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2015-2016学年高一历史1月月考试题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970931 上传时间:2019-03-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2015-2016学年高一历史1月月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辽宁省2015-2016学年高一历史1月月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辽宁省2015-2016学年高一历史1月月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辽宁省2015-2016学年高一历史1月月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辽宁省2015-2016学年高一历史1月月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辽宁省2015-2016学年高一历史1月月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2015-2016学年高一历史1月月考试题(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5-2016上学期高一期末月考历 史 试 卷卷一、 单项选择题(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1(2013广东文综23)杜鲁门在敦促国会尽早通过马歇尔计划的特别咨文中说:“要使经济复兴获得成功,必须采取某种对付内部和外部侵略的保卫性措施。”此后采取的“保卫性措施”是建立 A联合国B欧洲共同体C华沙条约组织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2(2014广东深圳二模22)时代杂志将1947年视为美国“承担世界领导责任的又一重要时机”,称“这个国家正面临新的角色和责任”。其意在 A为美国国会通过“欧洲复兴计划”制造舆论B称颂美、英等国签订的北大西洋公约C为美国政府干涉朝鲜内战推波助澜D促建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

2、顿森林体系”3(2015广东惠州一模22)“只要两个价值体系与战略上的利害关系无法兼容,就不会有和平的一天;但只要核武器发挥遏制作用,战争就不会发生。”材料描述的是 A十月革命后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对抗 B二战期间盟国与法西斯的对抗C冷战期间美苏的对抗 D冷战后美国与恐怖主义的对抗4. (2014广东汕头二模22)1963年,德法两国签订爱丽舍协议,协议的内容之一是两国共同为中学生编写具有一致内容的历史教科书。这一做法的主要意图是 A彻底消除两国在历史认识上的差异 B促进法德进一步和解C通过合作在北约内部对抗美国 D提升欧盟的合作水平5. 不平衡发展:20世纪历史与现代化一文称:“第二次世界大

3、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修正民族国家”是指 A.接受马歇尔计划B.建立了欧洲共同体C.加入了世贸组织 D.掀起了不结盟运动6. 日本外务省次官栗山尚一在动荡的90年代与日本外交的新展开中写道:“当今世界20万亿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中,美欧各占5万亿美元,日本为3万亿美元这也是共同分担国际责任的结构比例,要建立国际新秩序,就离不开5:5:3的合作。”这表明日本的企图是: A不愿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 B确立美欧日三足鼎立的格局C与美欧进行军事抗衡 D谋求成为政治大国7. (2014广东清远一模23)20世纪60年代,中法的角色类似:一个是

4、在全球范围内向美国霸权挑战的不驯服的盟国;一个是不听从指挥棒直至公开脱离苏联轨道的“大家庭成员”。1964年1月27日,中、法发表联合公报决定建立外交关系。推动中法建交的因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中国在日内瓦会议上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感召B中国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国际地位大幅提升C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中法力图在外交上走独立自主的道路D中法两国奉行“无敌国外交”政策8. “在人类文明交流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克服自然的屏障和隔阂,而且需要超越思想的障碍和束缚,更需要克服形形色色的偏见和误解。”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我国外交政策有 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尼克松访华,中美

5、关系缓和 “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A. B. C. D.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推动各种国际交流和合作。中国开展这些外交活动最主要的目的是 A.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 B.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C.为现代化建设创造有利环境 D.挑战美苏两极格局10. 如下图所示,从“镰刀斧锤星旗”到“白蓝红三色旗”的变更宣告“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停止存在”。这一事件对于某班同学的一次国际关系探究活动来说,其历史价值在于: A寻找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因果关系 B认识到社会主义发展在苏联的曲折性C剖析出“冷战”格局的形成 D完成一次历史图片的释读11有学者指出:“两极

6、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为国际力量的对比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逐步扩大起来的其他中心力量的挑战”。对于该材料的解读,正确的: A两极格局至今稳定 B其他中心力量包括日本、俄罗斯、中国、欧盟等C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指的是苏联解体 D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已经形成12. 下图形象地反映了当代美国与西欧、日本关系的变化情况,以下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世界经济格局由美国独霸到三足鼎立 B美、日、欧之间竞争激烈C西欧到欧盟体现了区域集团化的趋势 D二战后世界形势的主题是和平与稳定13. (2015广东韶关高三摸底23)2009年美国副总统乔拜登为美国外交“新规”定调。“新规”否定了前总统布什

