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2015-2016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4月)试题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926613 上传时间:2019-03-2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90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2015-2016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4月)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山西省2015-2016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4月)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山西省2015-2016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4月)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山西省2015-2016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4月)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山西省2015-2016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4月)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西省2015-2016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4月)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2015-2016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4月)试题(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临汾一中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卷)(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第卷(选择题 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下图为我国部分省区某年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总数的统计图。读图,完成13题。1. 该图中各省区A.上海出生率、死亡率均较低 B.江苏年新增人口最多C.西藏的死亡率比上海高 D.江苏人口自然增长最快2上海人口死亡率比宁夏高,主要影响因素可能是A.性别比例B.文化教育C.人口年龄结构 D.环境恶化3江苏比西藏承载更多人口,这说明江苏比西藏A.资源利用条件更优

2、越 B.生活消费水平更高C.交通运输条件更便捷 D.人均生存空间更大abc读某地区人口年龄结构示意图,图中a、b、c示意该地区1930年、1970年和2010年的人口年龄结构状况。据此完成45题。4图中表示1930年、1970年和2010年人口年龄结构的曲线分别为 来源:学科网Z-X-X-KA.a b c B.a c bC.b a c D.c a b来源:学+科+网Z+X+X+K5该地区人口变化趋势的突出特征是A.劳动力过剩 B.自然增长率上升C.人口出生率较高 D.人口老龄化现象显著人口迁移是指一定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和本国范围内发生变化,读图完成68题。6属于国际人口迁移的是A. B.

3、C. D.7图中人口迁移属于国内城市化的是A. B. C. D.8与P、Q两国目前人口迁移情况类似的两个国家是A.中国、澳大利亚 B.墨西哥、中国C.墨西哥、美国 D.美国、澳大利亚读右图,完成910题。9表示环境人口容量的可能是A.甲处 B.乙处C.丙处 D.丁处10乙点之后曲线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最可能是因为A.人口减少 B.科技进步C.劳动力增加 D.政策改变十二五规划提出:我国将构建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两条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三条纵轴,以轴线上若干城市群为依托、其他城市化地区和城市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化战略格局。读图完成1112题。11据图推测A.主要城市化地区多沿交通

4、线分布B.第一级阶梯城市分布较密集C.长三角地区将持续出现逆城市化现象D.乡村人口大规模流向东南沿海城市12区域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有A.城市建筑面积扩大,生物多样性有所增加B.改变局部大气环流,使降水量减少 C.温室气体排放多,“热岛”现象加剧 D.城市建设使地表径流的汇集速度减慢读“某城市地租等值线和城市发展方向示意图”,完成1315题。13图中城市所处的局部地形可能是A.平原 B.山地C.高原 D.盆地14从城市发展方向判断,影响该城市空间拓展的主要因素是A.交通 B.河流C.地形 D.人口分布15该城市计划建一座大型钢铁厂,厂址的最佳位置A.a B.b C.c D.无法确定读“城

5、市化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完成1617题。16关于图中各个时段城市化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M时段,城市化发展较快B.在P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C.在N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D.在N时段,人口向城市迅速集聚来源:Z-x-x-k.Com17索马里、中国和英国处于图中的时段依次是A.M、P、N B.M、N、PC.M、M、N D.P、P、N读“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关系图”,完成1819题。来源:Z-x-x-k.Com18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能表示目前中国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是A. B. C. D.19下列关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城市人口比重一直在增加B.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已赶上发达国

6、家C.农村人口数量不断减少D.目前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读图,完成2021题。乙丙城市离心力形成生活质量成本上升经济发展产业集聚土地供应紧张大量外来人口迁入甲生态环境恶化生活质量下降20图中甲、乙、丙所示内容排列正确的是 A.甲地价上涨 乙交通拥挤 丙各类产业迁出B.甲交通拥挤 乙地价上涨 丙各类产业迁出C.甲各类产业迁出 乙交通拥挤 丙地价上涨D.甲地价上涨 乙各类产业迁出 丙交通拥挤21图示现象可能导致 A.市中心人口将大幅增加 B.城市化水平将不断下降C.城市用地向外扩展,出现卫星城 D.中心商务区逐渐向郊区迁移读“某城市示意图”,完成2224题。22图中甲功能区的土地利用类型

