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数学课堂如何溶学生到生命化的光环之中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869754 上传时间:2017-05-1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数学课堂如何溶学生到生命化的光环之中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精选】数学课堂如何溶学生到生命化的光环之中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精选】数学课堂如何溶学生到生命化的光环之中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精选】数学课堂如何溶学生到生命化的光环之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数学课堂如何溶学生到生命化的光环之中(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数学课堂如何溶学生到生命化的光环之中菁华铺乡九年制学校 蔡清梅 刘力摘要:数学课堂是学生发现数学、掌握数学、应用数学的摇篮,只有创建一种开放的、浸润的、积极互动的、生活化的课堂文化 溶学生到生命化的光环之中,才能使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作为一个数学老师又如何构建生命化的初中数学课堂的有关问题。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呢?关键词: 激发兴趣 生活化 学习氛围 积极参与新课标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 正是生命化数学教育的最好注解。数学课堂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平台,只有溶学生到生命化的光环之中。才能创建一种开放的、浸 润的、积极互 动的、

2、生活化的课堂文化,才能使数学 课 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数学课堂。 一、创建“ 生活化”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 如果教 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 识,那么 这种知识只能使人 产生冷漠的态度。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生活体验,科学、有效地创造生活情境,使数学课堂更贴近现实 生活,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和主观能动性。例如在复习函数这节课时。我创设以下的教学情景:“ 我”在购物时,甲商厦提出的优惠销售方法是:所有商品按九五折销售,而乙商厦提出的优惠方法是凡一次购满 500 元可领取九折贵宾卡。请同学们帮老师出出主意,

3、“我”究竟该到哪家商厦购物得到的优惠更多?问题提出后,学生 们十分感 兴趣,纷纷议论,连平时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也跃跃欲试。 创设“生活化” 情景来设计数学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 积极地思考,主 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学生在2“生活化”的氛围里,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享受到数学的内在之乐。二、构建生命化的学习内容:体验数学知识生活化新课标指出:“ 学生学习 数学的内容应当是现实、有意 义、富于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在数学课堂中主动地进行观察与实验、猜测与验证、推理与交流”。字里行 间,我们 可以寻找到生命化的韵味: 生活化,现实化,立足于学生的学习体验。也就是说生命化的

4、数学内容,要能引 导 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凸 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 值。学生真正体 验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 处处有数学。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离开了生活,数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设计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在生活中寻 找与数学文本知识有联系的;学生熟悉的场景、实例、新闻等生活现象,瞄准数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 联结点,化“ 冰冷” 为“ 火热” ,让 学生体验到身边“ 熟悉的风景” 中蕴涵着数学知识,感受到数学内容的“ 生活化”。例如设计这样的应用题:某初一学生在做作业时,不慎将墨水瓶打翻,使一道作业题只看到如下字样:“甲、乙两地相距 40 千米,摩托车速度为 45 千

5、米/ 小时,运货车速度为 35 千米/小时, 、 请学生将这道作 业题补充完整,并列方程解答。学生带着问题,自主探索,激烈 讨论。教 师及时鼓励学生敢说,敢疑,敢动手操作,敢问,敢讨论,充分 发挥它们的各种智能。此时,课堂中看起来是乱哄哄的,其实正是学生自主参与过程最强烈的时候。与此同时,教师起好组织者的作用,使课堂气氛活而不乱,学生 经讨论,得出不同的 补充内容:(1)摩托车和货车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两 车经多少小时 相遇?(2) 摩托车和货车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出发,同向而行,摩托 车用多少小 时追上货车?(3) 摩托车和货车同时从甲地出发去乙地, 则摩托车比货车早到多少小

6、时就这样,学生在多3维度,多层次的合作中,出现情意共鸣,信息传递,反馈畅通,思维活跃,创新精神涌动的优美情境。学生全身心地投人到“生活化”内容的学习之中,既发展了数学思维,又体验了获取知识的快乐。每个学生都 动手、动脑,既紧张又活泼有趣,个性得到了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学生学得主动、活 泼。 三、营造和谐的生命化课堂: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把个体生命 发展的主动权还给 孩子,这是我们追求的理想教育,要达到这个教育目标,首先必须强调 要尊重儿童,把尊重儿童作为教育的第一原则” 。在数学课堂中,要让每一个“生命”都得到发展,就必须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确立师生间的平等关系。生命化理念下要