7、所谓“不支持我们就是反对我们”的外交政策。拜登说:“我们将交往,我们将倾听,我们将磋商。美国需要世界,正如我相信世界需要美国。”从拜登的话中我们可知美国 A放弃了霸权主义政策B承认世界政治多极化的趋势C放弃了领导世界的愿望D承认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14(2015广东佛山一模22)在冷战结束的初期,多极化曾表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事实上从90年代中期以来,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出现了一些反转。反转的主要表现是 A美国奉行单边主义政策 B中国改革开放后国力增强,加强了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C欧盟成立,欧洲联合由经济走向政治 D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大15. 谢灵运在其山居赋中说:“春秋有待,朝夕须资。既

8、耕以饭,亦桑贸衣。艺菜当肴,采药救颓。”这说明了他的田庄A.主要从事商业生产 B.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C.主要从事手工业生产 D.生产分工明确,交换频繁16. 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从本质上反映了A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重要地位 B农民生活富裕安逸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17. 春秋时期,促进一家一户为单位的个体小农经济产生的主要条件是A铁器、牛耕的使用 B社会人口的增加 C国家分裂的影响 D统治阶级的提倡18. 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A农民生活艰辛 B土地兼并严重 C农副产

9、品进入流通领域 D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19. 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形成的原因不包括A生产经验的积累总结 B生产组织的规模扩大C水利设施的日益完善 D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20. 明代闽部疏载:“凡福之紬(绸)丝福漳之桔,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皆衣被天下。”材料反映明代福建A海陆交通十分发达 B商品经济活跃 C. 成为全国经贸中心 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21. 下列关于古代制瓷业发展历史的叙述,正确的是A秦汉时期开始出现原始的陶器 B魏晋南北朝时期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C元代景德镇成为瓷都 D明清时期,瓷器和丝绸成

10、为对外出口的大宗产品22. 史书中关于“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的记载直接反映了景德镇制瓷业A规模大,分工极细工 B与传统官办手工工厂相比发生了质的变化C机器生产形成并发展 D形成了雇佣和被雇佣的劳资关系23. 欧洲中世纪谷物的收获量通常是播种量的三至四倍,最好的年成也不过是六倍。从云梦竹简的材料来看,早在秦汉时期中国谷物的收获量就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或十几倍。古代中国农业相对发达的主要原因是 A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 B基于小农经济的农业精耕细作C铁制农具的使用与推广 D黄河、长江流域适宜农业发展24. 商鞅变法后“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A土地国有

11、 B土地集团所有 C土地私有 D商品经济的发展25. “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材料中记录的内容最早可能出现于哪一朝代的城市 A隋朝长安城B唐朝长安城C北宋汴京 D.明朝苏州26. 清代陶煦的租核推原记载:“金宝庐舍, 转瞬灰烬, 惟有田者, 指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 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 赢十百金, 即莫不志在良田。” 以上现象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A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B 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C 有利于巩固统治 D 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27. 清代学者王应奎在柳南续笔中说“今棉

12、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这一记载反映了 A棉布已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 B棉花种植由边疆地区向内地扩展C棉纺织技术不断革新并日益推广 D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部门28. 新全球史记载,公元前6世纪,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史料是 A.“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B.“除井田,民得卖买”C.“一人治之,十人食之” D.“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29. “重农抑商”的观念与政策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列理解错误的是A重农抑商政策并不禁止商人追求利润

13、B重农抑商观念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产物C重农抑商政策提升了战国时秦国国力 D重农抑商观念在明清时期已基本瓦解30. 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术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 、铜、 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 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卷二、材料解析题(31题23分,32题17分,共40分)31.(2015广东湛江高一第一学期期末31)(23分)某校历史探究学习小组以“中国的过去与未来”为主题,决定举办一次中国近现代对外关系演变历程的展示活动。请你参加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