的,为人处世要实事求是,要正直。其目

6、的在教诲弟子养成君子品格,于细微事不可不谨。 解析:本题考查对孔子思想的领会和分析能力,以理解分析为主。答题时要紧扣材料“友直”“益矣”以及对“乞诸其邻而与之”的理解,挖掘孔子评论的用意所在。,-10-,-11-,一,二,方法探究 寻求考题怎样答,-12-,一,二,一、论语探究题 通过梳理发现,论语考查有两个基本题型,一是填空题,一是探究题。填空题相对简单,或成语或名句,这里不多说。探究题有三种类型:基础理解型、评价分析型、是非判断型。让考生鉴赏语言,借鉴表达,探究观点,达到砥砺思想的目的。,-13-,一,二,(一)基础理解型试题解题技巧 典题(2011浙江高考样卷)阅读论语中的一则文字,然后

7、回答问题。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1)从上述文字中,找出与战国策中的“苟无民,何以有君”思想相通的一句。 (2)有若的观点体现了儒家的什么思想?为了践行这一思想,有若希望哀公采取的具体措施是什么?,-14-,一,二,解析:首先是要读懂材料。再提取关键词句。第一题的“苟无民,何以有君”中的“民”和“君”显然与“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中的“百姓”“君”相同,这样答题就容易了。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规范答题。 参考答案:(1)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或“百

8、姓足,君孰与不足?” (2)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有若希望哀公采取“彻”制,减轻赋税。,-15-,一,二,(二)评价分析型试题解题技巧 【设问方式】 1.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括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 2.结合上述话语,对孔子的“交往观”作简要评析。 3.在现代社会的人际交往中,你如何理解孔子的“忠恕观”?试作简要评述。 考查的是对孔子(儒家)思想的评析。 评价分析型解题思路:摆明观点,回归课本、点明内涵,紧扣材料、发散思维。 意义(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古代、现今),道理、事例。,-16-,一,二,典题(2009浙江高考)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

9、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子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 解析:首先要摆明观点:材料反映了自主学习原则,孔子这一原则至今仍具先进性。 其次,联系文本、点明内涵:孔子重视学生自主思考能力,不到学生想说而又说不出来、想求明白而不得时不去启发,强调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最后发散思维,联系当下: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学以致用,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当代教育必须重视并遵循这一原则,才能更好地培养出时代需要的开创型人才。,-17-,一,二,(三)是非判断型试题答题技巧

10、 【设问方式】 上面这段文字对儒家仁的思想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 上面这段文字对孔子“治国”思想的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 上面这段文字对儒家“中庸”思想的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 上面这段文字对孔子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 上述文字是否符合孔子的思想?请简要说明理由。,-18-,一,二,典题历史上人们对孔子关于利欲的正义观长期以来存在着误解,以为孔子以“义”反“利”,拒斥利欲。为此,这里必须指出:按照孔子的观点,对利欲的节制并非对利欲的消灭。事实上孔子尽管“罕言利”,却并非不言利;孔子甚至未必罕“言利”,事实上,仅论语所记载的孔子言利之处就相当多。 上面这

11、段文字对孔子“正义”思想的理解分析是否正确,简要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正确。 虽然孔子更多地关心“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等“公利”,但也并没有反对人们追求正当的“私利”。 对于孔子来说,私利和正义并不是截然对立的。孔子希望“私利”能够取之有道,不要见利忘义。 因此,在人们追求正当的“私利”时,孔子提倡“君子喻于义”和“君子义以为质”的思想,要见利思义,达到利与义的统一。,-19-,一,二,知识小结 掌握孔子主要思想以及先秦诸子的基本观点及其优缺点。 复习时要特别注意论语选读课后的“课文解读”“文言练习”“相关链接”等知识。 通过实战练习,掌握相关题型及解题方法。 (1)注意审题;(2)知章论题;(

12、3)学会分析,合理探究;(4)规范答题,分条表述。,-20-,一,二,即学即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2题。 论语乡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1.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马的态度。 解析:解答本题应注意分析两种停顿方式各自强调的重点内容。 参考答案:贵人贱马;人、马并重(或“先人后马”)。 2.对照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 解析:解答本题应明确孔子的“仁爱观”的内容,再联系题中所给的句子的内涵,分析其中所包含的观点态度以及与孔子观点的关系。 参考答案

13、:这种句读体现了后儒对孔子的推崇,但“人马并重”并非孔子的本意。因为孔子的“仁”并非兼爱,他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21-,一,二,参考译文 马房烧了,孔子退朝回家,问道:“伤了人吗?”没有问马。 第二种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译文:马房烧了,孔子退朝回家,问道:“伤了人吗?”(回答说:)“没有。”接着询问马的情况。,-22-,一,二,二、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延伸拓展题 (一)孟子及孟子 孟子生平 孟子(约前372公元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鲁国邹人(今山东邹县东南部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

14、要代表人物。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武力的手段实现扩张。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23-,一,二,1.学过的课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 2.名言名句: 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公孙丑)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上)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离娄下)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

15、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下),-24-,一,二,典题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12题。 王何必曰利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16、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25-,一,二,1.根据文意,请分别解释“仁”“义”的含义。(2分) 参考答案:“仁”:是一种广泛的道德观念,是各种善的品德的概括,核心指人与人相互亲爱。 “义”:指思想行为符合一定的准则。,-26-,一,二,2.孟子认为“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所以,“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韩非子认为君臣父子之间只有利害关系,没有道义关系,彼此是“用计算之心以相待”的,都是为了追求各自的“大利”。(见韩非子六反)。请你对此二人的观点作分析和评论。 参考答案:孟子主张重义,但并不意味着一定要轻利;另外,孟子的主张会调和君与臣、人与人的关系,也有利于社会风气的好转,而这也正是孟子所要追求的“大同社会”的基础。 韩非子完全是功利主义的。他把人们追求势利而引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