7、求教师的爱在学生成长的环境中,是一条涓涓的溪水,给学生以祥和的心 态;是一股美丽的喷泉,给学生以向上的勇气;更是一片浩瀚的大海,让学生领 略其宽广的胸怀,乘 风破浪,去探索知识的奥秘。在和谐的课堂里,学生是学习 的主体,是知 识的积极建构者,教师承担的是“人格引领”和“学业指导” 。在和谐 的课堂里,教 师和学生都是 课程资源的享用者和开发者,她们 的和谐互动为课堂的生命化增添了羽翼。四、设置生命化过程: 让学生积极参与 1、让学生进行合作与交流,通过互动的过程学习数学。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式。初中生乐于交往,而合作交流正好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在多层次和多向合作交流中,每个学生

8、都可以自由地发表个人的见解,相互激励、补 充、答疑,解决各种 问题, 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社会交往的能力。因此,数学学习必须让学生尽可能地经历合作与交流。只有在合作交流的 过程中学生才能感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过程,才能体验认识数学和数学思想,才能相互碰撞出创新的思维火花。通过讨论交流,教 师在重 视采纳不同意见上为学生4做出了榜样,这既是对讨论本身的尊重,也是 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小组合作真正成为学生交流信息、主动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 课堂也因此焕发出生命的气息。2、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 过自己的探索学习数学。数学学 习不应当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而应当是学生主动地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

9、研究探索新问题,再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解决 问题,完成自己意义的认知建构,并发展探索和创新意识。例如,在“三角形的中位线” 这一节的教学中,可让学生自己画图、 测量、观察后,来 发现、 归纳出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画出三角形ABC。将学生分 为三组 ,根据中位 线的定义,分别 画出如右图的三种情况的图形。 分组进行观察、测量,得出三角形的中位线与三角形的三边的关系。 上述推导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方法,不仅使学生参与到定理发现的全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弄清了“三角形中位 线”定理的来龙去脉,而且展示了图形的各种变式。同时 ,使学生体会到 发现定理 时需考虑的多种情况,而 证明时有时仅证一

10、种情况即可证明这一分类讨论与化归的数学思想。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觉到发现定理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由于定理是学生自己得出的,从而他们理解也特别深刻。这样 的自主探究学习方式充满着个性和活力,扩大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开放了学生的思路和潜能。学生既掌握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53、让学生参与评价的过程,通 过互相的评价学习数学。数学教学中的 评价是联系教师与学生思维、情感的重要环节。 评价环节实施得好,可以使教 师与学生及时获得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思维轨迹,为教与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保障。在课堂中,学生的知识、思想、情感、能

11、力都在生成,都在发展变化,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成中的信息,发挥评价的引导、激励功能;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评价,使评价成为一种双向甚至多向的活动,从外部 转向内在,从形式 转向实质,从被动转向主动。评价时,教师要留出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畅所欲言、相互启发、集思广益,获得更多更美好的灵感。对于学生迸发出的创造性火花,教师要格外地珍惜和爱护,而不能 泼冷水;对于那些具有创新意识而发表错误意见的学生,教师应该多一份耐心、多一份 谅解。学生只有在参与评价的过程中才能正确认识自己和把握数学知识,从而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并逐步培养创新的意识。 这不正是生命化课堂的精彩所在吗? “教师

12、和学生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总之作为“人格引 领” 和“学业指导”得 数学老师, 在数学课堂中, 必须牢固树立“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理念,真正关注每一位学生, 让他们在一个民主、自由的空间 里,用新 颖灵活、充 满童趣的方式来 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只有 这样,数学课堂才会充满生命化的色彩,才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我相信学生一定会爱上数学,一定会成为新时代的主人。6单位:菁华铺乡九年制学校姓名:蔡清梅 刘力职称:中一通信地址:菁华铺乡九年制学校邮编:410600电话:1378703009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