7、主要是A.工业用地 B.住宅用地 C.商业用地 D.绿化用地23C地最有可能是 A.住宅区 B.行政区 C.商业区 D.工业区24对比A、B两地地价,正确的是A.AB B. AB C. A=B D.无法确定右图中甲、乙、丙是我国三个不同地区,读图完成下题。25有关甲、乙、丙三地区当前人口迁移的说法,正确的是A.甲地人口增长以机械增长为主B.迁移方向主要是由城市到农村C.人口主要由乙、丙迁往甲地D.人口主要由甲地迁往乙、丙两地第 卷 (非选择题 共50分)26(14分)上海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城市,上海的人口问题与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并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水平和医疗卫生水平等因素影响。阅读下面材

8、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上海市部分年份人口数材料二 上海市近年来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来源:学+科+网Z+X+X+K(1)归纳1990年以来上海市人口数量变化状况。(2分)(2)分别说明上海市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变化特征的形成原因。(4分)(3)分析外来人口对上海城市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和可能带来的问题。(8分)27(16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大陆31个省份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014岁人口占16.60%;1559岁占70.14%;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

9、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我国每年平均增加的老年人将从“十一五”期间的500多万人提高到800多万人。从全球范围来看,目前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已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材料二材料三 中国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2000年(灰色)和2050年(白色)(1)判断我国目前的人口增长模式类型。(2分)(2)由材料二可知我国人口到2030年将达到约14.5亿,到2050年却约为13.59亿,试分析原因。(4分)(3)据材料三说明我国在本世纪中叶人口年龄结构呈现出的特征,并分析产生的人口问题及应采取的措施。(10分)28(20分)“就地式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一般不离开居住地,而

10、农村逐步向城镇转化,这是城市化的一种新趋势。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来源:Z-x-x-k.Com材料一乐清市地处浙江省东部沿海,2010年常住人口约138.95万人,其中农村人口约占82.6%。据2009年统计,农林牧渔业的从业人员为16.31万人,比1999年减少了约25%。材料二2009年以来,乐清市实现了电话、有线电视家家通;自来水受益村数达到858个,比重为94%;垃圾集中处理村数达811个,比重为89%;村级全民健身苑达715个,篮球场506个。“十一五”期间,该市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60周岁以上农村居民基础养老金享受率达到100%。(1)归纳乐清市城市化过程中劳动人口结构

11、、产业结构发生的变化。(6分)来源:学科网(2)在城市化进程中,乐清市就地式城市化方式起到了显著作用。分析乐清市就地式城市化过程中采取的主要措施。(8分)(3)乐清市农村就地式城市化进程对我国城市化发展有什么意义?(6分)临汾一中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地理答案一、选择题(50分) 1-5 BCAAD 6-10 BACDB 11-15 ACDCA 16-20 CACAB 21-25 CBCBD二、综合题(50分)26(14分) (1)常住人口数量不断增多,户籍人口变化不大。(2分)(2)常住人口数量不断增多的原因是外来常住人口不断增加;户籍人口变化不大的原因是户籍人口

12、的自然增长率低(呈负增长)。(4分)(3)积极影响:弥补了上海市劳动力不足(缓解了老龄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了经济发展(繁荣)。带来的问题:加大了就业、教育、住房及交通的压力;增加了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等管理的难度。(8分)27. (16分)(1)现代型(2分)(2)人口出生率进一步降低,老龄人口增加等因素导致人口呈负增长。(4分)(3)特征:青少年儿童比重降低,老龄人口比重增加。(2分)带来的问题:人口增长缓慢,老年人口比重高,劳动力不足,社会养老负担加重。(4分)措施:发展经济、建立健全社会养老福利体系;适当延长老年人退休年龄等。(4分)28.(20分)来源:学科网Z-X-X-K(1)从劳

13、动人口结构变化看:从事农林牧渔业的从业人员2009年比1999年减少了约四分之一,表明农业劳动人口数量急剧下降。(2分)从产业结构变化看:2010年与1978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显著下降,第二、第三产来源:学*科*网业比重均明显上升。(4分)(2)建设现代化生活、文化娱乐和信息等基础设施;积极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加强环境建设,提高环境质量;建立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使农民享受城市人口一样的教育和养老服务,又保持乡村的特色生活方式。(8分)(3)为我国广大农村城市化建设探索了一条新路;就地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化,缩小城乡差别;可以避免城市过度膨胀所带来的“城市病”(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环境污染等)。(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